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及时揭示由于市场风险变化产生的收益或损失,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和价值相关性。但是由于公允价值固有的不确定性及确认传统会计中不予确认的未实现的收益等,会对会计信息的稳健性产生影响。我国的新会计准则虽然适度引入了公允价值,但是依然强调稳健性原则。本文通过对公允价值计量以及稳健性的关系分析,给出在保持稳健性基础上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一些探讨。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稳健性;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公允价值获取技术的日益成熟,我们应该能合理预测到公允价值会计的光明前景,这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范围的广度上,也就是全面实行公允价值会计。与此同时,会计稳健性的历史源远流长,一度是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现在,人们更多的是从实证会计的角度来观察它。公允价值会计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项目,客观、中立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而会计稳健性要求对资产计量采用非中立,向下倾斜的策略。[1]显然,公允价值会计与会计稳健性的要求存在不一致或矛盾。在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中,这一问题必须得到正视和解决,以便解决全面实行公允价值会计的后顾之忧,为其铺平道路。
二、公允价值计量与稳健性原则的基本阐述
1.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是当前国际会计的热点,它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它以市场信息为计量基础,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受到各界的关注。公允价值计量的出现与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密切相关。[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在经济环境的影响下,价值上下波动的程度要强于平稳经济下的波动,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需要及时反映这种变化,而历史成本无法反映这种变化。
2.会计稳健性。会计稳健性又称谨慎性。它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长期以来处理会计实务必须遵守的规范性观念之一,在符合会计政策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不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从会计稳健性的运用来看,会计在一定程度上核算经营风险,提供反映风险的信息,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恰当的决策获得超预期的收益,也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三、公允价值计量与稳健性原则的局限性
1.公允价值计量的局限性
1.1公允价值不能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从其价值内涵来说,是一种效用价值,如果效用价值是主观的,同—物体的效用对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也存在很大差异,这是公允价值导致资本市场混乱及其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利益,其效用也存在差异,提供决策有用的公允价值信息是不可能的。
1.2公允价值不一定都是合理的价值。公允意味着公平、公正,但不意味着合理。例如在金融危机时,由于市场恐慌的心理,使人们过度降低了对资产收益的心理预期,从而使公允价值变得不公允。最后,由于估价技术的矛盾,使得公允价值难以获得;不仅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使相关性受到损害。[3]
2.会计稳健性的局限性
稳健性原则虽然减少了企业高估盈余的可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但由于自身的约束必然使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使得历史成本计量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偏离真实公允,从而扭曲了财务报告,对投资者决策的意义下降。
四、公允价值会计与稳健性原则的关系
1.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一致性。公允价值会计与会计稳健性之间存在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对减值资产的计量和报告上。在某一特定的会计时代,企业的资产会因为生意、事项或情形而发生增减的变换。为了正确地反映该项资产的期末价值,按照会计稳健性的要求,期末理当进行资产减值测试并计提减值损失。同样,按照公允价值会计的要求,期末理当计量和陈述资产的公允价值,反映公允价值变换损失。虽然在会计处理时,涉及的会计科目有所不同,但是在报表上反映的该项资产的价值是相同的。事实上,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并不存在本质差异,完全可以统一概念,也不会影响利润表的质量。
2.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矛盾性。公允价值会计与会计稳健性的矛盾,体现在对增值资产的会计处理上。按照公允价值会计的要求,应当反映资产的公允价值,核算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但是,按照会计稳健性的要求,却对增值不予理会,不论其增长多少。长此以往,按照稳健性的要求反映的金融资产价值会远远低于其当前的真实价值。[4]
3.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协调。在某一时期,当企业的一项存货市场价值上升时,我们究竟是根据公允价值会计的要求反映其价值增值,还是按照稳健性的要求对其视而不见。目前的会计准则要求: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本文提到,会计稳健性的产生与资产价值变动的不确定性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如果没有不确定性,或者人们可以创造某种机制来有效检测并计算不确定性的话,稳健性的根基将受到颠覆性的动摇甚至不复存在,这样二者的协调结果是会计稳健性必然要让位于公允价值会计。那么,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各种市场机制,尤其是资产评估机制的不断发展成熟,我们有理由推测,各种资产的现时价值都可以有效取得。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会计与会计稳健性并不存在絕对的对立。我们可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只是在会计处理的准备期充分利用会计稳健性这一理念,在正式确认计量时采用公允价值。这样完全的公允价值会计模式才可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王志伟.会计稳健性——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J].企业研究,2008(03).
[2]戚英华,曾勇.新准则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解读[J].审计月刊,2007(10):48-49.
[3]王海.公允价值的演讲逻辑与经济后果研究[J].会计研究,2007(08):6-12.
[4]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李远鹏.会计稳健性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发现[D].上海:复旦大学,2006.
[6]张贤萍.公允价值计量的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稳健性;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公允价值获取技术的日益成熟,我们应该能合理预测到公允价值会计的光明前景,这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范围的广度上,也就是全面实行公允价值会计。与此同时,会计稳健性的历史源远流长,一度是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现在,人们更多的是从实证会计的角度来观察它。公允价值会计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项目,客观、中立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而会计稳健性要求对资产计量采用非中立,向下倾斜的策略。[1]显然,公允价值会计与会计稳健性的要求存在不一致或矛盾。在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中,这一问题必须得到正视和解决,以便解决全面实行公允价值会计的后顾之忧,为其铺平道路。
二、公允价值计量与稳健性原则的基本阐述
1.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是当前国际会计的热点,它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它以市场信息为计量基础,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受到各界的关注。公允价值计量的出现与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密切相关。[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在经济环境的影响下,价值上下波动的程度要强于平稳经济下的波动,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需要及时反映这种变化,而历史成本无法反映这种变化。
2.会计稳健性。会计稳健性又称谨慎性。它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长期以来处理会计实务必须遵守的规范性观念之一,在符合会计政策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不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从会计稳健性的运用来看,会计在一定程度上核算经营风险,提供反映风险的信息,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恰当的决策获得超预期的收益,也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三、公允价值计量与稳健性原则的局限性
1.公允价值计量的局限性
1.1公允价值不能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从其价值内涵来说,是一种效用价值,如果效用价值是主观的,同—物体的效用对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也存在很大差异,这是公允价值导致资本市场混乱及其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利益,其效用也存在差异,提供决策有用的公允价值信息是不可能的。
1.2公允价值不一定都是合理的价值。公允意味着公平、公正,但不意味着合理。例如在金融危机时,由于市场恐慌的心理,使人们过度降低了对资产收益的心理预期,从而使公允价值变得不公允。最后,由于估价技术的矛盾,使得公允价值难以获得;不仅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使相关性受到损害。[3]
2.会计稳健性的局限性
稳健性原则虽然减少了企业高估盈余的可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但由于自身的约束必然使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使得历史成本计量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偏离真实公允,从而扭曲了财务报告,对投资者决策的意义下降。
四、公允价值会计与稳健性原则的关系
1.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一致性。公允价值会计与会计稳健性之间存在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对减值资产的计量和报告上。在某一特定的会计时代,企业的资产会因为生意、事项或情形而发生增减的变换。为了正确地反映该项资产的期末价值,按照会计稳健性的要求,期末理当进行资产减值测试并计提减值损失。同样,按照公允价值会计的要求,期末理当计量和陈述资产的公允价值,反映公允价值变换损失。虽然在会计处理时,涉及的会计科目有所不同,但是在报表上反映的该项资产的价值是相同的。事实上,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并不存在本质差异,完全可以统一概念,也不会影响利润表的质量。
2.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矛盾性。公允价值会计与会计稳健性的矛盾,体现在对增值资产的会计处理上。按照公允价值会计的要求,应当反映资产的公允价值,核算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但是,按照会计稳健性的要求,却对增值不予理会,不论其增长多少。长此以往,按照稳健性的要求反映的金融资产价值会远远低于其当前的真实价值。[4]
3.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协调。在某一时期,当企业的一项存货市场价值上升时,我们究竟是根据公允价值会计的要求反映其价值增值,还是按照稳健性的要求对其视而不见。目前的会计准则要求: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本文提到,会计稳健性的产生与资产价值变动的不确定性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如果没有不确定性,或者人们可以创造某种机制来有效检测并计算不确定性的话,稳健性的根基将受到颠覆性的动摇甚至不复存在,这样二者的协调结果是会计稳健性必然要让位于公允价值会计。那么,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各种市场机制,尤其是资产评估机制的不断发展成熟,我们有理由推测,各种资产的现时价值都可以有效取得。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会计与会计稳健性并不存在絕对的对立。我们可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只是在会计处理的准备期充分利用会计稳健性这一理念,在正式确认计量时采用公允价值。这样完全的公允价值会计模式才可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王志伟.会计稳健性——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J].企业研究,2008(03).
[2]戚英华,曾勇.新准则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解读[J].审计月刊,2007(10):48-49.
[3]王海.公允价值的演讲逻辑与经济后果研究[J].会计研究,2007(08):6-12.
[4]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李远鹏.会计稳健性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发现[D].上海:复旦大学,2006.
[6]张贤萍.公允价值计量的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