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戏不能是纪录片,要把握好写实和写意

来源 :电影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fe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顶着《延禧攻略》的压力,《如懿传》上线之后从一边倒的差评,到后期评分反超《延禧攻略》,除了剧情和演员表现外,剧中精良的美术功不可没。在清宫戏中,美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服装、置景、道具,乃至于色彩的搭配等细节,都需要美术的干预。所以剧组请到韩忠担任美术指导,而在这之前,韩忠并没有参与过清宫剧,那为什么会找他呢?
  主要是因为韩忠在之前参与过非常多的作品,在美术方面有过很出色的呈现,韩忠和张艺谋合作甚多,可以说是从2002年的《英雄》开始在电影领域发挥所长,之后还和张艺谋合作过《十面埋伏》、《三枪拍案惊奇》,韩忠深得国内导演的喜爱,他和陈凯歌合作过《道士下山》,在美术和画面非常出彩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也是韩忠操刀。

是什么机缘让您参与到的这部剧?


  韩忠:这个项目刚筹备的时候曹总(出品人曹华益)就给我打了电话,说有这样一个戏,实际上我个人对清宫戏没有特别大的兴趣,当时就没马上答应。但是他们说这个项目还是不错的,然后我听了三遍《如懿传》的有声小说,小说给我的感觉是挺有趣,觉得拍出来应该是一部不错的作品,所以就答应了,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您之前不管电视剧还是电影都没有做过清宫戏是吧?


  韩忠:我没有做过清宫戏,在《如懿传》拍完之后也有人找过我做清宫戏,但是我跟他们讲我不会重复,清宫戏之后不再接了。

您当时接这个戏的时候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韩忠:实际上我对明清的历史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当然我只是对历史有兴趣。比如說阎崇年先生写的那个《明亡清兴六十年》还有他的《大故宫》等等,这一段历史我之前就有了解,然后为了创作《如懿传》我买了一套《清史稿》,这才知道《清史稿》是那么大的体量,很厚的剧作,一个人拿着都费劲。

整个开拍之前前期准备过程准备了多久?


  韩忠:开机之前我印象中是6个月,一共是4个月的周期。

这个准备过程分成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要做哪些事情?


  韩忠:第一个阶段肯定是找整个的美学风格,我们做了比如说对之前的历史的了解,包括到乾隆后期还有嘉道之后的一些事情的初步了解。然后我们又横着比,就是乾隆在位这60年之内,全球范围之内又发生过一些简单的事情、事件,然后才做整体风格的定位。
  把戏里面的几何,就是乾隆皇帝定位成在当时全球范围之内权利最大的一个男人。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先找到了一个总体的一个方案,总体的一个定位,就是叫乾隆盛世,乾隆盛世之前都知道叫康熙盛世,但是康熙60年做的事情主要就是国力的复苏,他去世之后只给国库留了800万两白银,经过雍正十三年,最后他留给乾隆是6000万两,乾隆统治时期免了2亿两的税,等于各地的税免去了2亿两,所以说这时候的国力是空前的。然后再加上乾隆皇帝个人的一些喜好,他的生平和他的一些性格,这样的一些研究之后,我们就把这个定位成了一个乾隆盛世,这个是乾隆时期的一个美学定位。这是第一阶段。

  再有就是尽量细化,根据每一个妃子,就是这些娘娘的性格,我们又把每一个她的居所做了设定。然后再到一些道具的设定,也有一些归纳,不是说乱摆,大概就是这样。然后再就是具体化了,具体化就是具体操作了这就是一个很专业的事了。

很多观众在说《如懿传》是一个新古典主义美学,如果落到实处来讲,在剧中体现出来的这些美学的处理,哪些东西是实的,哪些东西是虚的?它落到实处是怎样体现的,麻烦您介绍一下?


  韩忠:实际上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当然首先是一点,乾隆盛世,就是它的景物都是集大成,然后我们又把它给细分了一下,就是这里面的含量,就是50%是汉家文化的传统文化,然后里面还有30%是西洋文化,还有20%是蒙满的一些文化,主要指的是文化特征,就是这样的划分。你再说一下后面的问题。

我的意思是说,哪些东西是完全根据考证复原的,哪些是在这些复原基础上加了一些自己的创造,一些想像的,有没有这样的具体区分?


  韩忠:总体感受是考证过的,到具体化,所谓的实和虚,虚是大部分的,我在跟我们的美术组交流的时候一直在说,实际上咱们都知道故宫里面三件道具三件看似普通的物件拿出来就会等于我们整个这部戏美术的费用,这个不夸张。所以我们并不是说样样或者每一块都得是完全写实。
  所以,虚和实的关系实际上是虚更大,整个这部戏,我们这么纷繁复杂的一个设计,我个人认为还是一个比较写意的戏,只是我们通过道具再通过摄影机、演员表演、转化成观众能够看到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人造成的感触是我们最终的追求。它不是一个这个历史片,所以说,我可以负责任的讲,每一部古装戏都是于古于今,它不能是一个纪录片。

我们之前听说如懿传在预算上是非常充足的,您做这部戏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对于美术这块的投入,是不是可以完全让您觉得有任何想法都可以随意的去创造?


  韩忠:任何一部戏,因为它的周期有限制,所以参与每部戏都会有预算,包括周期,都不能完全的让我们的创作者很过瘾。但是我们会按照周围和预算划分轻重关系。比如按照戏的量和人物,我们把他的美学主题给做出来,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创作过程。费用,实话讲我没有拍过费用足够多的戏,没有拍过这样的戏。
其他文献
我欣赏诺兰的一些电影,我希望说清楚这些原因,同时我对它们也有一些保留意见,然而,我认为所有人都会同意,诺兰是一名寻求创新的电影制作人。  有人会说他的创新点很弱,但这不是我想说的重点。他的职业生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思考关于大众电影的创新性和原创性的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除了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之外,研究电影史也是很有帮助的。  没有人会把《爵士歌王》看作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但它在建立电
5月,全国夏粮由南向北相继开镰,夏收一线受到重点关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持续跟进“三夏”生产动态,集中报道了“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增加”“高标准农田提效增收”“田间管理绿色防控”“农机一条龙服务”“供需对接、订单生产”等积极气象。同时,夏粮收购市场出现的新变化也引起舆论注意。有媒体称,受疫情影响,小麦跨区流通或较往年减少,粮商数量下降,国家托市收购力度增强,面粉和饲料企业着急收购新粮,粮农惜售看
巴黎TC会议的一些重要内容:  “更好的像素”项目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超高清电视下一步需要改善的不仅仅是像素数。改进参数包括色域、显示的动态范围、帧速率和电光特性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观看体验,从而启动新的服务。  高动态范围(HDR)/宽色域(WCG)/电光传递函数(EOTF)  SMPTE有一个研究组(SG),其正在编制HDR生态系统的报告,并计划及时完成SMPTE 2015年度技术研讨会暨
木雕禅师、孤烟  郭敬明把一群偶像弄得华丽奢靡,让少男少女疯狂YY成功人士生活,然后调教小屁孩: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韩寒《后会无期》是部拍给豆瓣文艺青年看的电影,讲述的是两个失败者的故事,他将几个老少爷们弄得灰头土脸,粗糙凌厉,狼狈不堪,然后向世界宣言:去你妈的成功,我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眼下《后会无期》轻松破5亿,口碑票房双赢,我们来看看韩寒对自己的处女作是如何评价的。  每个演员的表现都尤为出
杜比推出的每一款影院服务器,都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和斐然的市场业绩,特别是杜比ShowVault/IMB集成媒体模块和专用存储服务器,更创造了一系列的纪录,这绝非偶然,凭借的是杜比多年来技术上的钻研和产品上的摸索和积累。而从杜比ShowVault/IMB到杜比集成媒体服务器IMS2000的单板解决方案,无论从技术的成熟度还是产品形态上的变化都可以看作是业界的一次重大革新。当然,对于一款产品的考量和评价
2006年进入电影领域,始终不懈致力于数字电影设备的创新研发,并于2009年正式成立的数码辰星科技,经过近10年的深耕细作,形成了从设备研发、销售、技术支持到提供多维度服务的“一条龙”方案,力求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不仅见证中国影院行业的发展,也引领了中国数字电影的发展。  中国的电影市场近几年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银幕数暴增之后开始进入调整期,面对激光光源的革新、影院越来越严峻的竞争、第三方平
连续两年来,《四大名捕》前两部上映后,曾被不少网友吐槽“烂片”,陈嘉上也曾在新浪微博中回应,整个团队为电影倾注了全部心血,他问心无愧。8月22日,《四大名捕大结局》公映,且看陈嘉上导演如何回答本刊记者访问。  电影中国:现在三部已经结束了,能跟我们说一下,你怎么看待三部系列电影的那种感觉?  陈嘉上:无论从创作上或者说在制作上,《四大名捕2、3》对我来说是非常难拍的电影。首先3D对我来说是新尝试;
汪稳功本刊欢迎各位读者踊跃发表意见和建议,请Email:[email protected]。  刘若英导演的《后来的我们》还没上映就成为现象级电影,首日票房高达2.8亿,其中预售票房高达1.22亿。没成想剧情很快出现了反转,陷入了退票事件的舆论漩涡,因为上映首日就有38万张退票,涉及金额1300万元。  电影发行方猫眼影业先是甩锅给黄牛,之后淘票票也赶来了一下浑水,暗指猫眼暗箱操作。到了这个时候,
摘 要:中國华北平原一年两熟麦玉轮作区多采用免耕播种作业模式,播种冬小麦前大量玉米秸秆覆盖于地表,难切断易堵塞,影响了免耕播种效果。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超高压水射流切秆防堵的方法,并设计了非接触式超高压水射流切秆免耕防堵装置。田间试验表明,由于双圆盘式开沟器具备一定的切秆能力,与射流切杆装置联合作业时防堵效果良好,土壤扰动较小。利用响应曲面法探究机具前进速度、射流压力及射流切割角度对秸秆切断率
笔者1999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本科-发行放映方向,记得当时国家主管官员出于考虑到保护民族电影工业发展的需要,委托北京电影学院培养了一批发行放映方向的本科生,来为美国大片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做最后一道防火墙。  起初,美国进口大片维持在每年10部,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引进大片增加至每年20部。2004年,为防止美国影片独占中国电影市场,国家广电总局出台新规定:每年20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