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向21世纪的旅游高等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本文通过分析现状,对新时期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2-0110-02
我国旅游业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引发了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旅游要发展,人力要先行”,旅游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国内教育界及行业普遍认可。但时至今日,旅游学科的建设尚未完成,高等旅游教育体系未得完善,严格来说,仍处于初创阶段,面向21世纪的高等旅游教育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国内高等旅游教育现状
(一)规模庞大
伴随着不断发展的旅游业,我国旅游人才的培养规模总体而言处于一个不断增长的态势。据统计,1997年,我国各类旅游院校的总数为936所,高等院校为192所。截至2007年底,设有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达1641所,其中本科以上770所,已建成从中等职业教育到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是我国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二级学科之一。
(二)培养层次模糊
在规模扩张、层级提升的同时,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明确定位,人才培养方针没能处理好生存层面和发展层面的关系与过渡问题,使得我国旅游高等教育面临着“本科生和硕士生很难在行业中找到理想职位”,旅游企业普遍青睐专科生,认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既眼高手低又容易流失。与此同时,“学科地位下降选择专业时,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学旅游专业”。
(三)培养专业同质
用同一个模式来培养大量综合性旅游人才,在我国旅游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同时也是我国旅游学科建设不成熟的反映。但是,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多元化,旅游业发展的成熟化,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共同推进旅游经济的增长,同质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显然已经和时代需要脱节。反映出的现象是:人才培养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大杂烩——杂而不精;就业市场的需求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错位——专业人才不专;学科重点的泛化——学术研究流于肤浅。
二、原因分析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对旅游教育的影响
我国旅游业走的是发展中国家所共有的模式,表现为旅游发展在目的上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在过程上以“先发展国际旅游后发展国内旅游”为选择次序,在战略上采取“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这种模式所带来的影响在旅游教育领域也有所表现。中国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的是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这是中国旅游业“井喷”发展背景下的不得已之策。同时,由于专业及相关人才的紧缺,使得国内在旅游学科设置的审批上手续也较宽松,高等旅游教育发展呈现出无序扩张,其结果只能是全国范围内高等旅游院校数量很大,但整体教育质量却很低。
(二)学科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我国的高等旅游教育尤其在本科层次,专业设置更加偏重于理论化,原本应该加强的学科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课程被大大压缩,致使学生基础理论不扎实、学习能力不足、实践技能差,最终导致学生的行业进入性差,即使进入行业也缺乏发展后劲。
(三)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知识面狭窄
为了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掌握整个旅游专业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很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老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方法,平铺直叙,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余地很小,除了核心课程,对相关的其他课程涉及很少,学生知识面狭窄,造成学生就业选择少,就业率低;学生就业基本停留在旅游业中的各类旅游企业、事业及机关单位。
三、对于未来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些建议
(一)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 21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 中明确提出了 21 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 逐步建立起注重素质教育, 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 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考虑到旅游业的学科交叉性、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 面向 21 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
(二)调整课程体系与设置
1. 强调基础性、实用性和宽口径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强调学科基础性、实用性和宽口径。通过四年的学习,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从事旅游业工作的能力,还应具备在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使学生不但能在旅游业,而且能在与旅游业相关的广泛的领域内施展才华。
2. 大力加强教学中实践环节的比重
教师应明确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不单是为了学生服务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教学过程,教学的目标最终应是为了学生能真正胜任旅游行业的各类工作。因此, 专业实践的具体目的既应包括最基层服务技能的掌握, 更应包括职业意识的培养, 行业及企业管理环境的熟悉, 对旅游业经营活动中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对旅游行业实际管理活动的考察与见习。加强教学中实践环节的比重,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建立“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同时,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 为学生安排饭店服务与管理、导游和旅行社服务与管理及相关单位实习。通过实习, 使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旅游行业的服务真谛, 掌握相应的服务规范, 提高服务的实际操作能力。
3. 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
旅游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更是一个与旅游业接触紧密的专业。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闭门造车,要加强同旅游企业的联系,从用人单位主动获取反馈信息,自觉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旅游人才的培养不一定能忽视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要。否则,旅游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4. 注重前瞻性,注重与国际化接轨
面对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化人才的要求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旅游业也必然会对人才的全球化视野提出更高的要求,旅游教育的国际化将是大势所趋。从培养国际旅游人才的角度,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应忽视这一点。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虽已形成一定规模的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但从各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情况看,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方面教育。许多教师都是从相关的其他专业如地理、外语、历史、经济、管理等转行过来的。他们虽是原专业的专家、学者,但却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缺乏系统的了解。另外,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现有的专业教师队伍中却较少有从事过旅游实际工作的高层次的人才,如有些教《导游业务》课的教师自己都没有取得导游资格证,也没有实际从事过导游工作。这些都妨碍了教师业务水平和学生业务素质的提高。
要改变上述不利状况,首先,要打造一支数量足、水平高的旅游专业的师姿队伍。各校由于受教师数量的编制限制,急需的教师引不进。因此,各高校应深化校内人事制度改革,将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从学校机构改革转移到用人制度的改革上,打破教师终身制,实行聘任制,按需设岗,以岗择人,对教师队伍进行优化组合。引进高质量的急需教师,分流不合格教师。其次,要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在职进修与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转变教师的工作态度。第三,鉴于旅游专业实践性的特点,可以试行“校企联合”的办学体制,即办学单位与旅游企业合作,实行教学、实习、科研、生产一体化。这样既能解决高校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难题,又利于建立稳定的旅游实习基地,还有利于旅游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局.2007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118.
[2]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8,(5):13~17.
[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9.
[关键词]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2-0110-02
我国旅游业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引发了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旅游要发展,人力要先行”,旅游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国内教育界及行业普遍认可。但时至今日,旅游学科的建设尚未完成,高等旅游教育体系未得完善,严格来说,仍处于初创阶段,面向21世纪的高等旅游教育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国内高等旅游教育现状
(一)规模庞大
伴随着不断发展的旅游业,我国旅游人才的培养规模总体而言处于一个不断增长的态势。据统计,1997年,我国各类旅游院校的总数为936所,高等院校为192所。截至2007年底,设有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达1641所,其中本科以上770所,已建成从中等职业教育到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是我国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二级学科之一。
(二)培养层次模糊
在规模扩张、层级提升的同时,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明确定位,人才培养方针没能处理好生存层面和发展层面的关系与过渡问题,使得我国旅游高等教育面临着“本科生和硕士生很难在行业中找到理想职位”,旅游企业普遍青睐专科生,认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既眼高手低又容易流失。与此同时,“学科地位下降选择专业时,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学旅游专业”。
(三)培养专业同质
用同一个模式来培养大量综合性旅游人才,在我国旅游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同时也是我国旅游学科建设不成熟的反映。但是,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多元化,旅游业发展的成熟化,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共同推进旅游经济的增长,同质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显然已经和时代需要脱节。反映出的现象是:人才培养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大杂烩——杂而不精;就业市场的需求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错位——专业人才不专;学科重点的泛化——学术研究流于肤浅。
二、原因分析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对旅游教育的影响
我国旅游业走的是发展中国家所共有的模式,表现为旅游发展在目的上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在过程上以“先发展国际旅游后发展国内旅游”为选择次序,在战略上采取“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这种模式所带来的影响在旅游教育领域也有所表现。中国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的是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这是中国旅游业“井喷”发展背景下的不得已之策。同时,由于专业及相关人才的紧缺,使得国内在旅游学科设置的审批上手续也较宽松,高等旅游教育发展呈现出无序扩张,其结果只能是全国范围内高等旅游院校数量很大,但整体教育质量却很低。
(二)学科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我国的高等旅游教育尤其在本科层次,专业设置更加偏重于理论化,原本应该加强的学科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课程被大大压缩,致使学生基础理论不扎实、学习能力不足、实践技能差,最终导致学生的行业进入性差,即使进入行业也缺乏发展后劲。
(三)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知识面狭窄
为了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掌握整个旅游专业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很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老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方法,平铺直叙,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余地很小,除了核心课程,对相关的其他课程涉及很少,学生知识面狭窄,造成学生就业选择少,就业率低;学生就业基本停留在旅游业中的各类旅游企业、事业及机关单位。
三、对于未来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些建议
(一)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 21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 中明确提出了 21 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 逐步建立起注重素质教育, 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 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考虑到旅游业的学科交叉性、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 面向 21 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
(二)调整课程体系与设置
1. 强调基础性、实用性和宽口径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强调学科基础性、实用性和宽口径。通过四年的学习,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从事旅游业工作的能力,还应具备在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使学生不但能在旅游业,而且能在与旅游业相关的广泛的领域内施展才华。
2. 大力加强教学中实践环节的比重
教师应明确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不单是为了学生服务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教学过程,教学的目标最终应是为了学生能真正胜任旅游行业的各类工作。因此, 专业实践的具体目的既应包括最基层服务技能的掌握, 更应包括职业意识的培养, 行业及企业管理环境的熟悉, 对旅游业经营活动中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对旅游行业实际管理活动的考察与见习。加强教学中实践环节的比重,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建立“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同时,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 为学生安排饭店服务与管理、导游和旅行社服务与管理及相关单位实习。通过实习, 使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旅游行业的服务真谛, 掌握相应的服务规范, 提高服务的实际操作能力。
3. 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
旅游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更是一个与旅游业接触紧密的专业。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闭门造车,要加强同旅游企业的联系,从用人单位主动获取反馈信息,自觉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旅游人才的培养不一定能忽视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要。否则,旅游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4. 注重前瞻性,注重与国际化接轨
面对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化人才的要求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旅游业也必然会对人才的全球化视野提出更高的要求,旅游教育的国际化将是大势所趋。从培养国际旅游人才的角度,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应忽视这一点。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虽已形成一定规模的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但从各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情况看,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方面教育。许多教师都是从相关的其他专业如地理、外语、历史、经济、管理等转行过来的。他们虽是原专业的专家、学者,但却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缺乏系统的了解。另外,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现有的专业教师队伍中却较少有从事过旅游实际工作的高层次的人才,如有些教《导游业务》课的教师自己都没有取得导游资格证,也没有实际从事过导游工作。这些都妨碍了教师业务水平和学生业务素质的提高。
要改变上述不利状况,首先,要打造一支数量足、水平高的旅游专业的师姿队伍。各校由于受教师数量的编制限制,急需的教师引不进。因此,各高校应深化校内人事制度改革,将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从学校机构改革转移到用人制度的改革上,打破教师终身制,实行聘任制,按需设岗,以岗择人,对教师队伍进行优化组合。引进高质量的急需教师,分流不合格教师。其次,要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在职进修与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转变教师的工作态度。第三,鉴于旅游专业实践性的特点,可以试行“校企联合”的办学体制,即办学单位与旅游企业合作,实行教学、实习、科研、生产一体化。这样既能解决高校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难题,又利于建立稳定的旅游实习基地,还有利于旅游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局.2007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118.
[2]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8,(5):13~17.
[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