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突发事件灾害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而高校是一个人口密集、青年聚集、活动频繁、社会十分关注的公共场所。高校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必然会给师生、学校带来重大损失,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应给予处置机制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对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应急与处置机制的涵义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从社会、高校、学生自身三个方面论证了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与处置机制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机制;必要性;可行性
突发性事件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最初突发性事件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和医学领域,例如,我们对地震、洪水、台风等地质或天气这样的灾害性事件的预报和应对研究;对瘟疫等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研究等,都是突发性事件应急与处置机制的早期形态。随着对突发性事件的研究逐步加深,人们开始在各个领域对突发性事件进行更为具体和深入的了解。当前,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危机管理的研究发展为两大领域:公共危机管理和企业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而对企业危机管理研究的主要动力则来自于企业。国内外对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的研究则刚刚起步,由于它们同属于危机管理的范畴,所以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但是由于具体领域的不同它们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应急与处置机制的内涵分析
(一)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内涵分析
国内外学者对突发性事件有很多种定义,例如,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而荷兰危机管理专家罗森塔尔从整个社会系统角度定义突发性事件,他认为突发事件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政策的事件。
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具有一般的突发性事件的特征,但是它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也就是同时满足了这些共性和个性的事件才能被称作为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一件事情的构成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等6个基本条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应该具备这以下的构成要件:
第一,时间上的不可预期性。突发事件的最显著特点就是难以预测其发生,如果能精确预测到也就不成为突发事了。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突发事件作出预测预报,如,天气预报、流行病防治、地震预报等。但预测的精确度仍然受技术水平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没有被预测到的重大事件时有发生。相对于自然灾害,人为的突发事件就更加难以预测了。对人为的突发事件的预测不仅仅以来先进的技术,更多的是依赖有关的情报信息。虽然现今的技术装备可以帮助获取有价值的情报,但事件的策划者同样也会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对抗侦察,所以对人为突发事件的预测的难度并不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降低。时间上的不可预测性是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最为根本的一个特征。无论是事件发生的事件,还是破坏程度、发展的趋势都表现出突然的性质,难以预测和防范,这也是管理难度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二,事件发生诱因上的多样性。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们把这多种诱因概况起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校园内部,具体来讲,例如,教职员工的某些行为,学校的某些管理措施的出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等的人际关系冲突,以及由于学习、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压力等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社会性突发事件的诱因。另一方面是来自于校园的外部,如非典、甲流等传染性疾病,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政治、经济事件等等也同样有可能成为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的诱因。
第三,事件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在校大学生群体。无论由什么原因引发,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的参与主体都是大学生群体。有关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参与人员调查统计表明,在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学生参与的比例达到了90%以上,而且参与者不是一个或几个学生。大学生在思想上容易冲动,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往往会因为某个社会问题聚集在一起讨论、争辩,也会做出某些有别于平时的,甚至是个人平时没有想到的或不敢想象的群体性行为。
第四,事件发展过程的难以掌控性。事物发展是遵循其自身规律的,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务内部矛盾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累积,当达到临界点是任何来自内部或者外部的诱因都有可能会导致质变的发生。而由于这个临界点具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所以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的发展过程是很难完全掌控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采纳先进的技术,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相信我们能够有效地控制事态的发展。
第五,结果上的危害性。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一旦发生,不仅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也有可能会造成师生的人身伤害,造成高校的信誉、形象或财产等不同程度的损害。尤其是那些因国内外重大政治问题和涉外事件引发的一个学校、一个城市的群体性事件,极易诱发成为地区性甚至全国性学潮的“导火线”,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攻击我国的“政治武器”。
综合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的构成条件,我们这样界定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是指高校受国际形势、国内局势、高校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涉及到在校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种突如其来的、意外发生的、紧急的,并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学生群体性行为事件。[1]如果进一步阐释,可以将其定义为:由来自校内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大学生作为参与主体的,对高校师生的人身、财产或者高校的信誉、形象、財产造成损害的事件。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地点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定义没有地域上的限定是为了强调高校突发事件所影响的对象。
(二)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应急与处置机制涵义
机制(mechanism)一词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它最早来源于新拉丁语,故去主要是用来描述生产自然现象等方面的物理过程或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后来被应用到生理学、心理学、法学、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门学科中。[2]理解机制这个概念,最主要的是要把握两点。一是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是机制存在的前提,因为事物有各个部分的存在,就有一个如何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一定是一种具体的运行方式;机制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的。
根据对机制的阐释,我们可以认为应急与处置机制就是指相关管理主体面对各类突发性事件时,为了防范、化解突发事件,恢复组织秩序,保障组织成员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措施和各类控制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而可以认为,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主要指高校的各个管理主体面对在高校内发生的突发事件时,为了防范、化解突发事件,恢复校园秩序,保障高校师生职工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促进高校和谐健康发展,所采取的各类控制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个控制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3]
二、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应急与处置机制构建的重要性分析
(一)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应急与处置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1.对社会而言的必要性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因此,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人才培养的摇篮是高校,我们必须维护高校的稳定,使之能够持续、有效、快速的发展。
高校是大学生聚集的地方,特别随着新校区的建设,很多城市的高校都连在了一起,建立了大学城,学生人数可以达到几十万人。由于大学生自身的許多共同特性和现在信息网络的发达,大学生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聚集起来,由原来的个别事件演变成为群体性事件,甚至可能向外辐射至社会,严重的可能破坏社会的稳定。保持社会稳定,是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也是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没有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这是我们付出了代价才取得的共识。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各种矛盾可能会比较突出,保持社会稳定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的应急与处置机制,无论是对高校师生还是社会都意义重大。
2.对高校而言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校师生所面对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中,突发事件频率增加,破坏了高校校园原有的和谐宁静,严重影响到了高校师生的生活和学习的秩序。作为高校校园的突发事件的主要负责人高校如果不能在突发事件在校园发生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突发事件,就无法确保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甚至危及到社会稳定。因此构建有效的应急与处置机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增强抵抗突发事件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高校防止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和降低突发事件的不良影响的防御能力,避免突发性事件给师生甚至是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也有助于高校有效地维持在师生和社会中的公信力。
3.对学生自身而言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在校生人数众多,层次较为多样、个体需求差异大、素质参差不齐,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和确立的过程,心理素质较弱,由于年龄较轻涉世不深,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观点容易片面,情绪容易偏激,行为容易冲动,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这些学生就容易卷入事端。而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的战略,为此,他们往往会利用大学生的这些特征,煽动学生闹事,制造社会动乱,导致一些突发性事件的发生。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业,甚至危及到生命的安全。可见,构建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应急与处置机制是维护高校稳定,发展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和个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只有在充满和谐氛围的校园内,学生才能对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产生安全感,才能静下心来学习。因此,应急与处置机制的建立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二)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应急与处置机制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虽然很多高校突发事件是难以提前预测的,如地震、自然灾害等,但校园突发性事件的参与主体是学生,由于这个参与主体的固定性和突发性事件出现后的影响有规律性,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些信息,就可以在突发性事件出现后对其做出正确的反应,实现有效的控制,利用最短的时间,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校园突发性事件对师生的伤害降到最低,减少其对高校,甚至是社会带来的威胁。正因为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的参与主体的固定性和事件的影响社会是有规律的,所以建立突发性事件的紧急应对系统是可能的。
1.理论知识上的可行性
在理论上,突发事件的种类繁多,且各有其不同的酝酿、发生机理和不同的影响社会的方式,这决定了建立防范与应对机制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较大的难度。尽管如此,目前一些比较成熟的社会及软件科学理论可以为突发事件按的防范及应急与处置机制的建立提供科学的指导,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心理学理论、行政管理论、行为学理论等。通过借助多学科的知识,可以为建立有效地、具有较高适应性的应急与处置机制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应急与处置机制应该属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分支,而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已经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成果,这些都可以为高校突发事件的管理提供宝贵的可以借鉴的成分。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的应急与处置机制的构建已经具备了理论知识上的可行性。
2.技术操作上的可行性
在操作层面上建立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的应急与处置机制是可行的。首先是丰富的国内外经验可供我们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系统,设立了相应的机构,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其中般寒冷突发事件的分级分类和特点、许多针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应急组织机构等内容。这些做法和经验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将其与我们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建立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的应急与处置机制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近年来,我国GDP保持高速增长,经济实力的增强使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逐年增加。因此,我们完全有足够的财力建立起有效的突发事件的应急与处置机制。另外,科技的进步和广泛地公众支持都为我们建立校园突发事件应急与处置机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4]
参考文献
[1]欧永美,李锦顺.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研究[J].广州经济干部管理学院,2007(3):64.
[2]文晓明,王立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张建喜.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
[4]秦子文.高校突发事件干预机制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应急与处置机制研究(项目编号:B015)。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机制;必要性;可行性
突发性事件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最初突发性事件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和医学领域,例如,我们对地震、洪水、台风等地质或天气这样的灾害性事件的预报和应对研究;对瘟疫等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研究等,都是突发性事件应急与处置机制的早期形态。随着对突发性事件的研究逐步加深,人们开始在各个领域对突发性事件进行更为具体和深入的了解。当前,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危机管理的研究发展为两大领域:公共危机管理和企业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而对企业危机管理研究的主要动力则来自于企业。国内外对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的研究则刚刚起步,由于它们同属于危机管理的范畴,所以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但是由于具体领域的不同它们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应急与处置机制的内涵分析
(一)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内涵分析
国内外学者对突发性事件有很多种定义,例如,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而荷兰危机管理专家罗森塔尔从整个社会系统角度定义突发性事件,他认为突发事件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政策的事件。
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具有一般的突发性事件的特征,但是它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也就是同时满足了这些共性和个性的事件才能被称作为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一件事情的构成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等6个基本条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应该具备这以下的构成要件:
第一,时间上的不可预期性。突发事件的最显著特点就是难以预测其发生,如果能精确预测到也就不成为突发事了。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突发事件作出预测预报,如,天气预报、流行病防治、地震预报等。但预测的精确度仍然受技术水平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没有被预测到的重大事件时有发生。相对于自然灾害,人为的突发事件就更加难以预测了。对人为的突发事件的预测不仅仅以来先进的技术,更多的是依赖有关的情报信息。虽然现今的技术装备可以帮助获取有价值的情报,但事件的策划者同样也会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对抗侦察,所以对人为突发事件的预测的难度并不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降低。时间上的不可预测性是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最为根本的一个特征。无论是事件发生的事件,还是破坏程度、发展的趋势都表现出突然的性质,难以预测和防范,这也是管理难度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二,事件发生诱因上的多样性。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们把这多种诱因概况起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校园内部,具体来讲,例如,教职员工的某些行为,学校的某些管理措施的出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等的人际关系冲突,以及由于学习、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压力等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社会性突发事件的诱因。另一方面是来自于校园的外部,如非典、甲流等传染性疾病,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政治、经济事件等等也同样有可能成为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的诱因。
第三,事件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在校大学生群体。无论由什么原因引发,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的参与主体都是大学生群体。有关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参与人员调查统计表明,在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学生参与的比例达到了90%以上,而且参与者不是一个或几个学生。大学生在思想上容易冲动,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往往会因为某个社会问题聚集在一起讨论、争辩,也会做出某些有别于平时的,甚至是个人平时没有想到的或不敢想象的群体性行为。
第四,事件发展过程的难以掌控性。事物发展是遵循其自身规律的,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务内部矛盾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累积,当达到临界点是任何来自内部或者外部的诱因都有可能会导致质变的发生。而由于这个临界点具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所以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的发展过程是很难完全掌控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采纳先进的技术,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相信我们能够有效地控制事态的发展。
第五,结果上的危害性。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一旦发生,不仅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也有可能会造成师生的人身伤害,造成高校的信誉、形象或财产等不同程度的损害。尤其是那些因国内外重大政治问题和涉外事件引发的一个学校、一个城市的群体性事件,极易诱发成为地区性甚至全国性学潮的“导火线”,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攻击我国的“政治武器”。
综合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的构成条件,我们这样界定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是指高校受国际形势、国内局势、高校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涉及到在校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种突如其来的、意外发生的、紧急的,并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学生群体性行为事件。[1]如果进一步阐释,可以将其定义为:由来自校内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大学生作为参与主体的,对高校师生的人身、财产或者高校的信誉、形象、財产造成损害的事件。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地点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定义没有地域上的限定是为了强调高校突发事件所影响的对象。
(二)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应急与处置机制涵义
机制(mechanism)一词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它最早来源于新拉丁语,故去主要是用来描述生产自然现象等方面的物理过程或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后来被应用到生理学、心理学、法学、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门学科中。[2]理解机制这个概念,最主要的是要把握两点。一是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是机制存在的前提,因为事物有各个部分的存在,就有一个如何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一定是一种具体的运行方式;机制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的。
根据对机制的阐释,我们可以认为应急与处置机制就是指相关管理主体面对各类突发性事件时,为了防范、化解突发事件,恢复组织秩序,保障组织成员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措施和各类控制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而可以认为,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主要指高校的各个管理主体面对在高校内发生的突发事件时,为了防范、化解突发事件,恢复校园秩序,保障高校师生职工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促进高校和谐健康发展,所采取的各类控制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个控制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3]
二、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应急与处置机制构建的重要性分析
(一)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应急与处置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1.对社会而言的必要性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因此,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人才培养的摇篮是高校,我们必须维护高校的稳定,使之能够持续、有效、快速的发展。
高校是大学生聚集的地方,特别随着新校区的建设,很多城市的高校都连在了一起,建立了大学城,学生人数可以达到几十万人。由于大学生自身的許多共同特性和现在信息网络的发达,大学生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聚集起来,由原来的个别事件演变成为群体性事件,甚至可能向外辐射至社会,严重的可能破坏社会的稳定。保持社会稳定,是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也是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没有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这是我们付出了代价才取得的共识。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各种矛盾可能会比较突出,保持社会稳定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的应急与处置机制,无论是对高校师生还是社会都意义重大。
2.对高校而言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校师生所面对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中,突发事件频率增加,破坏了高校校园原有的和谐宁静,严重影响到了高校师生的生活和学习的秩序。作为高校校园的突发事件的主要负责人高校如果不能在突发事件在校园发生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突发事件,就无法确保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甚至危及到社会稳定。因此构建有效的应急与处置机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增强抵抗突发事件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高校防止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和降低突发事件的不良影响的防御能力,避免突发性事件给师生甚至是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也有助于高校有效地维持在师生和社会中的公信力。
3.对学生自身而言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在校生人数众多,层次较为多样、个体需求差异大、素质参差不齐,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和确立的过程,心理素质较弱,由于年龄较轻涉世不深,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观点容易片面,情绪容易偏激,行为容易冲动,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这些学生就容易卷入事端。而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的战略,为此,他们往往会利用大学生的这些特征,煽动学生闹事,制造社会动乱,导致一些突发性事件的发生。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业,甚至危及到生命的安全。可见,构建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应急与处置机制是维护高校稳定,发展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和个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只有在充满和谐氛围的校园内,学生才能对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产生安全感,才能静下心来学习。因此,应急与处置机制的建立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二)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应急与处置机制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虽然很多高校突发事件是难以提前预测的,如地震、自然灾害等,但校园突发性事件的参与主体是学生,由于这个参与主体的固定性和突发性事件出现后的影响有规律性,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些信息,就可以在突发性事件出现后对其做出正确的反应,实现有效的控制,利用最短的时间,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校园突发性事件对师生的伤害降到最低,减少其对高校,甚至是社会带来的威胁。正因为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的参与主体的固定性和事件的影响社会是有规律的,所以建立突发性事件的紧急应对系统是可能的。
1.理论知识上的可行性
在理论上,突发事件的种类繁多,且各有其不同的酝酿、发生机理和不同的影响社会的方式,这决定了建立防范与应对机制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较大的难度。尽管如此,目前一些比较成熟的社会及软件科学理论可以为突发事件按的防范及应急与处置机制的建立提供科学的指导,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心理学理论、行政管理论、行为学理论等。通过借助多学科的知识,可以为建立有效地、具有较高适应性的应急与处置机制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应急与处置机制应该属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分支,而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已经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成果,这些都可以为高校突发事件的管理提供宝贵的可以借鉴的成分。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的应急与处置机制的构建已经具备了理论知识上的可行性。
2.技术操作上的可行性
在操作层面上建立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的应急与处置机制是可行的。首先是丰富的国内外经验可供我们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系统,设立了相应的机构,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其中般寒冷突发事件的分级分类和特点、许多针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应急组织机构等内容。这些做法和经验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将其与我们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建立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的应急与处置机制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近年来,我国GDP保持高速增长,经济实力的增强使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逐年增加。因此,我们完全有足够的财力建立起有效的突发事件的应急与处置机制。另外,科技的进步和广泛地公众支持都为我们建立校园突发事件应急与处置机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4]
参考文献
[1]欧永美,李锦顺.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研究[J].广州经济干部管理学院,2007(3):64.
[2]文晓明,王立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张建喜.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
[4]秦子文.高校突发事件干预机制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应急与处置机制研究(项目编号:B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