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横断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臼顶负重区的应力分布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xunju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髋臼横断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臼顶负重区的应力分布,以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方法取成年男性防腐尸体骨盆5个(含双侧股骨中上段).标本分为如下各组:完整骨盆;前柱单钢板内固定(A);后柱单钢板内固定(B);前柱单钢板加后柱单钢板内固定(C);前柱拉力螺钉加后柱单钢板内固定(D).用特制的夹具将骨盆和股骨固定于单足站立中立位,去除髋关节囊,将压敏片贴于股骨头上,分别测量各组标本髋臼臼顶负重区平均应力及峰值应力. 结果完整骨盆组的臼顶负重区应力、峰值应力分别为 (1.32±0.43)、(2.17±0.20)MPa;A组分别为 (2.73±0.68)、(3.23±0.40)MPa;B组分别为 (2.91±0.65)、(3.32±0.44)MPa;C组分别为 (2.04±0.32)、(2.72±0.35)MPa;D组分别为 (2.01±0.33)、(2.69±0.33)MPa.完整骨盆组与A、B、C、D四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0.01,0.05,0.05),A组与B组、C组与D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B两组与C、D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对于髋臼横断骨折,即使给予解剖复位内固定,髋臼臼顶负重区的应力分布也不能恢复至正常.双柱内固定与单柱内固定相比,能降低臼顶负重区的平均应力及峰值应力,优于单柱内固定。

其他文献
目的 检测肝外胆管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各CpG位点甲基化发生率.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和半巢式PCR对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进行扩增,并对扩增产物克隆测序.结果在全部48例肝外胆管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CpG位点甲基化现象的共28例,16个CpG位点甲基化平均发生率为42.45%,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1.77,P<0.01
目的 对应用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适应证和手术方法进行总结分析.方法随访49例应用经皮穿针固定治疗的肱骨近端新鲜闭合骨折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6.9个月.患者平均年龄40.4岁.2部分外科颈骨折39例,2部分大结节骨折6例,外展嵌插4部分骨折4例.最终随访时进行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以及SST(Simple Shoulder Test)问卷评估.
目的 探讨肢体缺血因素对骨髓内皮祖细胞(EPC)的动员及肢体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切除、结扎单侧股总、股浅动脉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另设对照组.1周后通过细胞培养,观察外周血EPC数量的变化,4周后检测缺血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外周血EPC(48.6±7.5)个/mm2较对照组(23.1±4.3)个/mm2明显增加(P<0.01);组织MVD(2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异丙酚对人离体心房肌细胞ATP敏感性钾电流(IKATP)的影响及电生理改变.方法取房缺或室缺修补术病人的右心耳组织,置于100%氧饱和无钙心肌细胞冷保护液中,并在30min内送至实验室.将标本剪成1mm3小块,用二步酶解法分离出单一心房肌细胞.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观察不同浓度异丙酚(0.003、0.03和0.3mmol·L-1)对心房肌单一细胞IKATP的影响.结果在电极内
目的 克隆和重组人心肌热休克蛋白27(HSP27)基因,观察HSP27高表达对大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方法将RT- PCR获得的人心肌HSP27基因全长cDNA,重组入质粒载体pCDNA3.1+.将重组体pCDNA3.1+/HSP27转染大鼠心肌细胞系H9c2,经G418选择性培养获得稳定转染细胞系;观察HSP27高表达对H2O2诱导的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结果 (1)
目的 对经球囊超声消融肺静脉口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临床评价.方法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5例,症状明显且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经球囊超声消融肺静脉的开口,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学隔离.结果总计消融了19支肺静脉,单纯超声消融肺静脉实现电学隔离15支(73.7%).早期有1例心房颤动复发,1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1例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均经胺碘酮治疗后消失.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超过6个月,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