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 年6 月17 日,人民银行等国家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试点范围包括进出口货物贸易、跨境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领域,并规定,资本项下交易采取个案试点备案制度。对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是资本项目人民币结算试点的重要内容,对于解决“走出去”企业后续融资难题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应该在稳步推进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展对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业务。
一、商业银行发放境外人民币贷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商业银行对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的必要性
1. 缓解对外投资合作日益增多带来融资需求压力,支持“走出去”企业做大做强。商务部发布数据表明,截至2009 年底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200 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3407 亿美元,签订合同额5603 亿美元。随着企业国际化扩张战略的不断深入,其资金链也被拉伸,“走出去”企业对资金需求量也成倍增长。商业银行对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有助于缓解对外投资合作日益增多带来的资金需求压力。
2. 降低企业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汇率风险。当前,境外企业与我国境内企业之间的贸易,大多以美元、欧元和日元进行计价结算,通常要经过本币—外币—本币的两次兑换,境外企业和境内企业均需承担汇率风险和支付汇兑成本。以美元兑换人民币为例,银行按交易金额的1.25‰收取汇兑费用,境外企业若获得人民币贷款,则可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向境内企业支付,境内企业可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并减少一次兑换费用。
3. 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形象,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商业银行对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一方面将会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形象,增强持有人民币的信心;另一方面将会主动拓宽人民币在境外的资金来源,增加境外企业间及境外企业与境内企业的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频率,有效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的放大,为最后逐步实现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创造条件。
(二)商业银行发放境外人民币贷款的可行性
1. 境外愿意接受人民币的国家日益增多,为发放境外人民币贷款奠定基础。中国良好的经济发展形象增强了境外尤其是周边国家持有和使用人民币的意愿。目前,人民币在越南、泰国、缅甸、朝鲜、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家被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接受,中国台湾、孟加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接受人民币存款和办理人民币其他业务。中国还与包括俄罗斯、蒙古、越南、缅甸等在内的周边8 国签订了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协议,与韩国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这些都为实现商业银行对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奠定了基础。
2. 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关系不断增强、贸易逆差较多,为发放人民币贷款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居重要地位,东盟、中国香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均是我国较大的对外贸易伙伴,且我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长期呈现贸易逆差的局面,在对我国的进口需求旺盛的前提下,使用人民币支付我国贸易逆差的空间较大。
3. 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为开展境外人民币贷款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按市值规模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国内银行在全球银行业中均名列前茅,其分支机构也遍布全球,尤其在东盟、日韩等亚洲国家的分支机构较多,具有本币资金实力强大,清算系统发达,经营网点广泛的诸多优势,有利于对企业提供跟踪式服务,为开展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奠定基础。
二、商业银行对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的步骤
要进行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就要注意防范境内外商业银行和企业借贷主体的风险问题。首先,在业务开展的地区选择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在跨境地区和国别选择上,港澳台、东盟等应是首选地,尤其是签署了双边货币结算协议的国家,这是受当前人民币影响力范围等现实因素决定的。其次,应在规模较大、有海外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开展业务试点。在试点银行的选择上,应该优先考虑规模较大、有海外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因为这些银行均拥有一套健全高效的风险评估、管理、控制机制,同时,海外分支机构能够准确掌握境外企业经营信息和信用状况,有效分析其盈利能力和还款水平。最后,应以中国“走出去”企业为主要服务客户。中国“走出去”的企业母公司在境内,与国内联系密切,银行易于获得企业的信息,有利于银行对企业的考察和对贷款的风险控制。
三、商业银行向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业务的难点分析
(一)缺乏相应的制度和管理经验,需要加强研究和探索
人民币跨境流通依托的是互惠互利的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等经济往来,实施年限较短,而在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则更是新生事物,需要对涉外结算管理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其他涉外管理法规等进行相应的调整、补充和完善。
(二)亟需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信贷管理系统
当前各中资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系统大多涵盖一般贷款、承兑汇票、贸易融资等业务,并对同一主体实行授信余额敞口管理。随着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业务的推出,应该及时对现有信贷管理系统进行调整和改造,以适应新业务的需要。
(三)对优质客户的竞争激烈
商业银行只有提供更优惠、更便捷、更贴身的服务,才能吸引更多的境外优质客户。发达国家的外资银行在这方面优势比较明显,中资商业银行在内部管理、风险监管、服务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增强。
四、管理思路设想
(一)管理目标
通过实施以本外币跨境资金流动为监管内容的管理框架,强化对商业银行一级法人一体化管理,提高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的分析、预警、预测和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和完善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科学合理的统计监测体系,更好地为人民币最终实现国际化服务。
(二)管理原则
1. 主动性原则。在认真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主动加以自上而下的引导和规范,推动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协调发展。
2. 循序渐进原则。按照从易到难、从周边至全球的业务发展过程。在客户的选择上,要优先供应和扶持那些“走出去”的大型国企,以摸索和总结经验教训,然后才能逐渐推开。
3. 完备性原则。即不但要设计好流出方面的监管机制,更要采取完备性的监管策略,从开始就设计好人民币回流机制,这样才能完成人民币信贷资金跨境大循环。
(三)业务放开的步骤
1. 从范围来看,要采取“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步骤。先从周边国家开展,逐渐延伸到亚洲地区,最后面向全球。
2. 从金融机构准入方面,可优先选择有海外经营网点的国有大银行,以这些网点周边的客户为中心,来实施分步有序的开放,延伸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的监控触角,实施更及时有效的监管。
(四)监管内容
1. 主体资格审核。原则上以商业银行在境外设有分支机构才允许其开展境外人民币放款业务,且其放款业务也仅限于分支机构所在地。
2. 实行规模控制。每年核定商业银行对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额度,商业银行在额度内开展境外人民币放款业务。
3. 放款专户管理。允许境外贷款企业在贷款行开立贷款专户存放贷款,银行根据企业的支付命令在国内转款或汇往国外,企业还本付息也通过此专户进行,这样基本可以控制境外异常资金的流入。
4. 完善统计监测分析。以RCPMIS系统跨境融资模块为基础,进一步细化、完善系统中人民币跨境信贷融资的统计项目,规范对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的统计监测。
(责任编辑 耿 欣)
一、商业银行发放境外人民币贷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商业银行对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的必要性
1. 缓解对外投资合作日益增多带来融资需求压力,支持“走出去”企业做大做强。商务部发布数据表明,截至2009 年底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200 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3407 亿美元,签订合同额5603 亿美元。随着企业国际化扩张战略的不断深入,其资金链也被拉伸,“走出去”企业对资金需求量也成倍增长。商业银行对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有助于缓解对外投资合作日益增多带来的资金需求压力。
2. 降低企业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汇率风险。当前,境外企业与我国境内企业之间的贸易,大多以美元、欧元和日元进行计价结算,通常要经过本币—外币—本币的两次兑换,境外企业和境内企业均需承担汇率风险和支付汇兑成本。以美元兑换人民币为例,银行按交易金额的1.25‰收取汇兑费用,境外企业若获得人民币贷款,则可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向境内企业支付,境内企业可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并减少一次兑换费用。
3. 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形象,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商业银行对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一方面将会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形象,增强持有人民币的信心;另一方面将会主动拓宽人民币在境外的资金来源,增加境外企业间及境外企业与境内企业的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频率,有效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的放大,为最后逐步实现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创造条件。
(二)商业银行发放境外人民币贷款的可行性
1. 境外愿意接受人民币的国家日益增多,为发放境外人民币贷款奠定基础。中国良好的经济发展形象增强了境外尤其是周边国家持有和使用人民币的意愿。目前,人民币在越南、泰国、缅甸、朝鲜、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家被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接受,中国台湾、孟加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接受人民币存款和办理人民币其他业务。中国还与包括俄罗斯、蒙古、越南、缅甸等在内的周边8 国签订了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协议,与韩国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这些都为实现商业银行对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奠定了基础。
2. 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关系不断增强、贸易逆差较多,为发放人民币贷款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居重要地位,东盟、中国香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均是我国较大的对外贸易伙伴,且我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长期呈现贸易逆差的局面,在对我国的进口需求旺盛的前提下,使用人民币支付我国贸易逆差的空间较大。
3. 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为开展境外人民币贷款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按市值规模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国内银行在全球银行业中均名列前茅,其分支机构也遍布全球,尤其在东盟、日韩等亚洲国家的分支机构较多,具有本币资金实力强大,清算系统发达,经营网点广泛的诸多优势,有利于对企业提供跟踪式服务,为开展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奠定基础。
二、商业银行对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的步骤
要进行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就要注意防范境内外商业银行和企业借贷主体的风险问题。首先,在业务开展的地区选择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在跨境地区和国别选择上,港澳台、东盟等应是首选地,尤其是签署了双边货币结算协议的国家,这是受当前人民币影响力范围等现实因素决定的。其次,应在规模较大、有海外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开展业务试点。在试点银行的选择上,应该优先考虑规模较大、有海外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因为这些银行均拥有一套健全高效的风险评估、管理、控制机制,同时,海外分支机构能够准确掌握境外企业经营信息和信用状况,有效分析其盈利能力和还款水平。最后,应以中国“走出去”企业为主要服务客户。中国“走出去”的企业母公司在境内,与国内联系密切,银行易于获得企业的信息,有利于银行对企业的考察和对贷款的风险控制。
三、商业银行向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业务的难点分析
(一)缺乏相应的制度和管理经验,需要加强研究和探索
人民币跨境流通依托的是互惠互利的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等经济往来,实施年限较短,而在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则更是新生事物,需要对涉外结算管理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其他涉外管理法规等进行相应的调整、补充和完善。
(二)亟需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信贷管理系统
当前各中资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系统大多涵盖一般贷款、承兑汇票、贸易融资等业务,并对同一主体实行授信余额敞口管理。随着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业务的推出,应该及时对现有信贷管理系统进行调整和改造,以适应新业务的需要。
(三)对优质客户的竞争激烈
商业银行只有提供更优惠、更便捷、更贴身的服务,才能吸引更多的境外优质客户。发达国家的外资银行在这方面优势比较明显,中资商业银行在内部管理、风险监管、服务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增强。
四、管理思路设想
(一)管理目标
通过实施以本外币跨境资金流动为监管内容的管理框架,强化对商业银行一级法人一体化管理,提高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的分析、预警、预测和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和完善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科学合理的统计监测体系,更好地为人民币最终实现国际化服务。
(二)管理原则
1. 主动性原则。在认真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主动加以自上而下的引导和规范,推动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协调发展。
2. 循序渐进原则。按照从易到难、从周边至全球的业务发展过程。在客户的选择上,要优先供应和扶持那些“走出去”的大型国企,以摸索和总结经验教训,然后才能逐渐推开。
3. 完备性原则。即不但要设计好流出方面的监管机制,更要采取完备性的监管策略,从开始就设计好人民币回流机制,这样才能完成人民币信贷资金跨境大循环。
(三)业务放开的步骤
1. 从范围来看,要采取“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步骤。先从周边国家开展,逐渐延伸到亚洲地区,最后面向全球。
2. 从金融机构准入方面,可优先选择有海外经营网点的国有大银行,以这些网点周边的客户为中心,来实施分步有序的开放,延伸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的监控触角,实施更及时有效的监管。
(四)监管内容
1. 主体资格审核。原则上以商业银行在境外设有分支机构才允许其开展境外人民币放款业务,且其放款业务也仅限于分支机构所在地。
2. 实行规模控制。每年核定商业银行对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额度,商业银行在额度内开展境外人民币放款业务。
3. 放款专户管理。允许境外贷款企业在贷款行开立贷款专户存放贷款,银行根据企业的支付命令在国内转款或汇往国外,企业还本付息也通过此专户进行,这样基本可以控制境外异常资金的流入。
4. 完善统计监测分析。以RCPMIS系统跨境融资模块为基础,进一步细化、完善系统中人民币跨境信贷融资的统计项目,规范对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的统计监测。
(责任编辑 耿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