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结构与区位模式演变研究

来源 :地理科学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aj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映射出城市经济与社会现象的多样性。论文采用经验贝叶斯克里金、非参数局部加权回归、多中心密度函数等方法综合刻画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结构特征,并从就业结构化分散、就业中心增长转型、就业异质性集聚与土地混合利用3个方面剖析其就业区位模式特征。研究发现:(1)南京都市区就业郊区化与多中心化并存,"分散化集聚"的结构性特征显著;(2)就业中心决定着就业空间的整体结构与密度分布,然而城市中心影响力开始减弱而次中心则逐渐增强;(3)就业中心出现增长转型,服务化转向与高技能化趋势明显
其他文献
为了弥补时间间隔测量技术相关研究的不足,比较分析几种高精度的时间间隔测量方法:介绍几种常用的时间间隔测量技术,给出每种方法的测量原理、测量精度和分辨率;并介绍几种近些年发展的其他的时间间隔测量方法,给出每种方法的测量思路;最后总结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主要困难。
公园绿地可达性是衡量城市宜居水平的重要指标。针对传统可达性分析多用统计数据开展评估而导致的供需尺度失衡问题,论文以深圳为例,采用公园绿地空间矢量数据和手机信令数据获取供需空间分布,采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计算交通小区(TAZ)尺度公园绿地可达性,并结合可达性结果及供需、交通情况聚类,剖析可达性差异化模式及成因。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改进传统可达性计算数据源和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模型,建立城市中微观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