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侵入性脑刺激在脑卒中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康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f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范围内,脑卒中是导致全球成人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也是导致残疾的第三大原因.随着医疗水平及科普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在脑卒中后幸存,但经常需要全面的康复治疗,以减少损害和提高生活质量.对那些脑卒中后存活下来的人来说,其继发的功能障碍不仅影响到个人及其家庭,而且还增加了卫生单位资源和社区服务的负担.众所周知,神经细胞不可再生,但可以通过调整神经网络的连接来实现功能上的改变,此为神经可塑性.神经可塑性是脑卒中功能损伤后恢复的基础.这为我们通过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调节神经可塑性而改善脑卒中后继发功能障碍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肌内效贴治疗新生儿上干型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治疗提供部分参考依据.方法:新生儿上干型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患儿22例,随机分为肌贴组和对照组各1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肌贴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并全程接受肌内效贴治疗.2组分别在治疗前后测试臂丛功能综合评价、粗大运动功能测试A区(GMFM-A)评分以及神经肌电图检测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复合动作电位波幅值.结果:2组患儿在治疗3个月后,测试结果均优于治疗前测试结果(P<0.05).治疗3个月后,肌贴组患儿臂丛功能
[目的]探究颈椎临床和影像参数是否影响并预测颈椎病相关抑郁症.[方法]对2013年1月-2018年1月121例颈椎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ental disorders-3rd edition,CCMD-3)中抑郁发作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采用单项因素比较和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探索颈椎病抑郁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按CCMD-3诊断标准,33
目的:探索运动平衡仪训练联合rTMS治疗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效果.方法:脑卒中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2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8例脱落,共32例完成治疗,对照组3例脱落,共37例完成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针对平衡功能障碍运用动态平衡仪进行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运用动态平衡仪及低频rTMS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满2个疗程,共24次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BBS评分、FMB评分、Pro-Kin平衡仪测试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BBS评分、FMB评分、运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