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优势转化为减贫效能——中国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制度逻辑

来源 :政治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jun58023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有力彰显了中国政治和制度优势.政治体系的相关制度要素通过影响减贫政策定位、演进、执行和扩展等环节而转化为减贫效能.在政策定位环节,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决定了摆脱贫困是国家治理的优先议程,规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减贫理念.在政策演进环节,实事求是的决策原则要求因地制宜制定减贫政策,民主集中的决策体制确保了减贫政策科学精准,而改革创新的治理优势推动了减贫政策与时俱进.在政策执行环节,中国发挥党政治理结构优势,通过党的政治领导和协同联动,形成了以各级党委和政府为中心,多边主体参与其中的政策执行结构,确保了减贫政策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和内外联动.在政策扩展环节,为解决扶贫人员和资源短缺问题,中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推动减贫政策扩展到全社会.从政治体系视角阐明中国减贫的制度逻辑,为理解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引导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我们要从“知识逻辑”向价值导向自觉转化,打通知识学习与素养发展之间的价值链接;要将三维目标融通整合,落实素养育人,培养具有主体性的全面发展的人;要突出参与性、挑战性和过程性,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要重视过程观察、成果展示和持续反思,实现结果和过程的有机统一.
故事化教学是思政课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讲故事是教材内容教学化、科学理论进头脑、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的有效路径之一.思政课教学要重点讲好“人类故事”“中国故事”“初心故事”“领袖故事”和“榜样故事”.讲好故事,既要围绕教学目标、叙议结合,又要注意通过立体表达驱动大脑的感受、情绪、觉察等机能,遵循认知规律.
作为中国之治的内在根基,中国制度内蕴多重优势因素,整体上可划分为基源性、运行性和保障性三层优势架构.从政治系统论的视角看,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主要基于三重实践模式,即执政党的“主导推动型”模式、民众的“参与推动型”模式,以及执政党同民众的“协作推动型”模式.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主导推动力和外部环境不断得到提升和优化,但在具体转化中依然存在精准性、规范性和协同性不足的现实短板.推动中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不仅需要在政治系统的“输入”环节做好制度优势因素的转化发
卢曼以一般系统理论和社会分殊概念为基础,构建了解释现代社会复杂性的社会学理论框架.基于这一框架,卢曼分析了现代政治系统的特征,包括政治系统与社会其他部分的分殊、政治系统的自主性、政治系统的功能、政治系统合法性的基础以及政治系统内部的功能分殊.卢曼强调,政治系统的独特功能是作出具有集体约束力的决定.这一功能既赋予政治系统在社会的重要性,也厘清了政治系统的边界,限定了政治系统的运行范围.政治系统的合法性不依赖于符合某种外部演绎出来的规范或义务,而依赖政治系统在自我参照过程中的自我证明,因而具有偶然性特征.在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