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场被称为“中国餐饮第一案”的官司,可以引起我们对当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高度警醒。
从案情的表面来看,这是一场由“忘恩负义”者发动,由法院最终“伸张正义”的人事纠纷官司。但是,如果从案情的结果分析,无论是董事长曾海明,还是技术总监吴林;无论是集团董事会还是集体失踪的33名厨师长,官司打完了,大家都愤愤然,大家都成了受害者。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笔者认为:关键不是个人的道德品质出了问题,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的不当。其暴露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弊端至少有两个层面:
角色转换不及时
曾海明既然尽心竭力地培养了吴林这个技术骨干,倾注了感情,给足了利益,就要反思:为什么最终没有换来吴林的忠诚呢?
首先,曾犯了组织建设的大忌。老板应使企业所有雇员都“可替代”,绝不允许任何雇员有机会垄断资源而变为不可替代的“大腕”。
其次,一旦当某雇员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大腕”时,就必须为企业利益计,毫不犹豫地承认其智力也是资本,给他与其智力资本相称的、参与资本分红的机会和权利。这个举措越及时,越得体,企业的利益越有保证。不做这个必要的企业角色转换,后患无穷。
处理矛盾不谨慎
当企业出现了内部管理危机,需要做大面积、人事调整的时候,一定不能简单从事,一味强调股东的利益,过分相信自己的能量。相反,一定要站在雇员立场上做换位思考:雇员的利益何在?员工会做何反应?否则,必然激化矛盾,冲击企业的正常运作。比如:这次官司企业虽然打赢了,赔偿支付了,但组织元气大伤,技术流失,得不偿失呀!
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自有它的技术系统,绝不能依着情绪率性处理,顺着感觉随意行事。不然,出了问题我们都不知道原因在哪儿,吃了苦头还“涛声依旧”!知其错,还要知其所以错,是知也。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院学术咨询中心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化 石
从案情的表面来看,这是一场由“忘恩负义”者发动,由法院最终“伸张正义”的人事纠纷官司。但是,如果从案情的结果分析,无论是董事长曾海明,还是技术总监吴林;无论是集团董事会还是集体失踪的33名厨师长,官司打完了,大家都愤愤然,大家都成了受害者。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笔者认为:关键不是个人的道德品质出了问题,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的不当。其暴露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弊端至少有两个层面:
角色转换不及时
曾海明既然尽心竭力地培养了吴林这个技术骨干,倾注了感情,给足了利益,就要反思:为什么最终没有换来吴林的忠诚呢?
首先,曾犯了组织建设的大忌。老板应使企业所有雇员都“可替代”,绝不允许任何雇员有机会垄断资源而变为不可替代的“大腕”。
其次,一旦当某雇员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大腕”时,就必须为企业利益计,毫不犹豫地承认其智力也是资本,给他与其智力资本相称的、参与资本分红的机会和权利。这个举措越及时,越得体,企业的利益越有保证。不做这个必要的企业角色转换,后患无穷。
处理矛盾不谨慎
当企业出现了内部管理危机,需要做大面积、人事调整的时候,一定不能简单从事,一味强调股东的利益,过分相信自己的能量。相反,一定要站在雇员立场上做换位思考:雇员的利益何在?员工会做何反应?否则,必然激化矛盾,冲击企业的正常运作。比如:这次官司企业虽然打赢了,赔偿支付了,但组织元气大伤,技术流失,得不偿失呀!
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自有它的技术系统,绝不能依着情绪率性处理,顺着感觉随意行事。不然,出了问题我们都不知道原因在哪儿,吃了苦头还“涛声依旧”!知其错,还要知其所以错,是知也。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院学术咨询中心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化 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