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用经济逐渐形成,赊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销量、提升企业竞争力,但也导致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因此如何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完善企业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成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以企业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现状的原因,提出了完善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信用管理;应收账款;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增加市场占有率、扩大销售量,更多的采用信用销售的方式,因此形成了应收账款,对应收账款进行信用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中迫切要解决的难题。
一、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的现状
(一)企业间信用缺失严重
企业信用缺失一定程度打乱了我国经济秩序的常态、对国家和民众也造成困扰,也对企业本身带来了恶劣的负面影响。信用缺失的现象包括企业产品以坏充优和以次充好、企业之间三角债普遍存在、合同造假毁约等。
(二)企业信用管理相关人才缺乏
目前,从我国企业信用管理方式看,管理的方式传统且落后,主要表现在将信用管理工作分配在销售、客服和财务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因为信用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够,信用管理工作经常处于三不管的空白区域。
(三)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比例低
企业赞同信用管理的比例高达70%,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的有关数据却不让人满意:有67%的企业没有设立信用管理部门、56%的公司不曾使用过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数据、还有31%的公司开展信用销售之前没有进行客户信用调查。最终我国企业进行信用管理的企业所占的比例为调查总数的6%,而在国外这个比例要远远高于我国[1]。
(四)企业资信调查机构少
我国企业资信调查专业服务机构总体上有以下三种:民营的资信调查公司,面向特定机构的外经贸系统、国家工商管理系统和国家统计系统以及各商业银行系统所属的资信调查机构,在我国设分公司的邓白氏公司、ABC公司等外资公司,但总体上我国的企业征信行业距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
二、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现状的原因
(一)对职能划分不清
很多企业将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工作安排给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管理,但是由于这两个部门的管理方式、目标与信用管理要求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导致分工不明确、工作效率低以及管理落实不到位等,造成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合理性大大降低。
(二)对客户的资信调查不够
设定信用销售对象的信用额度前,应对客户实行多方面的信用考察,如果未能提前做到彻底调查清楚赊销对象,那么草率给出的信用额度就会存在不安全因素。目前,相对于企业对应收账款的重视,对信用销售对象的信用调查却往往被企业所轻视,大多都是做做表面文章、敷衍了事,以至于给以后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后果。
(三)对应收账款信用审批制度控制不严
若没有严格的审批制度,或由于审批复核人员没有将应收账款信用审批流程落实到实处,从而客户信用信息的真实性便难以得到保障,不能在应收账款潜在风险发生的源头及时规避,便会形成坏账,导致资金存在风险。
(四)对应收账款后期跟踪管理不积极
应收账款是否能够到期收回,不仅取决于事前的信用评级,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后期的跟踪监管,如果没有实施强有力的监管措施,那么,对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也不得而知,以及其所处的风险级别也难以预测。只有对应收账款采取有效的后期跟踪管理,才能减少坏账,并能持续跟踪客户的应收账款信用。
三、完善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的措施
(一)设立独立信用管理部门
企业若要彻底改变信用管理不善的状况,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企业信用管理成功的例子,建立独立信用管理部门:大中型企业可在内部设置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小型企业可将信用管理业务外包给专业的资信机构以节省成本。
(二)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流程
在建立独立信用管理部门的基础上,要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流程。在整个信用管理流程当中,对客户信用情况的汇总整理非常重要,必须随时更新客户的信用信息,对发生的变化要及时、准确掌握,必要时可上门拜访来直接了解客户经营情况、最新的偿债能力和意愿,并做好可能出现坏账的预测,并于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管理部门,以便更客观、全面地评价客户的信用。
(三)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
加强客户的信用管理,不但可以保障应收账款的回收还能提高企业整体的信用管理水平。
1、事前審批——落实完善客户信用评估和授信审批
(1)客户信用评估
企业可以从各方面得到的确切信息,对无论是长期合作的老客户,还是首次合作的新客户都要收集到最新的信息,以便做成准确的评估。建立被授信客户信息档案应包括以下信息:公司中英文名称、注册地址、注册资本、成立时间、法人代表、公司性质、行业内评价、能查到的信用情况、近几年的交易情况和资金流动大小等。客户分级评估表见表1[2]。
表1 客户分级评估表
(2)确定客户信用等级
对客户信息收集并分析后,据此划分客户信用等级。在表1得出分值的基础上,企业可对每个客户的信用等级做出判断,客户信用等级表见表2。
表2 客户信用等级表
(3)审批客户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
企业可以组建信用管理小组,以企业负责人为组长,组员为财务部门、信用部门、市场部门、其他相关业务部门等,信用管理小组根据客户信用等级和考虑自身的资金流动情况来确定在信用销售中给予该客户最高的信用额度和相应信用期限;各部门还可根据客户信用评估等级和各自应负责的部分提出针对性审核意见,由企业负责人最终审批信用政策。
2、事中监控——及时跟踪调整客户信用政策
企业在对客户信用期限和信用额度审批确定后,还应给予必要的跟踪管理。当发现客户应付账款接近信用额度或者超过信用最后期限时,应派专人跟踪管理确保应收账款的回收,并了解真实的逾期原因后,再重新给出恰当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
3、事后评价——总结反馈信用政策执行效果和落实问责制度
企业要做到每季度对现有信用政策进行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集中解决,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例如,信用管理小组成员进行信用审批是否恪尽职守;目前未收回的应收账款数额和期限是否超过信用管理小组审批的信用额度和期限;超额度的款项是否已派专人催收等。同时,企业要严格执行信用管理问责制度,对于信用管理工作中的违规操作和由此造成的应收账款坏账损失,都要查清后责任到人,确保信用政策的执行效果。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赊销的方式来提升竞争力,由此带来的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问题也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企业通过完善客户信用管理制度和对客户信息实施事前审批、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等一系列流程,可筛选出高质量的客户群,从而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快速回收,使企业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得到从源头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刘勇.从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看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策略调整[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1.
[2] 许挺.客户信用管理在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4(11):119.
关键词:信用管理;应收账款;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增加市场占有率、扩大销售量,更多的采用信用销售的方式,因此形成了应收账款,对应收账款进行信用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中迫切要解决的难题。
一、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的现状
(一)企业间信用缺失严重
企业信用缺失一定程度打乱了我国经济秩序的常态、对国家和民众也造成困扰,也对企业本身带来了恶劣的负面影响。信用缺失的现象包括企业产品以坏充优和以次充好、企业之间三角债普遍存在、合同造假毁约等。
(二)企业信用管理相关人才缺乏
目前,从我国企业信用管理方式看,管理的方式传统且落后,主要表现在将信用管理工作分配在销售、客服和财务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因为信用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够,信用管理工作经常处于三不管的空白区域。
(三)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比例低
企业赞同信用管理的比例高达70%,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的有关数据却不让人满意:有67%的企业没有设立信用管理部门、56%的公司不曾使用过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数据、还有31%的公司开展信用销售之前没有进行客户信用调查。最终我国企业进行信用管理的企业所占的比例为调查总数的6%,而在国外这个比例要远远高于我国[1]。
(四)企业资信调查机构少
我国企业资信调查专业服务机构总体上有以下三种:民营的资信调查公司,面向特定机构的外经贸系统、国家工商管理系统和国家统计系统以及各商业银行系统所属的资信调查机构,在我国设分公司的邓白氏公司、ABC公司等外资公司,但总体上我国的企业征信行业距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
二、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现状的原因
(一)对职能划分不清
很多企业将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工作安排给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管理,但是由于这两个部门的管理方式、目标与信用管理要求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导致分工不明确、工作效率低以及管理落实不到位等,造成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合理性大大降低。
(二)对客户的资信调查不够
设定信用销售对象的信用额度前,应对客户实行多方面的信用考察,如果未能提前做到彻底调查清楚赊销对象,那么草率给出的信用额度就会存在不安全因素。目前,相对于企业对应收账款的重视,对信用销售对象的信用调查却往往被企业所轻视,大多都是做做表面文章、敷衍了事,以至于给以后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后果。
(三)对应收账款信用审批制度控制不严
若没有严格的审批制度,或由于审批复核人员没有将应收账款信用审批流程落实到实处,从而客户信用信息的真实性便难以得到保障,不能在应收账款潜在风险发生的源头及时规避,便会形成坏账,导致资金存在风险。
(四)对应收账款后期跟踪管理不积极
应收账款是否能够到期收回,不仅取决于事前的信用评级,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后期的跟踪监管,如果没有实施强有力的监管措施,那么,对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也不得而知,以及其所处的风险级别也难以预测。只有对应收账款采取有效的后期跟踪管理,才能减少坏账,并能持续跟踪客户的应收账款信用。
三、完善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的措施
(一)设立独立信用管理部门
企业若要彻底改变信用管理不善的状况,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企业信用管理成功的例子,建立独立信用管理部门:大中型企业可在内部设置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小型企业可将信用管理业务外包给专业的资信机构以节省成本。
(二)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流程
在建立独立信用管理部门的基础上,要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流程。在整个信用管理流程当中,对客户信用情况的汇总整理非常重要,必须随时更新客户的信用信息,对发生的变化要及时、准确掌握,必要时可上门拜访来直接了解客户经营情况、最新的偿债能力和意愿,并做好可能出现坏账的预测,并于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管理部门,以便更客观、全面地评价客户的信用。
(三)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
加强客户的信用管理,不但可以保障应收账款的回收还能提高企业整体的信用管理水平。
1、事前審批——落实完善客户信用评估和授信审批
(1)客户信用评估
企业可以从各方面得到的确切信息,对无论是长期合作的老客户,还是首次合作的新客户都要收集到最新的信息,以便做成准确的评估。建立被授信客户信息档案应包括以下信息:公司中英文名称、注册地址、注册资本、成立时间、法人代表、公司性质、行业内评价、能查到的信用情况、近几年的交易情况和资金流动大小等。客户分级评估表见表1[2]。
表1 客户分级评估表
(2)确定客户信用等级
对客户信息收集并分析后,据此划分客户信用等级。在表1得出分值的基础上,企业可对每个客户的信用等级做出判断,客户信用等级表见表2。
表2 客户信用等级表
(3)审批客户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
企业可以组建信用管理小组,以企业负责人为组长,组员为财务部门、信用部门、市场部门、其他相关业务部门等,信用管理小组根据客户信用等级和考虑自身的资金流动情况来确定在信用销售中给予该客户最高的信用额度和相应信用期限;各部门还可根据客户信用评估等级和各自应负责的部分提出针对性审核意见,由企业负责人最终审批信用政策。
2、事中监控——及时跟踪调整客户信用政策
企业在对客户信用期限和信用额度审批确定后,还应给予必要的跟踪管理。当发现客户应付账款接近信用额度或者超过信用最后期限时,应派专人跟踪管理确保应收账款的回收,并了解真实的逾期原因后,再重新给出恰当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
3、事后评价——总结反馈信用政策执行效果和落实问责制度
企业要做到每季度对现有信用政策进行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集中解决,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例如,信用管理小组成员进行信用审批是否恪尽职守;目前未收回的应收账款数额和期限是否超过信用管理小组审批的信用额度和期限;超额度的款项是否已派专人催收等。同时,企业要严格执行信用管理问责制度,对于信用管理工作中的违规操作和由此造成的应收账款坏账损失,都要查清后责任到人,确保信用政策的执行效果。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赊销的方式来提升竞争力,由此带来的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问题也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企业通过完善客户信用管理制度和对客户信息实施事前审批、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等一系列流程,可筛选出高质量的客户群,从而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快速回收,使企业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得到从源头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刘勇.从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看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策略调整[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1.
[2] 许挺.客户信用管理在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4(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