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性质、部位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enfei77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部位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性卒中组)和同期门诊和住院的非缺血性卒中患者(对照组),对两组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进行比较。缺血性卒中组根据TOAST分型标准分为各卒中亚型组,对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200例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和200例非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性卒中组颈动脉IMT较对照组显著增厚[左侧:(1.04±0.22)mm对(0.690±0.13)mm,t=7.34,P〈0.01;右倾:(1.05±0.21)mm对(0.71±0.16)mm,t=7.43,P〈0.01],颈动脉中度和重度狭窄的患者比例显著增高(中度狭窄:38%)对14%,X^2=7.64,P〈0.01;重度狭窄:27%对6%,X^2=7.93,P〈0.01),而轻度狭窄患者比例则无显著差异。缺血性卒中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7.0%对31.5%,X^2=7.01,P〈0.01)。缺血性卒中组不稳定斑块(脂质性软斑、扁平斑和混合型斑块)数量达301个(65.3%),显著多于对照组的65个(31.7%)(X^2=6.30,P〈0.01)。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分布部位无显著差异,均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见。与心源性脑栓塞、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其他明确原因引起的卒中和原因不明性卒中相比,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颈动脉IMT增厚(左侧:F=22.34,P〈0.01;右侧:F=21.41,P〈0.01),重度狭窄(X^2=6.83,P〈0.01)及完全闭塞(X^2=14.00,P〈0.01)比率增高,且软斑块检出率(X^2=7.93,P〈0.01)也增高,但斑块发生部位在各亚型卒中患者无显著差异。结论颈动脉IMT、不稳定斑块数量以及狭窄程度与缺血性卒中发生有关。

其他文献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基因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受表观遗传规律控制的重要疾病之一。DNA甲基化是最早发现和研究最为成熟的表观遗传分子机制。检测DNA甲基化的方法很多,各有其优缺点。基因组DNA全面低甲基化和相关候选基因的异常甲基化修饰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文章对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探讨急救中心应对突发事件的急诊转运流程及其优化和实施效果.通过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合理调配人力、物力,有效地组织分工,使伤员能够经集中接诊、分诊评估、救治处理、专科化服务,经绿色通道得到及时、有效地救治.不但有效地激活了护理人员的团队精神,同时也避免和减少了各种纠纷和事故的发生,使急诊护理质量得到了持续性提高。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HA/ASA)于2010年12月6日在线发布了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并明确该指南作为神经科医生的继续教育工具。《国际脑血管病杂志》已刊出其中文版。
患者男,75岁,藏族,因更换心脏起博器电池于2008年9月26日入我院心内科住院.由于胸腹部红斑伴瘙痒8天请我科会诊.8天前患者行心电监护,前胸放置一次性电极片24小时后局部皮肤发红伴瘙痒,后调整电极片安放位置但所有电极安置部位均出现红斑。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Association,AHA/ASA)有关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attack,TIA)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2011年更新版的发表无疑在卒中二级预防的循证医学领域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国际脑血管病杂志》已刊出了其中文版。对于这个新版指南的推荐,我们能否做
患者男,77岁,因双足趾疼痛、溃烂20天就诊.患者20天前出现双侧足趾疼痛,为持续性,不能缓解,随后部分足趾出现芝麻大小紫蓝色斑点,并逐渐融合扩大,小趾趾间出现糜烂、溃疡.追问病史,患者1个月前因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背景卒中是一种主要的残疾和死亡原因.脑卒中联盟提议,建立初级卒中中心(primary stroke center,PSC)和综合性卒中中心(comprehensive stroke center,CSC)以分别为需要基本或
期刊
患者女,19岁.因四肢多发性红色斑片、斑块及结节4个月余.于2007年10月2日来诊.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右胫前出现一蚕豆大小的红色斑片,开始有轻微疼痛,红斑逐渐增大,隆起形成斑块,皮损未见好转且进一步扩大、增多,随后在四肢出现红斑、斑块和结节,无自觉症状,无麻木感,未曾治疗.患者自发病以来一般情况好,无发热、乏力及关节疼痛.无明显体重变化。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灶侧别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发病14d内的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病例基本资料,如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治疗措施等。采用6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