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去“对话”的外套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LANTIAN1123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但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沟通形式虽然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却形成了稳定的“模式”,某些部分甚至变成了明显的“仪式”:学生花三五分钟匆匆读完课文就立马展开“对话”,而且是你一言我一语,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这种形式甚至走向了绝对化,造成了教学沟通形式上的诸多问题。可在热热闹闹的“对话”中能扣紧主题,展开深入探讨的少之又少,不着边际地自说自话、自行其事的则多之又多。为什么会这样?教者无非是想向人表明自己采用的是“对话”式教学。
  事实上,“对话”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思维的碰撞、知识的建构过程,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远非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完成的,所谓“对话”只是课堂教学简单和形式化的外套而已。
  那么,真正的课堂“对话”应该如何进行呢?
  
  一、让学生与文本对起话来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即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过程。教学活动能得以展开,其基础就是学生对文本有了比较全面、深入、准确的理解。因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也格外重要。
  理解文本是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但“现代版对话”太急功近利了,花三五分钟匆匆读完课文,就立即进入师生、生生对话。试想,学生三五分钟内仅仅是把文章读了一遍而已,甚至差的同学还有不认识的字词,读不通的句子,怎能谈上理解课文?对文本不理解,又拿什么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进行所谓的“思维的碰撞”?所以这些同学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只能是人云亦云,你说我听了。试想,教师教学一篇文章前,都需要读很多遍,把握文章的中心,更何况学生呢?
  那么,“现代版对话”为什么只给学生三五分钟,进行所谓的与文本“对话”呢?一是认为“对话”只要学生肯说会说就行,更主要的是不敢,不敢让听课老师坐在那儿看着你让学生读它一二十分钟的书,更别说读它一节课。即使没人听课也不敢——怕浪费时间。如此一来,只能“师唱生随”。虽然文没读通,理未悟透,但只要你说,我说,大家说,即使散乱不着边际,也帮自己穿上了对话的外套,一节课热热闹闹,感慨颇多。
  
  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用心灵沟通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真正心灵沟通,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认真地倾听、分析、比较……最后决定是认同还是排斥等一系列连续、复杂的内心活动过程。但这也是“现代版对话”相对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代版对话”看似热闹,你一言我一语,“对”的不亦乐乎,但只要你留心一看,就会发现几种怪现象:一种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互不相干,互不打扰,教师也不做总结归纳;一种是,围绕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你一言我一语,议来论去,真是不会的不学,会的反复学;一种是教师接连地提问,学生习惯性地举手,教师指名,学生短促地回答,教师补充讲解,下一个提问的设定,这种仪式是典型的一问一答式教学。再一种是,从容不迫地、有板有眼地展开对话教学,整个授业过程以师生之间短平快的问答为主,一切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线路推进。娴熟的教学技巧无懈可击,学生的聪明灵活令人五体投地。如此种种,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学生们都没有去认真听同伴的发言,没去认真思考分析,更没有自己的东西生成,把“思维的碰撞”简单化为“嘴皮子的碰撞”,这种现象多到几近90%。
  “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现代教学是合作的艺术,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这对话的发生和存在都依赖于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所以,脱去“现代版对话”的外套,给学生时间读书,给学生时间消化,给学生机会用心灵“对话”吧。
其他文献
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一直以来,培养阅读能力主要依靠语文课本进行,可利用的资源十分贫乏,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语文课程要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而丰富的课程资源。一些语文报刊紧跟形势、贴近生活、难易适度,周期短而又便宜实用,正是训练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材料。  目前,可供中学生使用的语文报刊很多,例
伴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当前高校教育中学生管理工作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校园工作管理中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工作的开展。相对来说高校校园文化不仅体现着一个学校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民生之本、民安之策,毕业生就业质量则是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代表着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立足于社会的基本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了崭新的天地,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然而,由于教师个人素质的差异,理解新课标能力的高低,不少语文课堂在关注“人文性”的同时,似乎走入了新的误区——对教材的“语文性”漠不关心或蜻蜓点水,语文课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还有部分语文教师虽然重视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种离开语言感悟、积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