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专题复习中,诗歌鉴赏是“性价比”最低的考点之一,师生们往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诗歌鉴赏的复习要点不外乎三条:读懂,会做,答对。围绕这三点,从丰富储备、规范训练和有效答题三个方面寻求突破,可望提高诗歌鉴赏的复习效益。
一、丰富储备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考试大纲》中明确诗歌鉴赏考点有两大点五小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五小点中,需要储备的知识很多:“形象”这一点中,经常涉及的是意象的内涵和人物形象的特征,某些特定意象的内涵就是需要记忆积累的,如月、雁、竹等。“语言”这一点中,常考的内容有鉴赏“炼字(句)”和语言风格(特色),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特色)也是需要记忆和积累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可分为哪几类,每一类中有哪些具体的内容,如果不能做到胸有成竹,拿到这类题目就会“心里有数,说不出来”。
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2012年广东卷)
余杭四月
[元]白 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例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2008年北京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①②小题略)
第一大题中,第一问要求答颔联的写景表现手法,写景表现手法有哪些,需要考生有充分的积累和准确的表述;第二大题给出条件: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要求根据这个条件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简要分析,实际上就是考杜甫的诗风,杜甫的诗风是沉郁顿挫,学生必须有清晰的判断,否则根本无法下笔。
二、规范训练
规范训练,最重要的是要找命题、答案(评分细则)都规范的试题进行训练。规范的试题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①选材符合考试大纲的规定,阅读量适中。②命题点与考试大纲中的考点(两大点五小点)相符。③题干指令清晰,表述严谨。④答案(评分细则)要点突出,科学合理,表述简洁有序。
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2009年广东卷)
月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1)主要抒发作者遭逢战乱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2)“万里”一词,表示空间的距离,寓意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时时”一词,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的意思是“屡屡”“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夜久”一词,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
本题所选诗歌题材为借物抒怀诗(羁旅思乡诗),体裁为五言律诗;两个问题指令清晰,如第一问提示考生只需要答出思想感悟的内涵即可,不需要分析情感的载体(因题干中已经提示“通过咏月”);所给答案要点全面,表达简洁有序,如第二问的参考答案,严格按照“释词义-点明作用(突出表达情感的侧重点)”的规范来拟定,既便于考生作答,又便于阅卷操作。
其次,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答题步骤训练。
答题步骤取决于试题提供的指令,一般说来,诗歌鉴赏的答题不超过三个步骤。
例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2010年广州“一模”卷)
武威①春暮,
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
岑 参
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即凉州,唐天宝元年改为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威。②晋昌:即瓜州,唐天宝元年改为晋昌郡,治所在今甘肃安西东南。
(1)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选择一个赏析。(4分)
(2)结合全诗,说出“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飘”“挂”用得好。(1分。答对两个1分,答对1个不给分)
飘,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融情入景,景中出情,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3分。分析1分,手法(情景交融、比喻、拟人、夸张等)1分,表达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挂”,把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垂柳的情景描述出来,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传神地突出了乡愁的浓烈。[3分。分析1分,手法(化虚为实、情景交融、拟人等)1分,表达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2)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顺利返回瓜州而高兴,为自己仍滞留在边塞不能还乡而伤感。[3分。“高兴”1分,“伤感”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第一小题是考“炼字”,“炼字”类的题目一般要答以下步骤:(1)找出该字(如果题干中给出,可以省略)并解释意义(析字面义);(2)结合诗句分析(析语境义,如涉及手法需点明);(3)点明表达效果(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等)。
三、有效答题
有效答题的前提是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例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12年广州市高三古诗文专题调研测试卷)
即 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诗题为“即事”,诗中叙述了什么“事”,请简要回答。(3分)
(2)颔联和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人情感简要分析。(5分)
(1)答案示例:诗中叙述了诗人在一个晴朗的春日,沿着春意盎然的山间小径漫步,走进一处世外桃源般的村落。[3分。点明时间,1分;点明地点,1分;点明事件,走进(看到、遇到)村落,1分](2)答案示例:颈联和颔联在写景上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鸡鸣”、“犬吠”的动景反衬出山村的宁静,描绘了悠闲恬适的村居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5分。指出手法或特点1分,手法或特点分析2分,作者情感2分。手法或特点答“由近至远”、“点面结合”、“以声衬静”、“反衬”等亦可,意思对即可]
以第二小题为例,这题中有三点需要审清,一是对“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的理解,“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有别于“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前者是问描写手法(特点),后者是问景物本身有什么特征。二是对“颔联和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的整体理解,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颔联和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共同特点;二是颔联和颈联在景物描写上分别有什么特点;三是对“结合诗人情感简要分析”的理解,要求答案中必须点明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要根据题目要求,做到答案的有效表达。
有效的答案要求做到:(1)答问衔接,要点全面准确;(2)表达有序,语言简洁流畅。如例4第二小题,题干中的指令是“结合全诗,说出‘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洲’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是说这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放在全诗中理解,意味着可能不是一种,要答得全面;“说出”则表明不必分析,直接说出思想感情即可。例5第一小题,要求考生“简要回答诗中叙述了什么‘事’”,答案既要简洁,又要将“事件”的要素(人、时、地等)交待清楚。
诗歌鉴赏复习的关键是在丰厚积累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而许多高三学生由于作业繁多,常常有意无意地放弃诗歌的阅读和积累,因此,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精心选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这是一种挑战和考验,只有长期坚持投入,才能最终取得成效。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
一、丰富储备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考试大纲》中明确诗歌鉴赏考点有两大点五小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五小点中,需要储备的知识很多:“形象”这一点中,经常涉及的是意象的内涵和人物形象的特征,某些特定意象的内涵就是需要记忆积累的,如月、雁、竹等。“语言”这一点中,常考的内容有鉴赏“炼字(句)”和语言风格(特色),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特色)也是需要记忆和积累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可分为哪几类,每一类中有哪些具体的内容,如果不能做到胸有成竹,拿到这类题目就会“心里有数,说不出来”。
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2012年广东卷)
余杭四月
[元]白 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例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2008年北京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①②小题略)
第一大题中,第一问要求答颔联的写景表现手法,写景表现手法有哪些,需要考生有充分的积累和准确的表述;第二大题给出条件: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要求根据这个条件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简要分析,实际上就是考杜甫的诗风,杜甫的诗风是沉郁顿挫,学生必须有清晰的判断,否则根本无法下笔。
二、规范训练
规范训练,最重要的是要找命题、答案(评分细则)都规范的试题进行训练。规范的试题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①选材符合考试大纲的规定,阅读量适中。②命题点与考试大纲中的考点(两大点五小点)相符。③题干指令清晰,表述严谨。④答案(评分细则)要点突出,科学合理,表述简洁有序。
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2009年广东卷)
月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1)主要抒发作者遭逢战乱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2)“万里”一词,表示空间的距离,寓意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时时”一词,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的意思是“屡屡”“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夜久”一词,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
本题所选诗歌题材为借物抒怀诗(羁旅思乡诗),体裁为五言律诗;两个问题指令清晰,如第一问提示考生只需要答出思想感悟的内涵即可,不需要分析情感的载体(因题干中已经提示“通过咏月”);所给答案要点全面,表达简洁有序,如第二问的参考答案,严格按照“释词义-点明作用(突出表达情感的侧重点)”的规范来拟定,既便于考生作答,又便于阅卷操作。
其次,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答题步骤训练。
答题步骤取决于试题提供的指令,一般说来,诗歌鉴赏的答题不超过三个步骤。
例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2010年广州“一模”卷)
武威①春暮,
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
岑 参
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即凉州,唐天宝元年改为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威。②晋昌:即瓜州,唐天宝元年改为晋昌郡,治所在今甘肃安西东南。
(1)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选择一个赏析。(4分)
(2)结合全诗,说出“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飘”“挂”用得好。(1分。答对两个1分,答对1个不给分)
飘,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融情入景,景中出情,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3分。分析1分,手法(情景交融、比喻、拟人、夸张等)1分,表达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挂”,把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垂柳的情景描述出来,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传神地突出了乡愁的浓烈。[3分。分析1分,手法(化虚为实、情景交融、拟人等)1分,表达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2)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顺利返回瓜州而高兴,为自己仍滞留在边塞不能还乡而伤感。[3分。“高兴”1分,“伤感”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第一小题是考“炼字”,“炼字”类的题目一般要答以下步骤:(1)找出该字(如果题干中给出,可以省略)并解释意义(析字面义);(2)结合诗句分析(析语境义,如涉及手法需点明);(3)点明表达效果(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等)。
三、有效答题
有效答题的前提是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例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12年广州市高三古诗文专题调研测试卷)
即 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诗题为“即事”,诗中叙述了什么“事”,请简要回答。(3分)
(2)颔联和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人情感简要分析。(5分)
(1)答案示例:诗中叙述了诗人在一个晴朗的春日,沿着春意盎然的山间小径漫步,走进一处世外桃源般的村落。[3分。点明时间,1分;点明地点,1分;点明事件,走进(看到、遇到)村落,1分](2)答案示例:颈联和颔联在写景上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鸡鸣”、“犬吠”的动景反衬出山村的宁静,描绘了悠闲恬适的村居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5分。指出手法或特点1分,手法或特点分析2分,作者情感2分。手法或特点答“由近至远”、“点面结合”、“以声衬静”、“反衬”等亦可,意思对即可]
以第二小题为例,这题中有三点需要审清,一是对“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的理解,“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有别于“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前者是问描写手法(特点),后者是问景物本身有什么特征。二是对“颔联和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的整体理解,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颔联和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共同特点;二是颔联和颈联在景物描写上分别有什么特点;三是对“结合诗人情感简要分析”的理解,要求答案中必须点明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要根据题目要求,做到答案的有效表达。
有效的答案要求做到:(1)答问衔接,要点全面准确;(2)表达有序,语言简洁流畅。如例4第二小题,题干中的指令是“结合全诗,说出‘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洲’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是说这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放在全诗中理解,意味着可能不是一种,要答得全面;“说出”则表明不必分析,直接说出思想感情即可。例5第一小题,要求考生“简要回答诗中叙述了什么‘事’”,答案既要简洁,又要将“事件”的要素(人、时、地等)交待清楚。
诗歌鉴赏复习的关键是在丰厚积累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而许多高三学生由于作业繁多,常常有意无意地放弃诗歌的阅读和积累,因此,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精心选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这是一种挑战和考验,只有长期坚持投入,才能最终取得成效。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