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全麻中伍用氟哌啶致锥体外系症状1例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joy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历资料
  患儿,女,1岁零2个月,体重10kg,因右侧腹股沟斜疝需在骶麻+基础全麻下行右侧斜疝高位结扎术。既往体健,否认有癫痫等病史,各实验室检查正常,术前半小时用药:阿托品0.1mg,安定2mg。入室后于9小时肌注氯胺酮70mg+氟哌啶1mg的混合液,患儿在5分钟内安静入睡,继而实施骶麻1%利多10ml,之后手术开始,麻醉效果满意,除补液用了200ml林格氏液外,没再追加任何药物。术中患儿平稳,给予吸氧,血氧饱和度一直维持在99%~100%,其余各项生理指标也都正常。手术于10:00结束,小儿于11:30清醒,能睁眼,能听懂父母的简单指令,有进食要求,但似乎不能吮吸,之后一直嗜睡,唤醒后双眼凝视或斜视,眼球能随眼前移动物做简单追随动作,面具面容,木僵状态但疼痛刺激下有躲避动作,四肢肌紧张;于19:00许右侧出现细微震颤,体检发现:颈部稍有抵抗,病理反射未引出;约到21:00许上述症状自行解除,患儿活泼如常,并吸奶约120ml。次日随访,一切正常。
  
  讨 论
  该患儿术后出现锥体外系症状:肌紧张、不自主运动、供济失调(吮吸不能),之后又自行缓解,缓解时间距用药时间约12小时与氟哌啶的清除半衰期吻合,考虑为基础麻醉时伍用氟哌啶引起,前3小时内症状被氯胺酮掩盖,当氯胺酮作用消退后即表现出来。
  氟哌啶为丁酰苯类镇静催眠药,它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和α-肾上腺素受体发挥作用,消除半衰期为12.6~22.0小时。由于阻断了黑质纹状体、延髓等部位多巴胺受体后致乙酰胆碱能神经活动亢进而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多见少年儿童,其发生率高达80%[1]
  预防:改用氟哌利多,减少用量小儿应为75μg/kg,成人静注1.5~2.5mg;可减少发生率。
  治疗:停药、镇静、使用抗胆碱类药(东莨菪碱0.3mg/次,小儿0.01~0.015mg/kg)。
  氟哌啶现仍使用广泛,我们应熟知其产生的不良反应并能作出恰當处理,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参考文献
  1 郑斯聚.镇静催眠药与安定药.麻醉药理学,1991:47-48.
  
其他文献
病历资料患儿,女,因出生后口周青紫、呼吸浅表、节律不规则15分钟入院。患儿系G1P1孕31+6周,母亲双角子宫难免早产,顺产娩出,出生时Apgar评分1分钟6分,5分钟7分,10分钟7分,无
目的:探讨几种固位钉在龋齿缺损修复中的运用。方法:收治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根据患者病情首先治疗好牙髓病;根据缺损壁的多少用不同种类固位钉固位;再用银汞或光敏复合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