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须授之以渔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bywby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灌输式文言文教学模式是教师逐字逐句地讲,学生从头至尾地记。一堂课下来,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怎样才能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即古人所说的“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
  如何教学生自学文言文?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言文功底,对课文相当熟悉,要达到能够背诵的程度,对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够信手拈来。只有教师表现出较高的专业素养时,才可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引导学生自学,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善于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解之外,仍不能忽视本身的主导作用,还应该针对不同内容适当点拨,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
  1.长文短教
  所谓“长文”,即篇幅长、文字多,容易引起学生厌倦的课文。对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选取关键句段进行讲解,重视生生互动,导之即可。即所谓“长文短教”。“短教”,重在“短”字上。“短”,又主要表现在选“点”上。教师可对教材进行处理,选择恰当的“点”进行教学:或以一两个教学重点为目的进行短教;或以训练某种阅读技能为目的进行短教。
  教师要善于提升——“发隐”。这里的“隐”,指课文内潜在的,不能从字面上直接看出来的东西。对此,教师应将其明朗化,称之为“发隐”。教师的这种提升,无疑会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教师不妨利用文本中表现的情感搭建一座桥梁,来引导学生走入课文,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
  2.难文“硬教”和“浅教”
  在高中文言文中,常会出现一些用语生僻、意思深奥的文言文,可称之为难文。有时,难文需“硬”教,因为难点不容忽视。同时,对难文也必须想出好方法来浅教,找到突破点以提高教学效率:或从预习提示中选一两个问题进行教学;或用“逐层深入”的策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越过难点。
  3.自学训练重在听、说、读、写
  “听”是很重要的。有人曾提出“语感教学”的方法,即让学生在听觉感受中学习知识。文言文学习应提倡多听,听同学读,听教师读,听艺术家读。教师应引导学生真切地听出古文学的味道和感受来,深切地领悟到古代语言的魅力。教师可利用录音、录像或多媒体,将声画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体悟。
  “读”是传统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就能够把整篇文章记熟了,把其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弄清了,作者写文章的风格、方式、方法也就品味出来了。诵读一定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和语调,进而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除了大纲要求必背的篇目外,对一些名段名篇,教师也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说”,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然而如今的学生,好多不会说课文情节,不会详说,更不会概说,所以教师应强化“说”的训练。对文言文而言,这个“说”其实就是将自己的“译”表述出来的过程。
  “写”是语文素质教育中的“重头戏”。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强化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使“学”和“写”相互结合、相得益彰,从而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乐亭二中)
  (责任编辑:李奇志)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