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实践与思考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猜测;操作;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8(B)—0058—01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学生在知道了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以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的内容看起来简单,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这样一个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但是仅一节课的时间,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我设计了猜测、动手操作、做练习3个教学环节,达到了相当好的效果,下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教学始终建立在满足学生的需求之上。例如,在教学用“三条线段围三角形”之前,提出问题:“猜一猜任意三条线段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再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又如,在比较、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之前,提出问题:“猜一猜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可能与什么有关?”,让学生猜测,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二、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学本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利用4组不同颜色的纸条(6厘米、8厘米、12厘米的红色纸条,6厘米、7厘米、8厘米的黄色纸条,4厘米、5厘米、9厘米的蓝色纸条,3厘米、5厘米、10厘米的绿色纸条)围三角形,并回答问题:为什么蓝色、绿色的纸条围不成三角形?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数据,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在这一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练习,加深理解
   本节课我设计了3个练习,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个练习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第二个练习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第三个练习有一定难度,让优等生能“吃得饱”,体现了分层施教的教学理念。
   1.还记得上课伊始,答应老师的事情吗?现在帮老师看一看从老师家到我们学校哪条路近?为什么呢?
   2.判断下面的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2厘米、4厘米、6厘米
   5厘米、2厘米、5厘米
   6厘米、2厘米、5厘米
   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整厘米长的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能做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三角形的三边可以是多少厘米?
其他文献
研究整理了2014年来国家政策向体育特色小镇的深入过程,对体育特色小镇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梳理,同时提出了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途径,并展望了体育特色小镇的未来发展.随着国家
在硫酸、硝酸和盐酸等酸性(H+)介质中,痕量碘酸根离子会对Fe(Ⅱ)-邻二氮菲体系的显色反应产生阻抑作用.选用协同增敏阻抑法测微量碘,研究了体系反应中表面活性剂的增敏、反应介质的
文章以一座异形钢结构人行桥为例,应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并基于强迫振动理论和随机振动理论,对该桥BS5400单人荷载模式和三种随机行人荷载工况下的结构响
【正】郑皆连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桥梁工程专家,尤其在拱桥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创造性成就,为我国拱桥修建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卓越贡献。1968年,首创了我国双曲拱桥无
预应力混凝土单跨门式刚架桥造型美观,是中、小跨径现浇混凝土桥梁的一种常用桥型。文章以某园区一景观桥梁为例,对预应力混凝土单跨门式刚架桥的设计进行了研究。
文章结合广西交通运输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践,介绍了广西交通运输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工作开展的现状,分析了节能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制约节能工作开展的关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
水泥稳定碎石层具有强度高、水稳定性好、耐冲刷等力学性能,但由于其脆性较大,容易产生裂纹.文章阐述了水泥稳定碎石层裂纹产生的机理,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裂纹的成因,提出
研究给出了求解模糊线性系统的基于矩阵方程模型的Gauss-Seidel迭代法,并用实例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 信息技术;自立;合作;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1(B)—0019—0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发展中的基础学科,也必须转变现有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和改变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以适应新形式下的教学理念。而且,现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信息的传递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