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目标是“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就教育的本质而言,培养“人”远远比培养“才”更重要。因为受到当下各种环境的制约,很多时候教育的定位被强行扭曲了,重在培养的是“才”而不是合格的“人”,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教育的方向就偏离了轨道。
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对于小学生道德品质养成而言,思想品德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遗憾的是,新课程改革已走过十余年的历程,我国小学品德课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仍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学科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从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来看,道德知识的灌输是必要的,但灌输必须以理解为条件,而只有继续辅之以情境性的体验活动,落脚于走进社会的实际行动,并不断地予以矫正,才能真正实现品德学科的实际效果,真正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理解的过程中形成道德认知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最基本的途径。对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文社会学科来说,灌输的教育方法十分重要,但灌输从来都不应是被动的、机械的。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不能只强调灌输让人们把理论背得烂熟就行,而必须把灌输与自我教育、自我体验相结合。
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思想品德学科育德的功能最为直接,理应起到直透人心的作用,因此,教师更应关注该学科育人的实际效果。在课堂教学中,相对于机械的、单向的知识传递,教育更提倡理性的灌输,提倡以学生的主动接受和理解为前提的灌输。小学思想品德课包含着丰富的知识性内容,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必须“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因此,搞好品德课教学,首要的是让小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在知识的基础上强化理解。
结合小学生认识水平较浅,理解力不足的特点,案例教学法是理性灌输的有效方法。案例教学深入浅出,直观明了,以小见大,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案例收集与讨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我居住的社区”一单元,就涉及核心价值观中一个关键词“友善”,何谓友善?友善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怎么样做到友善?……如果仅从理论上去解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同时也会影响到学习的兴趣,如果能够结合生活中“远亲不如近邻”的具体案例,通过PPT、视频等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发动学生结合个人生活中经历的类似事迹参与讨论,就能够帮助学生很容易地领会“友善”一词的内在含义和外在表现。类似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关于“诚信”“公平”等教材中主要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案例巧妙地渗透于学科知识当中,深化学生的理解,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德目的。
再比如:从民间故事法的角度,民间故事能促进儿童的归属感,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并让他们通过民间故事的启蒙得到道德的感召。身处小学年龄段的孩子正是可以辨别真美善丑的重要阶段,此时如果传授给他们良好的道德教育,就可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童话故事正好切合了道德教育的目的,另外也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相符合。
在体验的过程中强化道德意识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而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实践论》也提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实践促进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更应该通过体验去深刻地理解,尤其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思想品德学科。
所以说情景模拟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情景,并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突出操作性、讲究趣味性、注重实效性,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接轨、素质教育与社会需要的接轨。
教师在情境模拟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情境教学的引入,教师可以将语言、形象、感情融为一体,创设具体生动的场面或情感氛围,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互动性较强的游戏、角色扮演等,为学生提供最接近真实的行为体验,帮助学生在体验中了解行为的意义和价值。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温暖的社会大家庭”中,涉及尊老爱幼、互相帮助等相关知识,为了让大家切身体会帮助弱势群体或者有特殊苦难的人的重要性,笔者在课上特意设计了一些体验性的环节,比如在讲述“伸出温暖的手”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自愿蒙住双眼充当盲人,用多媒体模拟十字路口纷乱的交通噪声,在教室里划出小型“街道”,设置一些小障碍,让学生仅靠记忆和感觉独立通过没有盲道的“十字路口”,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体会盲人生活的艰辛,让学生自觉认识到生活中应该多帮助盲人,多为其提供方便,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还纷纷提出帮助盲人朋友的各种方法:遵守交通规则,不占用盲人过道,不在盲道上乱扔东西,搀扶盲人过马路,提示成年人不要把交通工具停放在盲道上……
一次深刻的体验教学往往胜过无数次苦口婆心的说教,情景模拟越接近真实的社会环境,就越能在学生心中激发出最真实的情感体验,而优良的道德品质在一次次精心设计的情景体验活动中趋于养成。
在行动的过程中养成道德自觉
现在的教育使老师倦、学生厌,老师体会不到教的乐趣,学生感受不到学的快乐,当下的教育越来越做着令人厌恶的无用功。学校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如何步入社会,适应社会,或者说学校教育应该是学生社会化的一种过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社会化。但是现在的教育却是使学生越来越“去社会化”,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巴不得把学生装到“真空套子”里,这样做无异于掩耳盗铃,因为学生毕竟是离不开社会的,毕竟是要受社会影响的。所以教育所要做的不是让学生隔离社会,以免受不良影响,而是应该让学生通过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分析社会,从而学会如何在现实社会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归根结底,教育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能够在社会上独立地生活。情景模拟和体验教学较之真实的社会实践仍然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校更应通过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道德认知,历练道德行为,形成道德自觉,养成道德品质。
在开展品德课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分层开展。小学思想品德课在内容设置上依据了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适应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体现了知识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过渡,也体现了对学生道德水平要求的逐步提高。比如低年级(一、二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生活》与高年级(三、四、五、六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在课程标准上就有着明显的不同,《品德与生活》课程注重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而《品德与社会》则突出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旨在为“儿童认识社会、平等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和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基于课程目标的差异,在低年级和高年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就要有所不同,要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并结合课程目标进行。比如,低年龄段突出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以基本的生活习惯培养为着眼点,设计社会实践活动;高年级段的学生则应从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入手,开展体验性较强的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实践活动。另外,学校除了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经常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外,也应与家庭、社区(社会)拉起手来,加强沟通。因为学生品德养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工程,受到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难以达到全方位的育人目标。因此,在学生道德品质养成方面,学校和家庭、社区(社会)在学生品德养成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功能,要实现学校和家庭、社区(社会)协同育人,就必须把学校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的家庭活动以及社会行为相衔接,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区(社会)三个不同的场域,并通过分阶段的行为强化形成道德自觉。
在维持的过程中固化道德品质
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个体生长环境的影响,小学生在道德品质养成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任其发展下去,一些学生会逐渐背离社会主流的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念,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渊。因此,不断的针对性矫正便成为固化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小学生出现的道德偏差行为体现为不同的方面,在针对性矫正方面也应灵活多样,围绕三项基本的原则进行。
针对性矫正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 在矫正的过程中以道德偏差学生的需要与发展为本,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努力贴近学生实际,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道德偏差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提高了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自我修养而自我发展。
针对性矫正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指要按照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及发展的规律,根据道德偏差学生偏差的不同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道德偏差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即使他们表现出的偏差是相同的,但让他们产生偏差的认识、思想、心理情况等因素不可能是绝对相同,这就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收到好的矫正效果。
针对性矫正还要做到表扬和批评相结合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他的特点与优势,至少是相对的优势。所谓表扬原则,就是在矫正中教育者要充分挖掘其闪光点,并给予鼓励,使其有矫正偏差的信心。表扬是对积极因素的肯定和赞扬,包括宣扬先进思想、先进事迹,表彰和奖励模范人物,可以使其他的人受到教育。所谓批评,就是在矫正中要实事求是地指出道德偏差学生的偏差,促使其认识偏差并矫正。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使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实行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表扬应该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表扬时指出其缺点,而批评时又应当肯定其成绩,对其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其次批评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表扬和批评。以此强化矫正的效果。
总之,思想品德课是小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但小学思想品德课绝不是一种孤立的教育行为,其教学效果需要通过不断的灌输、体验、行动和矫正才能得到巩固。必须把思想品德课作为小学生不断完成自身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机地融入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其效果才能得以保证。
(作者单位: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
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对于小学生道德品质养成而言,思想品德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遗憾的是,新课程改革已走过十余年的历程,我国小学品德课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仍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学科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从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来看,道德知识的灌输是必要的,但灌输必须以理解为条件,而只有继续辅之以情境性的体验活动,落脚于走进社会的实际行动,并不断地予以矫正,才能真正实现品德学科的实际效果,真正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理解的过程中形成道德认知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最基本的途径。对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文社会学科来说,灌输的教育方法十分重要,但灌输从来都不应是被动的、机械的。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不能只强调灌输让人们把理论背得烂熟就行,而必须把灌输与自我教育、自我体验相结合。
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思想品德学科育德的功能最为直接,理应起到直透人心的作用,因此,教师更应关注该学科育人的实际效果。在课堂教学中,相对于机械的、单向的知识传递,教育更提倡理性的灌输,提倡以学生的主动接受和理解为前提的灌输。小学思想品德课包含着丰富的知识性内容,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必须“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因此,搞好品德课教学,首要的是让小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在知识的基础上强化理解。
结合小学生认识水平较浅,理解力不足的特点,案例教学法是理性灌输的有效方法。案例教学深入浅出,直观明了,以小见大,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案例收集与讨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我居住的社区”一单元,就涉及核心价值观中一个关键词“友善”,何谓友善?友善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怎么样做到友善?……如果仅从理论上去解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同时也会影响到学习的兴趣,如果能够结合生活中“远亲不如近邻”的具体案例,通过PPT、视频等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发动学生结合个人生活中经历的类似事迹参与讨论,就能够帮助学生很容易地领会“友善”一词的内在含义和外在表现。类似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关于“诚信”“公平”等教材中主要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案例巧妙地渗透于学科知识当中,深化学生的理解,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德目的。
再比如:从民间故事法的角度,民间故事能促进儿童的归属感,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并让他们通过民间故事的启蒙得到道德的感召。身处小学年龄段的孩子正是可以辨别真美善丑的重要阶段,此时如果传授给他们良好的道德教育,就可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童话故事正好切合了道德教育的目的,另外也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相符合。
在体验的过程中强化道德意识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而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实践论》也提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实践促进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更应该通过体验去深刻地理解,尤其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思想品德学科。
所以说情景模拟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情景,并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突出操作性、讲究趣味性、注重实效性,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接轨、素质教育与社会需要的接轨。
教师在情境模拟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情境教学的引入,教师可以将语言、形象、感情融为一体,创设具体生动的场面或情感氛围,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互动性较强的游戏、角色扮演等,为学生提供最接近真实的行为体验,帮助学生在体验中了解行为的意义和价值。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温暖的社会大家庭”中,涉及尊老爱幼、互相帮助等相关知识,为了让大家切身体会帮助弱势群体或者有特殊苦难的人的重要性,笔者在课上特意设计了一些体验性的环节,比如在讲述“伸出温暖的手”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自愿蒙住双眼充当盲人,用多媒体模拟十字路口纷乱的交通噪声,在教室里划出小型“街道”,设置一些小障碍,让学生仅靠记忆和感觉独立通过没有盲道的“十字路口”,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体会盲人生活的艰辛,让学生自觉认识到生活中应该多帮助盲人,多为其提供方便,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还纷纷提出帮助盲人朋友的各种方法:遵守交通规则,不占用盲人过道,不在盲道上乱扔东西,搀扶盲人过马路,提示成年人不要把交通工具停放在盲道上……
一次深刻的体验教学往往胜过无数次苦口婆心的说教,情景模拟越接近真实的社会环境,就越能在学生心中激发出最真实的情感体验,而优良的道德品质在一次次精心设计的情景体验活动中趋于养成。
在行动的过程中养成道德自觉
现在的教育使老师倦、学生厌,老师体会不到教的乐趣,学生感受不到学的快乐,当下的教育越来越做着令人厌恶的无用功。学校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如何步入社会,适应社会,或者说学校教育应该是学生社会化的一种过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社会化。但是现在的教育却是使学生越来越“去社会化”,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巴不得把学生装到“真空套子”里,这样做无异于掩耳盗铃,因为学生毕竟是离不开社会的,毕竟是要受社会影响的。所以教育所要做的不是让学生隔离社会,以免受不良影响,而是应该让学生通过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分析社会,从而学会如何在现实社会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归根结底,教育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能够在社会上独立地生活。情景模拟和体验教学较之真实的社会实践仍然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校更应通过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道德认知,历练道德行为,形成道德自觉,养成道德品质。
在开展品德课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分层开展。小学思想品德课在内容设置上依据了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适应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体现了知识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过渡,也体现了对学生道德水平要求的逐步提高。比如低年级(一、二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生活》与高年级(三、四、五、六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在课程标准上就有着明显的不同,《品德与生活》课程注重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而《品德与社会》则突出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旨在为“儿童认识社会、平等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和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基于课程目标的差异,在低年级和高年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就要有所不同,要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并结合课程目标进行。比如,低年龄段突出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以基本的生活习惯培养为着眼点,设计社会实践活动;高年级段的学生则应从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入手,开展体验性较强的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实践活动。另外,学校除了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经常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外,也应与家庭、社区(社会)拉起手来,加强沟通。因为学生品德养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工程,受到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难以达到全方位的育人目标。因此,在学生道德品质养成方面,学校和家庭、社区(社会)在学生品德养成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功能,要实现学校和家庭、社区(社会)协同育人,就必须把学校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的家庭活动以及社会行为相衔接,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区(社会)三个不同的场域,并通过分阶段的行为强化形成道德自觉。
在维持的过程中固化道德品质
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个体生长环境的影响,小学生在道德品质养成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任其发展下去,一些学生会逐渐背离社会主流的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念,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渊。因此,不断的针对性矫正便成为固化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小学生出现的道德偏差行为体现为不同的方面,在针对性矫正方面也应灵活多样,围绕三项基本的原则进行。
针对性矫正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 在矫正的过程中以道德偏差学生的需要与发展为本,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努力贴近学生实际,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道德偏差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提高了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自我修养而自我发展。
针对性矫正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指要按照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及发展的规律,根据道德偏差学生偏差的不同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道德偏差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即使他们表现出的偏差是相同的,但让他们产生偏差的认识、思想、心理情况等因素不可能是绝对相同,这就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收到好的矫正效果。
针对性矫正还要做到表扬和批评相结合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他的特点与优势,至少是相对的优势。所谓表扬原则,就是在矫正中教育者要充分挖掘其闪光点,并给予鼓励,使其有矫正偏差的信心。表扬是对积极因素的肯定和赞扬,包括宣扬先进思想、先进事迹,表彰和奖励模范人物,可以使其他的人受到教育。所谓批评,就是在矫正中要实事求是地指出道德偏差学生的偏差,促使其认识偏差并矫正。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使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实行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表扬应该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表扬时指出其缺点,而批评时又应当肯定其成绩,对其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其次批评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表扬和批评。以此强化矫正的效果。
总之,思想品德课是小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但小学思想品德课绝不是一种孤立的教育行为,其教学效果需要通过不断的灌输、体验、行动和矫正才能得到巩固。必须把思想品德课作为小学生不断完成自身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机地融入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其效果才能得以保证。
(作者单位: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