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金枝就是我”r——论《生死场》的自传性

来源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q80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死场》问世八十余年来,学界大致存在“民族主义”和“女性主义”两种主导性阐释路径.从总体趋势来看,这两种路径对原作的解读呈现出理念性越来越强的特点,由阐释发展到再解读甚至改写.《生死场》的意义生成,固然有其自足性,但要达成对小说和作者的真正理解,还是应该遵循知人论世的传统.而回到写作当时,毋庸置疑,萧红还是一个带有极大局限性的写作者.去掉理论上的预设和过度的赞美,很大程度上,《生死场》的写作应该非关其他,不过是作者的自诉、一次本能的自传性书写.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TBI后ERK1/2参与细胞凋亡通路的机制,检测并分析TBI、TBI+U0126干预组中P53、Cytc、AIF等指标表达变化,从线粒体.细胞凋亡通路上探讨TBI后ERK1/2活化诱导神经细胞凋亡
萧红未完成的遗作《马伯乐》中马伯乐形象的塑造延续鲁迅国民性批判的主题,集中反映了抗战背景下国民性的痼疾.马伯乐“巨婴”人格的形成既有其独特家庭环境、教育的原因,也
为了解高校女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及差异,从心理资本视角提升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课题组采用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问卷,在全国不同地区分层随机抽取1148名高校教师(其中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