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l521fnn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水平的高低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培养学生如何积累和选择写作素材方面作了探究和总结。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素材积累;选择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5 -01
  
  一、要学会积累作文素材。写作素材是作文的源泉,有了丰富的积累才能够厚积薄发,言之有物。
  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积累素材。教师要推荐一些名家名著或者一些好文章给学生阅读,例如催人泪下的故事,意义深远的抒情散文等等,避免学生读书的盲目性。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让学生间接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获得人生的感悟。教师对课内经典文章要注意收集与之相关的文章,对于一些质量好的阅读材料,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富涵人文素养的材料,要印刷给学生,用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思想,内化情感。同时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可以摘录好词佳句,优美的片段,也可以写自己的读书心得,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关注时政来积累材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订阅一些报刊和杂志,通过浏览报纸杂志上各类文章,了解近期国内外时事来丰富日常生活,将获取的信息转化成素材为己所用。例如,抗震救灾的事迹、广州的亚运会、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联系社会时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以及对时事的分析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思想,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感悟。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途径就是关注我们身边的生活。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是最真实的,也是我们感受最深的,学生要挖掘平时的生活,凡是生活中感动的瞬间,美好的记忆,都要以日记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发表感悟,使之成为写作的素材。例如,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下雨天两人共打一把伞的经历,都可以记录下来,作为同学间友谊的美好记忆。教师可以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拓展学生的生活。
  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入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之因好奇而产生兴趣,因兴趣而愿意观察。学生主动地了解生活,熟悉生活,观察生活,反映生活,进而实现由“无心”到“有心”,养成对周围的事物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对有意义的事物重点关注的好习惯,同时不断深入,由“用眼”到“用心”,对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情或亲身经历的事情,能进行独立思考,亲自发现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要让学生学会选用材料。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并不代表着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我们还要学会合理选用材料,更好地为文章服务。
  一方面,我们要对材料进行辨证,多角度的思考。生活中的材料是复杂多面的,我们往往看到其中一面,忽略了其他的面,这就需要我们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这样就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功能,丰富自己的写作资源。如对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沈浩的事迹,我们可以从他个人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角度出发来歌颂他,也可以从他六年未回家,为了百姓,牺牲自己的生活的角度来歌颂他,还可以从百姓联名请愿挽留他连任的角度从侧面来歌颂他。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沈浩之所以深得民心,不仅是因为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的工作能力,只有具备超强的工作能力才能更好为人民服务。
  另一方面,我们写文章在选用材料的时候,要注意材料的表达方式。有些学生写作文,开头对文题进行简单的阐述,紧接着写道“我看过这样的故事”或者“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开头,然后采用叙述的方式,把材料原封不动的照抄照搬,结尾再简单的进行一些论述。这样生搬硬套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有些材料内涵丰富,主题是多角度的,对于作文的主题的论证不是很明显,最好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根据文题的要求,融合自己的情感倾向,进行创作性解读和阐述,让材料中的内涵很好的折射出来,服务文章的主题。
  再有,要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注意详略得当。选用材料时,要考虑这个材料能否直接论证主题,避免打“擦边球”的问题,同时,写作一篇作文可能需要用到几个材料,这就需要我们要对材料有深刻的认识,分析这些材料之间的联系,能否共同论述同一个话题,是否矛盾。在引用材料时,也要考虑哪个材料重点引用,哪个材料作为佐证,做到详略得当,使文章更有层次感。
  总之,作文水平体现一个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这需要长期的积淀过程,只有博览群书,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广泛的积累,才能不断的丰富、提高自己的语文功底。有了丰厚的积淀,才不会感到无从下笔。然后再综合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学生的作文水平将会不断的提高,由厌恶写作而变得喜爱写作。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要从培养孩子这方面的主动意识和兴趣入手,用心引导,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敢问、好问、会问。  关键词:民主;平等;交流;鼓励;引导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81 -01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甚至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
摘 要:教师应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与自信,学生才能写出个性化作文。  关键词:个性化;兴趣;自信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1 -01   “个性化作文”是指具有写作主体鲜明个性特征的学生习作,它强调求异,尽量避免趋同,达到思想感情不同,文章立意不同,篇章结构不同,语言风格不同的作文目标。初中生的活跃多变以及对语言的敏感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已注意到阅读尤其是课外书籍的阅读,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不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教育教学的指导方针,都力求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要求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然而,现在高中生的阅读状况又是如何的呢?我校就现代高中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一番调查,结果却不那么的尽如人意。大多数的同学不论是在阅读的内容上还是在阅读习惯上都还没有
摘 要:在语文课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在课堂上对教材内容、老师的观点等方面提出疑问,甚至对教师讲述的某些观点提出完全相反的看法,如何对待学生的“逆向”提问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逆向;提问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96 -01    当前,社会环境越发复杂多变,信息传播也越来越多样化,致使当代的高中生表现出视野开阔、思
摘 要:本文简述了语文活动课的社会实用性、自主实践性等方面特点;指出了上好语文实践课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学生主体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5 -01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力举措。现从以下方面谈谈我的体会和认识:  一、作为课程的一部分
翻翻江苏考试说明,其中对名著名篇的考试要求是:“要了解有关名著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这就要求我们。  从对文本的简单复述向鉴别、赏析和评价迁移,侧重考查对作品的感知力、想象力、审美力、批判力和创新精神;要注重创造性阅读,破除文本至尊的思维模式和对标准化诠释的迷信,强调理解的多种可能性,提倡独立思索,鼓励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  从感知力、想象力、审美力、批判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就一个特定场景解
摘 要: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是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为终生学习打下基础,笔者从平时学生学习中的几个步骤谈起,具体阐述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学习英语。  关键词:教会;学习;英语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83 -01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让受教育者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从某种意义上
摘 要:以“智慧教书、智慧育人,创建智慧校园”为目标,开展校本研究,从管理团队、教师队伍、课堂教学等方面入手,创建智慧校园,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彰显智慧办学的特色。  关键词:智慧校园;校本研究;管理团队;教师队伍;课堂教学  中国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21 -02     众多教书者往往这样认为,没有优质的生源,再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恰如与一位良师对话。书能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收获科学知识,感悟人生智慧。這个假期我阅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走进了奇妙的昆虫世界。   《昆虫记》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书中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令人捧腹……法布尔描写的昆虫形态生动鲜活、细致入微,比如描写意大利蟋蟀“右鞘翅覆盖在左鞘翅上。右鞘翅内侧靠翅根处有一块胼胝,辐
摘 要: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对学生听力的培养,采取熟记单词、词组、扩大词汇量;精听泛听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听力环境;注意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培养,以提高学生听力水平。  关键词:听力;教学;措施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2 -01     听力在高考中比重较大,占二十分。而学生在这一项失分较多。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在教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