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s1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3—0113—01
  时代的发展对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人才观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改变以知识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本文探讨一下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探究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创设现实、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自主探究活动中。如教学“空气产生的奇异现象”一课,教师出示一个乒乓球和一支锥形漏斗,将锥形漏斗的口朝下,乒乓球置于漏斗中。提问:如果教师朝漏斗口用力往下吹气,乒乓球会做怎样的运动,学生猜测是乒乓球会往下飞出去。而当教师演示结果却恰恰相反时,学生感到很奇怪,便很想探究空气流动产生的这种奇异现象。
  2.激发实验兴趣。比如在“空气在哪里”一课的设计中,采用分组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将一小纸团塞入塑料杯的底部,杯口朝下,竖直压入水底。教师让学生猜测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学生的猜测各不相同。生①:水会进入杯子将纸巾浸湿。生②:不变。生③:杯子里全是水……此时,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实验,实验兴趣很高,实验结果发现杯子里的纸没有变湿,好些同学脸上露出了疑惑不解的神情,一些同学还唧唧咕咕说这是为什么呢?个别同学脸露得意神色说道:我猜中了!同学们都产生了要探究为什么纸巾不会湿这一问题意识。
  3.捕捉生活细节。学生在平时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行为过程中,因其原有的经验水平、认知结构与能力无法解释或解决而产生一些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又可能常常是他们正在思考、迷惑或尝试解决的,或者在自己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偶发事件或现象,感到有趣且又无法解释或解决的问题。这些教师都可以抓住,作为探究教学中的一些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二、启发学生假想,促使学生思维发展
  1.让学生独立假想。 只有让学生做猜想、预测、假设,才能充分体现研究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教学“空气在哪里”一课,课始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教师将乒乓球放入杯中将杯子倒扣水里,让学生猜一猜乒乓球会在杯子的哪个位置?学生有三种猜测,在杯子的上面、在杯子的中间和在杯子的下面。同学们猜得兴趣盎然,那到底猜得对不对呢,就在学生特别想知道答案的时候,让他们看到了实验的结果,兴奋的心情与探究的愿望加深了学生印象。学生的假设也许是错误的,但在探究过程中却逐步养成了他们正确、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这是终身受用的。
  2.让学生充分假想。如在“桥”一课学习中,学生对如何增加桥的承受力就有多种假设,为防止学生的假设被遗漏,应该将所有假设板书出来。这样所作的假设会使这一过程具有更多的思维探究性。
  三、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
  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当问题刺激大脑,大脑就会大大地加紧活动,甚至可能想出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办法来。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重要意义。
  比如,在教学“氧”一课时,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氧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笔者演示了烧红的木炭、烧红的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物体在空气里会怎么样,在氧气里又会怎样呢?多数学生猜测回答:会慢慢地熄灭。但演示的结果是不但没有熄灭,而且燃烧得更剧烈。学生感到疑惑不解,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得出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的结论。为了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锅里的油烧起来了怎么办”、“卧室的地板小面积起火怎么办”、“酒精灯的酒精倒出来后起火了怎么办”等。学生各抒己见,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充分提供给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研究。它不仅在于学生活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编辑:蔡扬宗
其他文献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占脑卒中患者的25%-79%。氟西汀是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能有效抑制神经元从突触间隙中摄取5-HT,改善患者的情感状态。20
目的 观察p15蛋白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15蛋白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病变类型的相关性。结果p15在15例单纯性子宫内
目的探讨血清抵抗素水平变化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5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血清抵抗素、瘦素、胰岛素、空腹血糖(FBG)、TG、TC
唇裂修复术的成功与否,不仅与精湛的手术技巧有重要关系,而且与护理也密切相关。现将其护理方法报告如下。临床资料:选择2004年1月-2008年8月入住我科的30例1—2个月婴幼儿小儿
【关键词】 物理教学;艺术;提升;修养;物理之美;教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0—0113—01  教学艺术是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启学生的心扉,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那么,如何把握物理教学的艺术呢?
教师与职业岗位技能相关的技能称之为硬技能,而体现在专业技能之外的职业素质及通用能力则称之为软技能,要做到软技能不软、硬技能过硬,这样才能激发活力、增强动力、挖掘潜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上海“五个中心”“四个品牌”“全球卓越城市”等新型
托座为某产品重要的焊接结构件,加工时其自身无基准,图纸要求部件上端弧面与下端孔的轴线共面,且弧面下端孔的精度要求较高。由于以上因素的制约以往加工效率低下,通过设计专
班会课一直以来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主要途径,其在学生集体性品德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对班会课的管理却是学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相关责任部门对其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管理策略,反而减弱了班会课应有的功能价值。为此,本文在对班会课管理现状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实践策略。    一、对班会课管理现状的反思    目前,学校中对班会课的管理一般归德育处(或叫教导处),班主任是班会课的首席策划者和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