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yun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瑰宝,它经历几千年的咀英嚼华积淀而成,深厚的传统规定了她的特质,成为我们每个中华儿女身上不灭的烙印。这种文化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行为和思维习惯中,存在于民俗中,存在于我们民族的各种形式的艺术中,更存在于我们的民族语言中。所以,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是多样的,语文学科不可能独担大任。语文学科之所以承担着民族文化教育的重任,不是简单的因为它总是涉及到民族文化的文章阅读,而是因为它承担着民族语言的学习指导任务。语文学科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只能是民族语言的规范的学习和美感化学习,而不是别的。
  上海高考语文命题近两年连续在第一阅读语段选用关于民族文化的文章:2005年春考选用的是关于京剧艺术的一篇演讲稿(节选);2005年秋考选用的是关于剪纸艺术的文章;2005年春考选用的是关于中国扇子的文章。这种连续的、紧锣密鼓的选文倾向,自然向所有的中学语文教师传达出重视民族文化的导向信息:接下来的秋考乃至于以后的高考命题都有可能选用关于中国书法、绘画、服装、饮食、节目、中医等极具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上海高考语文命题的导向自然会强化引导学生广泛地了解、熟悉并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传统文化教育。黑格尔曾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能脱离直接性的本能性,因此人需要教化。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育活动离不开的传承和创新,而文化只有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培养的人才作为载体才能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传承下去。同时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现代化,绝不能抛开优秀的文化传统。任何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人类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果,这是许多国家发展的事实告诉我们的。我国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历史,有着无比深厚的底蕴,然而,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就需要对民族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识。这就需要对包括中学生在内的全体国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惟有每一个国民都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才能形成整个民族对共有的文化心理,才能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语文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的传承,毋庸置疑在这一点上具有别的学科无可比拟的条件。在2000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其目标之一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自豪感”,也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可见新大纲赋予了语文以更为深广的文化内涵,它要求教育都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于漪老师曾明确提出:“我们进行的是母语教学,语文和文化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整体,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不可机械地加以割裂。”它们应该是“沟通交融,互渗互透”。因为“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语文文字形成上兜圈子,语文文字就因失去灵魂而暗淡无光”。因此文学教育实际上“是在向后来者展示民族文化方面独具有优势”。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我们可以从国学经典入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节日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针对学生对洋节日无比崇拜的情况,我们可以在特定的日子里,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带领学生走进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那一个个传统的节日里,走进那些带有极其厚重的文化内涵的重要习俗去看一看,看看我们曾经拥有过的那份丰富和厚重。诗词歌赋、神话传说、小说、散文、戏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唐诗宋词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史上的艺术情英,许多诗词本身就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利用阅读课向大家介绍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从内容、意境到自己对于诗词的理解,最后全班同学进行朗读和背诵。在这样每周或每两周一首的积累中,会使学生对诗词逐渐产生兴趣,同时这样的诗词知识积累起来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只有了解它,才会欣赏它;只有会欣赏它,才会更加热爱它;只有热爱它,才会使文化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最终使优秀文化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我们还可努力发掘教材当中所蕴含的优秀文化传统。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编者也选取了不少负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如透过《我与地坛》,我们看到了史铁生身残志坚、不懈追求的精神和他宝贵的人生感悟……一篇篇精美的文章,总是能让我们的心产生悸动,一次次产生撞击的火花,这就是语文的力量。
  总之,缺失传统的一代是没有希望的一代。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尽全力去帮助学生找寻文化之根。
  
  于发平,男,现居湖北恩施。
其他文献
戴来是个很有意思的小说家。作为新生代的突出代表,又是女性,戴来不热衷“身体叙事”。她不仅不靠抖露女性的隐私招徕读者,更不靠大胆的器官语言制造轰动效应。戴来的小说世界是中性的,甚至是男性的。戴来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男性,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性。戴来说:“我故事中的主人公极少有女性……我不写女性是因为相对于男性来说,我对她们的了解和体会都要多一些,因此留有的想象空间也就小一些。而男性,那些看似强壮的雄
窗外有鸟在鸣  阳光、树叶、天空、翅膀  这些饵料一粒粒投向我  我拍打,痛哭  如同遗弃的水滴吻着玻璃  因为久违而热泪盈眶  诵经的人来了又去  窗外的紫槐开了又落  青石上的我眼角的水滴互相呼喊  这个叫作“我”的笼子,是谁的?  此时,窗外有风吹动镂空的身体  乌鸦  东有旸谷,谷有扶桑扶木于上  东西向一日进一日出,皆载于乌鸟  鸟恶于光明底下的不知廉耻  上书太阳进诤言若干  帝置之不
时下流行的网络文学叙述口吻,回旋式的叙事结构,机智风趣的调侃语气,“口述实录”的纪实笔调……这是女作家裘山山最近在其小说《野草疯长》中进行的一次颇具匠心的文本试验。相信多数读者都会承认,这部小说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新奇别致的阅读感受。  小说叙述了当下社会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作为叙述人的“我”,一个美丽、真诚、多情的青年女子,满怀着对爱情与家庭幸福的热望,走进了陌生而又诱人的两性世界,先后与三位男
如今的高中生群体都是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孩子,被称作“90后”。他们不同于70年代或80年代出生的人,这群年轻人从哇哇落地开始,就生活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各种新奇玩意层出不穷。小时候可以看到各种进口动画片,听着大街小巷都充斥着的流行歌曲,也许从认得数字的那一刻就知道了该如何打电话。有的孩子小学还没毕业就接触到了网络,到现在已是个熟练的老网民了。  他们成长在最前沿、最时尚的年代,接触着许许多多的新鲜
李元洛《诗美学》说:“以文字为手段的诗,是文学的最高样式。诗的语言,是至精至纯的文学语言,诗的语言艺术,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作者都必须讲究语言之美,诗人就更需要追求语言的美感。”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粹,其语言的美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态的美感    所谓诗歌语言的动态之美,就是诗人以富于动态美感的语言,描绘出事物的动态。或从动态中描绘事物。春去冬来,花开
在中学语文学习中,考查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现代文的阅读考查,无论在中考和高考都把它视为重头戏。考试中很多学生因平时疏于语文知识的累积与阅读,只能在考试中临时抱佛脚。答题时虽能做到有话可说,可往往因审题不严密,答题不精准则频频失分。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现代文阅读题呢?除了要有较好的阅读基本能力,良好的语言水平和思维能力外。其实,在做现代阅读,如果有总结出解题的一般规律,掌握答题的技巧和方法,对正确理解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么一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这是描写欧阳修宴请宾客的场景的。“射”书下注释为“投壶”,但投壶是什么样的游戏,我查阅了些资料并整理下来。  投壶是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汉民族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源于射礼。或者有的宾客不会射箭,所以以投壶代替射箭,以乐嘉宾,以习礼仪。宋吕大临《礼记传》中说“投壶,射之细也。燕饮有射以乐宾,以习容
风撩起的旧事被一池荷叶覆盖  打着涟漪的往事掩埋在淤泥下  穿心的藕空洞成尘世的过往  太阳抛出紫外线  有意无意打捞柔弱暴露的肌肤  弱势的皮肤承受不住紫外线的强光  一片红疹带来忍不住的瘙痒  蜻蜓点水给一些无法说出的话留白  记忆在炎热的夏沦陷  湖畔倾斜的柳隐匿一只蝉  翘起薄薄透明的翼  证明自己从黑暗走向光明  鼓足勇气一声鸣叫  喊醒路过荷塘发呆的人  种子爆裂的声音  花粉过敏的日
风,吹醒大地的脸  梦里的故事,讲给星空  影子走过窗前,我写下昨天  笔墨,曾是空洞的对白  枯草摇曳,前世的孤独  铺就枯萎的秋色  我的语言没有阻挡,欲言  又止的春天。此刻,  我站在故鄉,率领一片草原突围  今夜的星光,一点点地擦亮  最后一滴泪水  让那些血液里流淌的苦涩记忆  一次又一次地遗忘
已经记不清他叫胡志钢还是胡志刚了  但如果对视一眼,我肯定還认得他。  当我五年级去祝寿才晓得他祖父是我祖父的表兄。  所以他取走我《问道》里的珍稀宠物、装备  我不怪他。在游戏厅,他的弟弟被人欺负  我领人追赶并教训,把游戏币悉数夺回。  他祖父七十大寿时我同祖父前往  他的弟弟给我冰棍并告知老虎机的窍门  而他羞赮、老实,相貌俊朗白哲。  我们似乎曾心仪同一个女生,我们  情窦初开时年纪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