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手能力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泛指一切在动手过程中形成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问题化难为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动手的欲望,使人人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并重视教具、学具的自制与使用
特别是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几何知识,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求积公式以及形成空间概念,都必须有大量具体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积累。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摆、剪、折、量、画、分割、拼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等,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二、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导,使学生的操作有目的、规范,真正为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服务
“动”是孩子的天性,每位孩子都充满了“动”的欲望,但如果忽略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往往会变得盲目,得出的结论也就失之偏差,从而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意义。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指导方法:如操作演示、小组合作、互相指导,充分利用多媒体模拟指导操作等,把握指导时机。处理好独立操作与操作指导的关系,会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图形”的教学却更具抽象性,如何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在教学中,我体会到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如在课堂上当学生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后,要让每个学生在钉子板上动手围出不同形状的图形,围好后同桌相互检查。通过动手围一围让学生加深印象。再通过折一折、搭一搭等活动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充分感知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特点。并感受不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操作、练习的同时由感性向理性迈进了一大步。
三、注重动手操作的实效性
根据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其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操作,把抽象性很强的知识变为可操作的、可感知的具体内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但也要避免把数学上成手工课。如:在教学《角和直角》时,可安排这样一个操作活动:用两条硬纸板和一个订钮去组装成一个角,又把它拆开,这一装一拆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角的组成。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1、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
学生进行预习,可以有三种层次:第一种是课前看一看课本;第二种是看课本做做练习;第三种是看课本后能够自己作简单的总结,找出自己的收获或困惑。学生达到何种层次,与教师坚持要求、督促检查有关。不同章节应该有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习的基础。阅读时,眼睛首先从书本或屏幕上感知文字或图象的信息。然后大脑进行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等思维活动从中提取、处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思考是学习的核心。学生学习时遇到问题就要思考。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想能力的高低。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教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学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能透过现象抓住实质进行分类比较的方法,能一分为二又能合二而一,达到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要通过不同的课型、题型,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品质。
4、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
学生进行复习,可以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先复习,后做作业;第二种是先做作业,有时间再复习;第三种是安排时间复习,注意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结构。教师应从“教”的角度来唤醒学生“学”的意识,尤其是对于缺乏认知基础,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学生,应适当地加大教师指导所占的比重。学生只有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才能进一步主动探究、学习。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那么,如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者而转变为主动学习者,以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人呢?我想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
总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積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我相信,只要我们深钻细挖教材,坚持改革,在教学中给与学生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来,我们大家都会让自己的天空常蓝,让学生的心灵温暖。
一、激发学生动手的欲望,使人人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并重视教具、学具的自制与使用
特别是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几何知识,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求积公式以及形成空间概念,都必须有大量具体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积累。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摆、剪、折、量、画、分割、拼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等,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二、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导,使学生的操作有目的、规范,真正为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服务
“动”是孩子的天性,每位孩子都充满了“动”的欲望,但如果忽略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往往会变得盲目,得出的结论也就失之偏差,从而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意义。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指导方法:如操作演示、小组合作、互相指导,充分利用多媒体模拟指导操作等,把握指导时机。处理好独立操作与操作指导的关系,会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图形”的教学却更具抽象性,如何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在教学中,我体会到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如在课堂上当学生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后,要让每个学生在钉子板上动手围出不同形状的图形,围好后同桌相互检查。通过动手围一围让学生加深印象。再通过折一折、搭一搭等活动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充分感知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特点。并感受不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操作、练习的同时由感性向理性迈进了一大步。
三、注重动手操作的实效性
根据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其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操作,把抽象性很强的知识变为可操作的、可感知的具体内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但也要避免把数学上成手工课。如:在教学《角和直角》时,可安排这样一个操作活动:用两条硬纸板和一个订钮去组装成一个角,又把它拆开,这一装一拆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角的组成。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1、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
学生进行预习,可以有三种层次:第一种是课前看一看课本;第二种是看课本做做练习;第三种是看课本后能够自己作简单的总结,找出自己的收获或困惑。学生达到何种层次,与教师坚持要求、督促检查有关。不同章节应该有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习的基础。阅读时,眼睛首先从书本或屏幕上感知文字或图象的信息。然后大脑进行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等思维活动从中提取、处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思考是学习的核心。学生学习时遇到问题就要思考。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想能力的高低。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教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学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能透过现象抓住实质进行分类比较的方法,能一分为二又能合二而一,达到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要通过不同的课型、题型,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品质。
4、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
学生进行复习,可以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先复习,后做作业;第二种是先做作业,有时间再复习;第三种是安排时间复习,注意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结构。教师应从“教”的角度来唤醒学生“学”的意识,尤其是对于缺乏认知基础,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学生,应适当地加大教师指导所占的比重。学生只有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才能进一步主动探究、学习。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那么,如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者而转变为主动学习者,以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人呢?我想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
总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積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我相信,只要我们深钻细挖教材,坚持改革,在教学中给与学生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来,我们大家都会让自己的天空常蓝,让学生的心灵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