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3月22日一24日我县举行了小学数学“新荷杯”赛课活动,本次赛课采用了同课异构的形式。22位选手上同一课题《圆的认识》,我听了所有的22节课,这是我有史以来连续听课时间最长的一次(而且是同一课题的课),听完后感想很多。
《圆的认识》有很多经典课例,许多名师大家上过,比较有影响的有著名特级教师张齐华、华应龙等。可以看出这次比赛大多数选手都认真钻研了名师的课堂实录,并努力去模仿。有一位老师夸张到把每个名师的经典之笔都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容量”之大、内容之杂堪称之最,弄得自己在课堂上成了幻灯“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而他这样做就是为了向评委和听课老师展示那些“经典之笔”,却忽视了课堂的真正含义。
“名师”的光环确实让人心生羡慕,名师的课堂确实让人回味无穷。于是,普通教师纷纷学名师,出现了一股“学名师”的热潮。“学名师”不是坏事,可是学什么、怎么学却要慎重。
学习名师的课堂不是“依葫芦画瓢”,更不是做“群英荟萃”,而是学习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形成自己“个性”的课堂。“画虎不成反类犬”,这也许是目前一线教师盲目学习名师课堂的真实写照。要上公开课了,上网一搜,看到张齐华《圆的认识》洋溢着文化底蕴,感觉不错;看到华应龙《圆的认识》引经据典,感觉也不错……最后将名师们的“闪光点”结合成一课,上完才知道那是个“四不像”,太形式,既无新意又不实用;听了名师的课,我们心潮澎湃,暗暗下决心,回去我也要这样上,甚至还不辞辛劳地找到名师的课件,可是到了自己的课堂,却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似乎在走过场。名师是那么容易学的吗?照搬名师的教法、步骤,那只是一种简单的复制。某种教法在名师的手里,能运用自如、如鱼得水、呼风唤雨,毕竟名师在课堂教学中加进了自己一些个性化的东西,如名师的阅历、情感、学识、性格特长等,而这些不是依葫芦画瓢就能学到的。每一节课,在不同的环境、针对不同的学生、由不同的老师来教,过程设计应是不一样的。那么名师能不能学?当然能!名师的课堂当然是让我们学习的,但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我们应学习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灵动的智慧,将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巧妙地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并有所创新,让课堂成为“真正自己的个性课堂”。
学习名师必须做到从学其“形”到学其“神”的转变,促进自己健康的成长。大多数老师都喜欢模仿名师的“形”,甚至名师的一举手一投足、说话的语气都模仿。为了能上出名师课堂的味道,不惜一遍一遍观看名师的课堂实录,自己试上后再看录像,找出自己和名师的“差距”。通过模仿,虽然可以感受名师的教学艺术,但我们不能一味地模仿名师,站在技术层面上演练名师的经典手法,简单移植和照搬名师的教学技巧与方法,而应该不断地去感悟、思索名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因为教学情境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如果我们脱离了具体的教学对象,把名师的一些具体“招式”从整个教学情境中剥离出来,生搬硬套,其效果自然不理想。毕竟简单的模仿只是学名师的“低级阶段”。学名师的高级阶段是学其“神”。何谓“神”?神就是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只有真正领悟名师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不断地叩问课堂的真谛,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始终站在以学生生命发展为终极目标的阵地上。当然,名师的教学思想往往蕴藏在其精彩课堂技术的背后,需要通过课例研习,解构课堂表象,才能切身体会到。我们可以通过观摩课例、选择视角——组建小组、学习理论——专题研讨、反思自我三步实践流程对名师的课堂进行多维解读、深入探究。从名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人手,考察名师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追求。也就是说要透过外在的“形”学到内在的“神”,即名师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同时,还要学习名师是如何将“形”“神”结合,达到以“神”御“形”、以“形”显“神”的。名师之所以成名,名师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好看”,最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十分注重自身的知识积累与人生修炼,具备厚重的文化底蕴,而这种文化底蕴则不是通过听其一节两节课就可以积淀下来的。因此,学习和借鉴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不能只是想着学一些简单的招式套路,不能只是想着学一些纯技术性的操作策略,不能只是想着学一些模式和技巧。而要学名师的根本,学习支配他们的教学行为的思想、理念、教育价值观。同时,还必须广泛阅读,潜心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鉴别能力、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厚重自己的文化底蕴上下功夫。否则,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和借鉴,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和突破,一句话,不可能有真正的务实高效的、有自己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
要在与名师的不断“对话”中反思,让反思成为自己的职业习惯,在反思中不断成长,成为一个有“个性”的老师,这才是学习名师的最终目的。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如果写十年的教案他不会成为名师;但如果他写十年的教学反思,他则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观摩名师的课堂,聆听名师的报告,阅读名师的著作,不能被动的看和听,更不能一看了之。而应站在与名师“对话”的角度去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看到名师课堂中精彩的地方,听到名师报告中独到的观点,读到名师著作中的绝妙之笔。不能只停留在“激动”和“心动”的层面,而要反问自己:我有什么收获,对我的课堂有什么启示。最终要从心动到行动。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不断成长。
名师只是一座灯塔。真正的名师,总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创新、反思,并一直笔耕不辍。而我们真正要学习的是名师们成为名师的过程。
(作者单位: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小学)
《圆的认识》有很多经典课例,许多名师大家上过,比较有影响的有著名特级教师张齐华、华应龙等。可以看出这次比赛大多数选手都认真钻研了名师的课堂实录,并努力去模仿。有一位老师夸张到把每个名师的经典之笔都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容量”之大、内容之杂堪称之最,弄得自己在课堂上成了幻灯“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而他这样做就是为了向评委和听课老师展示那些“经典之笔”,却忽视了课堂的真正含义。
“名师”的光环确实让人心生羡慕,名师的课堂确实让人回味无穷。于是,普通教师纷纷学名师,出现了一股“学名师”的热潮。“学名师”不是坏事,可是学什么、怎么学却要慎重。
学习名师的课堂不是“依葫芦画瓢”,更不是做“群英荟萃”,而是学习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形成自己“个性”的课堂。“画虎不成反类犬”,这也许是目前一线教师盲目学习名师课堂的真实写照。要上公开课了,上网一搜,看到张齐华《圆的认识》洋溢着文化底蕴,感觉不错;看到华应龙《圆的认识》引经据典,感觉也不错……最后将名师们的“闪光点”结合成一课,上完才知道那是个“四不像”,太形式,既无新意又不实用;听了名师的课,我们心潮澎湃,暗暗下决心,回去我也要这样上,甚至还不辞辛劳地找到名师的课件,可是到了自己的课堂,却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似乎在走过场。名师是那么容易学的吗?照搬名师的教法、步骤,那只是一种简单的复制。某种教法在名师的手里,能运用自如、如鱼得水、呼风唤雨,毕竟名师在课堂教学中加进了自己一些个性化的东西,如名师的阅历、情感、学识、性格特长等,而这些不是依葫芦画瓢就能学到的。每一节课,在不同的环境、针对不同的学生、由不同的老师来教,过程设计应是不一样的。那么名师能不能学?当然能!名师的课堂当然是让我们学习的,但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我们应学习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灵动的智慧,将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巧妙地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并有所创新,让课堂成为“真正自己的个性课堂”。
学习名师必须做到从学其“形”到学其“神”的转变,促进自己健康的成长。大多数老师都喜欢模仿名师的“形”,甚至名师的一举手一投足、说话的语气都模仿。为了能上出名师课堂的味道,不惜一遍一遍观看名师的课堂实录,自己试上后再看录像,找出自己和名师的“差距”。通过模仿,虽然可以感受名师的教学艺术,但我们不能一味地模仿名师,站在技术层面上演练名师的经典手法,简单移植和照搬名师的教学技巧与方法,而应该不断地去感悟、思索名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因为教学情境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如果我们脱离了具体的教学对象,把名师的一些具体“招式”从整个教学情境中剥离出来,生搬硬套,其效果自然不理想。毕竟简单的模仿只是学名师的“低级阶段”。学名师的高级阶段是学其“神”。何谓“神”?神就是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只有真正领悟名师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不断地叩问课堂的真谛,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始终站在以学生生命发展为终极目标的阵地上。当然,名师的教学思想往往蕴藏在其精彩课堂技术的背后,需要通过课例研习,解构课堂表象,才能切身体会到。我们可以通过观摩课例、选择视角——组建小组、学习理论——专题研讨、反思自我三步实践流程对名师的课堂进行多维解读、深入探究。从名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人手,考察名师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追求。也就是说要透过外在的“形”学到内在的“神”,即名师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同时,还要学习名师是如何将“形”“神”结合,达到以“神”御“形”、以“形”显“神”的。名师之所以成名,名师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好看”,最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十分注重自身的知识积累与人生修炼,具备厚重的文化底蕴,而这种文化底蕴则不是通过听其一节两节课就可以积淀下来的。因此,学习和借鉴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不能只是想着学一些简单的招式套路,不能只是想着学一些纯技术性的操作策略,不能只是想着学一些模式和技巧。而要学名师的根本,学习支配他们的教学行为的思想、理念、教育价值观。同时,还必须广泛阅读,潜心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鉴别能力、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厚重自己的文化底蕴上下功夫。否则,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和借鉴,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和突破,一句话,不可能有真正的务实高效的、有自己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
要在与名师的不断“对话”中反思,让反思成为自己的职业习惯,在反思中不断成长,成为一个有“个性”的老师,这才是学习名师的最终目的。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如果写十年的教案他不会成为名师;但如果他写十年的教学反思,他则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观摩名师的课堂,聆听名师的报告,阅读名师的著作,不能被动的看和听,更不能一看了之。而应站在与名师“对话”的角度去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看到名师课堂中精彩的地方,听到名师报告中独到的观点,读到名师著作中的绝妙之笔。不能只停留在“激动”和“心动”的层面,而要反问自己:我有什么收获,对我的课堂有什么启示。最终要从心动到行动。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不断成长。
名师只是一座灯塔。真正的名师,总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创新、反思,并一直笔耕不辍。而我们真正要学习的是名师们成为名师的过程。
(作者单位: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