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劳动是孩子成长的第一需要,加强家庭劳动教育对孩子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是非常有益的,特别是小学的孩子们,知识增长较快,经验日渐增多,身为家长,要教育孩子增强劳动的责任感,珍惜孩子的劳动成果,摆正孩子做家务与学习的关系。以先进的科学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去劳动、去学习、去生活。这样才会加快孩子“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步伐,使孩子能够自信地立足于未来社会。
关键词:教育儿童劳动
父母在孩子降生之际,便开始对其寄予深切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尤其是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当今社会;不惜重金,不惜精力,为给孩子的智力发展构筑坚实的地基而乐此不疲。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便能成才者大有人在,难道只要孩子学习好就能成才吗?我认为应该从劳动教育入手,以提高孩子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发展。 br> 一、劳动是孩子成长的第一需要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之一,强调生产劳动与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也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途径。实践证明在劳动与教育的结合过程中,劳动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不劳动就谈不到对孩子的教育,不劳动就谈不到对孩子性格的培养和个性的形成。因为人的个性虽是以一定的生理素质为基础,但却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体的经历和生活道路不同,人的个性也不同。只有让孩子学会劳动,在劳动中树立信心,才能让孩子去体验、去感受为自己的创造成果而自豪的感情。在劳动过程中,孩子亲身体验到了劳动的不易与快乐,便会去尊重别人的劳动,树立劳动的信心,逐步形成遇事冷静分析,知难而进,设法排除不利因素,当机立断等性格特点,久而久之,使个性得以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教育孩子增强劳动的责任感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观念很差。有些家长让孩子干活,总是爱说:“你帮我干点什么。”这种说法本身就会使孩子没有劳动的责任感。要让孩子有劳动意识和家庭责任感。认识到做为家庭的一分子家务劳动不是他可做可不做的事,而是应该做和必须做的。那么,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增强劳动责任感呢?
首先,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必须承担一定的家务。鼓励孩子完成规定的家务劳动内容,不想干时,家长不要迁就孩子;其次,家长对孩子的劳动成果,要进行恰当的评价,但要注意以鼓励为主;再次,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要耐心教给孩子劳动的程序和方法;最后,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安排具体劳动内容,明确劳动岗位。这样,对孩子劳动观念的形成,生产劳动技能的培养,以至智力的发展,都是很有益处的。劳动正象孩子认字、识数那样,要从基础开始,要从点滴做起,培养劳动观念,形成家务劳动的责任感,则是孩子走上人生道路之前必修的课程,也是孩子形成生活自理习惯,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前提。
三、要珍惜孩子的劳动成果
劳动带来的喜悦感,往往是在看到劳动成果时产生的,因而珍惜孩子的劳动成果,是促使他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激发其继续劳动欲望的最好办法。
珍惜不等于保存,肯定不等于让孩子守着已有的成果停止不前,珍惜其成果,肯定其劳动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其更强的劳动欲望,使其成果更趋完美。因而肯定孩子的成绩时要客观,先表扬其优点,然后用鼓励的语气指导、启发孩子改正不足之处,如“昨天你能自觉浇花,为爸爸妈妈分担家务,我们很高兴,不过夏季中午太热,不宜浇花,下次将时间改在早上或晚上好吗?”“这个菜做得不错,不过,想想再加点什么调料,味道会更鲜美?”。
要重视孩子具有创造性的劳动成果,鼓励孩子异想天开。当你不了解孩子的意图时,不要用旧的、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劳动成果,尤其不要呵斥孩子“你做的这叫什么,乱七八糟!”“别人怎么干,你就怎么干,出什么花点子!”应该表现出很感兴趣的样子,“告诉我,你做的这是什么?有什么用?”“别人都那样去干这件事,你这样干一定有你的道理,告诉我这样干的好处行吗?”孩子会因你感兴趣而积极性更高,创造的火花,往往就产生于此,小小发明家也许就诞生于你的兴趣之中。同时,在此过程中孩子也通过反省自我,增进了自我认识,确立了自信,逐步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从而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四、要摆正孩子做家务与学习的关系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可现在的父母,绝大多数都将孩子的“学习”视为家中的头等大事,给予优先考虑,甚至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一点儿家务活也不让孩子干。有的只要孩子一说:“我要开始学习了”,立即就露出宽容的表情。那么,这种学习优先的观点能否对孩子的将来产生积极的影响呢?又该如何摆正孩子做家务与学习的关系呢?
事实上不少孩子不愿做家务时,就以学习为借口,是否专心去学,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其实孩子若真有学习的热望,即使让他适当做一些家务,也不会影响学习,反而还会在各个方面带来益处。首先劳动是一种休息,孩子在学校上了一天学,大脑也该休息休息。做家务的同时也就得到了调剂;其次劳动对智力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再者,人的心理有个特点,做某件事情,当一切准备工作都就绪时,反而不想干了。即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反而不去珍惜,条件过于优越,反而造就懒惰,而逆境往往使人奋发。因而家长应每天让孩子适当干些家务,不能当孩子以学习为借口而不愿做家务时就不干了、当孩子感到干些家务会占去部分时间,因而必须利用剩余时间学习时,反而会珍惜这有限的时间去专心致志刻苦学习。凯斯德那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身为家长也可以从中悟出何摆正孩子做家务与学习的相互关系了。
总之,加强劳动教育不仅仅能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劳动实践中对日常生活中问题的关注会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遇事探索研究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在与家庭成员共同劳动的过程中,也可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个性品质;了解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会促使其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所以,劳动是孩子成长的第一需要,加强家庭劳动教育对孩子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是非常有益的,特别是小学的孩子们,知识增长较快,经验日渐增多,身为家长,更应该以先进的科学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去劳动、去学习、去生活。这样才会加快孩子“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步伐,使孩子能够自信地立足于未来社会。
关键词:教育儿童劳动
父母在孩子降生之际,便开始对其寄予深切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尤其是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当今社会;不惜重金,不惜精力,为给孩子的智力发展构筑坚实的地基而乐此不疲。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便能成才者大有人在,难道只要孩子学习好就能成才吗?我认为应该从劳动教育入手,以提高孩子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发展。 br> 一、劳动是孩子成长的第一需要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之一,强调生产劳动与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也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途径。实践证明在劳动与教育的结合过程中,劳动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不劳动就谈不到对孩子的教育,不劳动就谈不到对孩子性格的培养和个性的形成。因为人的个性虽是以一定的生理素质为基础,但却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体的经历和生活道路不同,人的个性也不同。只有让孩子学会劳动,在劳动中树立信心,才能让孩子去体验、去感受为自己的创造成果而自豪的感情。在劳动过程中,孩子亲身体验到了劳动的不易与快乐,便会去尊重别人的劳动,树立劳动的信心,逐步形成遇事冷静分析,知难而进,设法排除不利因素,当机立断等性格特点,久而久之,使个性得以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教育孩子增强劳动的责任感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观念很差。有些家长让孩子干活,总是爱说:“你帮我干点什么。”这种说法本身就会使孩子没有劳动的责任感。要让孩子有劳动意识和家庭责任感。认识到做为家庭的一分子家务劳动不是他可做可不做的事,而是应该做和必须做的。那么,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增强劳动责任感呢?
首先,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必须承担一定的家务。鼓励孩子完成规定的家务劳动内容,不想干时,家长不要迁就孩子;其次,家长对孩子的劳动成果,要进行恰当的评价,但要注意以鼓励为主;再次,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要耐心教给孩子劳动的程序和方法;最后,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安排具体劳动内容,明确劳动岗位。这样,对孩子劳动观念的形成,生产劳动技能的培养,以至智力的发展,都是很有益处的。劳动正象孩子认字、识数那样,要从基础开始,要从点滴做起,培养劳动观念,形成家务劳动的责任感,则是孩子走上人生道路之前必修的课程,也是孩子形成生活自理习惯,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前提。
三、要珍惜孩子的劳动成果
劳动带来的喜悦感,往往是在看到劳动成果时产生的,因而珍惜孩子的劳动成果,是促使他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激发其继续劳动欲望的最好办法。
珍惜不等于保存,肯定不等于让孩子守着已有的成果停止不前,珍惜其成果,肯定其劳动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其更强的劳动欲望,使其成果更趋完美。因而肯定孩子的成绩时要客观,先表扬其优点,然后用鼓励的语气指导、启发孩子改正不足之处,如“昨天你能自觉浇花,为爸爸妈妈分担家务,我们很高兴,不过夏季中午太热,不宜浇花,下次将时间改在早上或晚上好吗?”“这个菜做得不错,不过,想想再加点什么调料,味道会更鲜美?”。
要重视孩子具有创造性的劳动成果,鼓励孩子异想天开。当你不了解孩子的意图时,不要用旧的、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劳动成果,尤其不要呵斥孩子“你做的这叫什么,乱七八糟!”“别人怎么干,你就怎么干,出什么花点子!”应该表现出很感兴趣的样子,“告诉我,你做的这是什么?有什么用?”“别人都那样去干这件事,你这样干一定有你的道理,告诉我这样干的好处行吗?”孩子会因你感兴趣而积极性更高,创造的火花,往往就产生于此,小小发明家也许就诞生于你的兴趣之中。同时,在此过程中孩子也通过反省自我,增进了自我认识,确立了自信,逐步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从而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四、要摆正孩子做家务与学习的关系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可现在的父母,绝大多数都将孩子的“学习”视为家中的头等大事,给予优先考虑,甚至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一点儿家务活也不让孩子干。有的只要孩子一说:“我要开始学习了”,立即就露出宽容的表情。那么,这种学习优先的观点能否对孩子的将来产生积极的影响呢?又该如何摆正孩子做家务与学习的关系呢?
事实上不少孩子不愿做家务时,就以学习为借口,是否专心去学,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其实孩子若真有学习的热望,即使让他适当做一些家务,也不会影响学习,反而还会在各个方面带来益处。首先劳动是一种休息,孩子在学校上了一天学,大脑也该休息休息。做家务的同时也就得到了调剂;其次劳动对智力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再者,人的心理有个特点,做某件事情,当一切准备工作都就绪时,反而不想干了。即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反而不去珍惜,条件过于优越,反而造就懒惰,而逆境往往使人奋发。因而家长应每天让孩子适当干些家务,不能当孩子以学习为借口而不愿做家务时就不干了、当孩子感到干些家务会占去部分时间,因而必须利用剩余时间学习时,反而会珍惜这有限的时间去专心致志刻苦学习。凯斯德那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身为家长也可以从中悟出何摆正孩子做家务与学习的相互关系了。
总之,加强劳动教育不仅仅能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劳动实践中对日常生活中问题的关注会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遇事探索研究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在与家庭成员共同劳动的过程中,也可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个性品质;了解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会促使其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所以,劳动是孩子成长的第一需要,加强家庭劳动教育对孩子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是非常有益的,特别是小学的孩子们,知识增长较快,经验日渐增多,身为家长,更应该以先进的科学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去劳动、去学习、去生活。这样才会加快孩子“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步伐,使孩子能够自信地立足于未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