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练习中的“一题多变”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xiulong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上抓好“一题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契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挥联想,自主变题”,能让学生有效地进行一题多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激情。
  【关键词】一题多变;小学数学;练习
  “一题多变”,即指在完成一道题的解答后,再将这道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变化,对其解法、适用范围、结论应用等方面作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在变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变中总结解题方法,在变中发现解题规律,在变中增强灵活运用能力。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不仅可以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还可以使基本题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从而看到较复杂题的来龙去脉。在此,笔者将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在课堂上进行“一题多变”的具体方法:
  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孔子强调学习要按一定顺序,不可杂乱无章,学习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在教“两积之和”的应用题时,笔者先出示准备题:(1)学校食堂买来10袋面粉,每袋25千克,买来大米150千克,大米和面粉共多少千克?学生根据问题联想数量关系式,从而得出25×10 150。接着把“大米的千克数”也换成间接条件,就是“两积之和”的题目:(2)学校食堂买来10袋面粉,每袋25千克,买来3袋大米,每袋50千克,面粉和大米共多少千克?学生发现问题不变,那么数量关系式也不变,得出:25×10 50×3。通过解答巩固练习,在学生掌握了“两积之和”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再引申为练习:(3)学校食堂买来10袋面粉,每袋25千克。又买来3袋大米,每袋比面粉多25千克。面粉和大米共多少千克?问题相同,学生也能解得出:25×10 (25 25)×3。学生通过这样的提问、练习,思维更活跃,学习的效果也逐步提高,为以后学习三步、四步的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利用“一题多变”能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如在教学《相遇问题》一课中,情景引入:沈老师把书忘在家里了,打电话询问了书确实在家里后,准备去拿书,大家想一想,沈老师有几种方法可以拿到书?生答三种。(母亲送,沈老师回家拿,母亲和沈老师在中途见面拿书)引出相遇问题。接着笔者充分运用教学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充分理解“同时”(出发时间)、“两地”(出发地点)、“相对”(行走方向)、“相遇”(行走结果)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解答。然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解的道理,并得出两个数量关系式:
  沈老师走的路程 母亲走的路程=全路程
  (沈老师的速度 母亲的速度) ×相遇时间=全路程
  在完成了这些环节后,笔者又设计了求沈老师和母亲分开后各自用原来的速度返回,请问返回时两人走的总路程。让学生理解到:返回时的总路程就是她们相遇时的总路程,理解了即使不是相向而行,但是只要两人所用时间相同,走过的路程相加就是总路程,那么也是可以用“相遇”的数学思想来解决的。紧接着,又设计了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但是中途没相遇等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这些问题和相遇问题的共同点,从而完成了“一题多变”,从而让学生切实地体验数学学习中一题多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奇妙之处。
  三、发挥联想,自主变题
  对数学问题多角度的审视引发的不同联想是一题多变的思维本源,丰富合理的联想,是提高数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如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设计这样的联想训练题:一条路,已经修了4/7,从这个信息你能联想到什么?你又能变出哪些相关问题?学生积极思考,互相启发,联想到了许多问题。如:(1)还剩这条路的几分之几?(2)已修的比剩下的多几分之几?(3)已修的是剩下的几倍?(4)剩下的是已修的几分之几?(5)剩下的比已修的少几分之几?……
  通过这样的联想训练,不仅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了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创造性,而且学生对自己变的题目也特别有兴趣,感觉更富有挑战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一题多变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进行思维分析,探讨解题规律和对习题的多角度“追踪”,能“以少胜多”地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运用一题多变,有两个问题应该值得注意:其一,一题多变不是目的,而是促进学生思维灵活的手段。不能为多变而多变,更不是变得越多越好,使学生陷入“题海”之中,导致事倍功半,事与愿违。要从班级实际情况出发,做到“适可而止”。 其二,进行一题多变,要考虑学生的基础,不能匆忙起步。否则,仓促的多变,反而会引起部分学生思维上的混乱。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基础,做到精讲精练,抓住重点,切忌舍本求末。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兼,孙晓天等.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许丽荔.设计有效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09(09).
其他文献
【摘 要】“核心素养”是当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核心课程之一,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数学运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能力中至关重要的能力,也是学生认识和探寻数學世界的工具,对运算能力的培养将会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明确运算能力在数学核心素养中的地位以及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运算能力;
人之一生,匆忙而短暂,若能有一挚友,相拥相述,交流无限,爱能倾诉,恨能发泄,乃人生一乐事也。我这个人生性孤独,喜僻静寂,但若与书在一起,我则喜怒无常,欢时,手舞足蹈、欢呼雀跃,悲时,呼天喊地、痛哭流涕。  每每闲暇之时,我手捧书卷,口品茶饮,边读边饮。茶从腹肠过,字在眼脑留。口品茶香心生趣,眼赏字韵脑生智。  书,我之好友。小时候我与你为友,获益匪浅。你让我知道蝈蝈鸣叫的原理;你使我明白日月星辰转
【摘 要】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奠基教育。小学教师更是学生教育的启蒙者,对学生德、智、体、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小学班主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倡素质教育,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班级管理。文章分析了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对维持班级管理的有效性,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
【摘 要】问题解决是开展数学课程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数学课堂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学习的目标,发展数学能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培养数学问题意识,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  【关键词】问题;数学能力;问题意识;培养  学习数学必须有问题,没有问题学不好数学,不仅要能解决别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有问题。问题解决是展开课程内容的一种有效
【摘 要】错题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对于这些错误,如果能进一步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能透过错误发现有关问题,在错误上面做文章,就可变“废”为“宝”,利用这些错题资源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题分析;教学  在本校中,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农村,家庭教育薄弱,知识面不广,自信心不强、表达能力弱。大部分孩子在课堂上、作业本中出现的错误经常是雷同的,有些错误还是一犯再犯,甚至有些孩子的一道题目需
【摘 要】“言”的不当处理,让文言文教学变得低效,阻碍了言文共生,因而只有恰当处理“言”,才能真正落实言文共生。根据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实情,不难发现文言文中“言”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所以面对不同地位的“言”,我们应区别对待,有的放过,有的记忆,有的分离,有的深入。而那些承载了“文”的关键的“言”,我们就应该聚焦,通过深入探讨,促进对文的进一步理解,达到言文共生。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
【摘 要】写作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自由地抒发内心情感;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师教学效果的体现。但由于高中封闭式校园的模式以及写作教学中存在的某些弊端,导致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没有内容可写、没有情感可抒、没有新颖性可言。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对于学生在写作中面对的困难应该如何解决,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现状;教学方法  在现今应试教育的大环境
【摘 要】“研学问题”作为课堂教学中心,它设计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结合语文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从三个维度:教师预设、学生需求、课堂动态生成;两个一致:与说明文教学目标一致,与语用价值一致;把握三个点:知识的发展点、理解盲点处、思维创新处,探讨小学语文说明文“研学问题”设计策略,提高教师设计“研学问题”能力,发展学生问题意识,打造小学说明文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说明文;研学问题;设计策略  一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教学中应让学生勇于质疑和提问,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认真培养好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有效地理解新现象,解决新问题。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通过再创造学习,把学习新知识和培养创新意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质疑;好奇心;创新意识;动手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
【摘 要】“研学后教”打破了传统的先教后学模式,采取先学后教的方式,不仅更改了教学表面次序,更变革了教学本质及思想、模式,使教学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同学们对学习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  【关键词】小学英语;研学后教;特点;任务设计  “研学后教”理念是基于当前国内最热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是学生以研学案为文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掌握课本知识。在教学中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