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健康养生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和智慧结晶。由于近代历史原因的影响,使以传统健康养生为特色的中国式健康观被归为落后思想,进而导致了现代健康教育体系中相关内容的忽视。应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精华,并与现代健康教育理念结合,从而丰富健康教育思想内容体系,使我国的健康教育水平更上新台阶。
【关键词】健康教育现代健康观传统养生思想结合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13-02
在有关“现代”与“传统”的讨论中,往往隐含着一些理解上的误区。现代和传统理应是前者对后者的继承、发展,即便是从对比意义上来讲,它表达的也是人类社会的当代转型。然而,由于中国近代的弱势,使得在我们对“现代”与“传统”的认识中出现了错位,“现代”总是暗示着西方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把西方思想文明确立为先行者。而东方思想文明则视为“传统”,甚至由此暗示着其落后。这种误区会直接影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高校健康教育实践中则表现为忽视传统健康养生知识在青年学生中的普及与应用,如能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相信定能使高校健康教育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一、健康观念的“传统”与“现代”
1.中国“传统”的健康观
中国传统的健康观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确立了,即“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阴平阳秘”、“正气为本”。经过历代的丰富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思想体系。简单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正气:未发病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1];已发病时,正气强者症状重;疾病末期,正气强者预后好,容易好转。
(2)强调预防为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不治已病治未病。
(3)强调养生:以自我调理为主,不过分依赖药物。“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1]。
(4)强调心理健康:七情五志,不可过极,否则生病。
由上述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传统健康观的体系已颇具现代性,既看到了生理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强调预防的重要性,而且还有特色鲜明的养生思想。那为何这种思想变得“落后”了呢?这还要从近代西方的卫生观传入过程来分析。
2.西方“现代”卫生观的传入及影响
在西方卫生观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已有“卫生”一词。就目前的史料来看,“卫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庚桑楚》中:
南荣趎曰:“ 里人有病,里人问之,病者能言其病,然其病,病者犹未病也。若趎之闻大道,譬犹饮药以加病也。趎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
老子曰:“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已。”
南荣趎曰:“然则是至人之德已乎?”
曰:“非也。是乃所谓冰解冻释者,能乎?夫至人者,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撄,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来。是谓卫生之经已。”[2]
通过这段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卫生”主要讲的是“卫生之道”,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之道。
然而,随着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卫生”的含义也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着变化。在欧洲殖民者眼中,中国是一个饱受疾病困扰的民族,只会通过巫医或到寺庙中通过祈祷来寻求健康,民众没有保护健康的意识,缺乏个人卫生意识。这与西医以实验科学为基础的公共卫生医学相差甚远。于是带着偏见和优越感的殖民者将他们的观念传入中国,逐渐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卫生”含义。
最终,使“卫生”的含义发生变化是由于日本有关“卫生”的翻译。日本医生长与专斋用《庄子》中的“卫生”一词来翻译欧美的卫生现象或概念。使得“卫生”出现了新的含义,“它包含了政府的科学掌握、预防疾病、清洁、警力、环境整洁,以及检测和消灭病菌。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在高度帝国主义的语境中成为文明和现代性的标志。卫生成了‘卫生的现代性’: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备自主资格的总体性的先决条件”[3]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的“卫生之道”、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饮食、中药、养生观等中国式健康观,成了中国落后的象征。对于急于摆脱落后帽子的中国来说,则很容易的接受了西方的“现代”卫生观,抛弃了传统的健康观。时至今日,甚至有人将我国传统的中医学视为“伪科学”加以否定。中医学与西医学相比,确实处于劣势,但这种劣势不仅表现在以西方价值观为主导的评价体系下,也表现在近代屈辱历史的自卑阴影里。
二、学校健康教育中忽视传统健康养生内容
在西方现代卫生观的影响下,卫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其积极意义不可否定。然而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传统健康养生观念的传播,特别是在青年学生中间尤为严重。
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上升期,疾病发生概率低、恢复快,容易忽视自身对健康的关注。因此大多数学生自我保健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起居无规律、吸烟、酗酒现象严重、暴饮暴食、长期注视电脑、沉迷网络等。而且对传统健康养生观存在偏见,认为是过时的东西或者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孰不知养生是人们顺应自然环境,系统安排生活的一种方式。传统意义上的养生更多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恰当的手段,适应自然规律以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方式,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进程,养生已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人们从心理、运动、饮食和中医等不同方面认识到养生不仅是保证人们健康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更反映了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某种理念。[4]
曾有学者对大学生的养生信息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健康养生信息的了解与掌握具有较大片面性,对传统中医养生方面的信息欠缺。[5]这样的调查结果不仅反映了青年学生对健康知识的认知缺乏,也反映了当前学校健康教育中有关传统健康养生知识的传播不够。更进一步反映出在健康教育工作者中,对传统健康养生的认识存有偏见,仅把中老年群体作为主要传播对象,忽视了在校园中的传播。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健康养生观念重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使用健康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对学生群体的健康教育中更不能忽视这一部分内容。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养生知识、方法,提高学生自身养生保健能力,解决学生“养生无知”的状态,将传统健康养生学补充到现代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中。
三、传统健康养生思想与现代健康卫生观结合点的探索
1.传统养生思想与现代预防医学结合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已被阐明,这为人类主动预防疾病创造了有利条件。而预防不仅仅是单纯的防止疾病发生,更重要的是要为人类生活创造更完备的身心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基于这样的认识,预防医学提出了“三级预防”的概念:
一级预防亦称为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WHO提出的人类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一级预防的基本原则。二级预防亦称“三早”预防,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三级预防亦称临床预防。三级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6]
三级预防模式是健康促进的有效手段,是现代医学为人们提供的健康保障,其科学性毋庸置疑。然而其概念化的叙述影响了其普及性和操作性。如果能与传统养生思想中的方法加以结合则可弥补这一不足。
例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了“顺四时、适寒温;节饮食、调脾胃;和喜怒、养心神;慎起居、勤锻炼”的养生方法。这短短二十四个字的一句话,涉及到了适应气候变化、预防流行病和季节性多发病、饮食适时适量、生活起居有规律、适度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等生理、心理各方面的内容,清楚、全面的告诉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且便于记忆,易于普及。
2.传统养生思想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现代健康观十分强调心理卫生的内容,然而一谈到心理健康教育,就会使人联想起一系列耸人听闻的极端案例,这些特殊个案所引起的社会轩然大波一次又一次的将心理健康教育推向风口浪尖。为什么人们总是在极端案例发生之后,才突然意识到心理问题就在身边,才开始试图从心理素质、心理疾病的角度去寻找事件发生的原因,寻求问题的答案。
事实上,在没有极端事件发生的时候,很少真正有人去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出了事情之后,才想起心理健康教育,甚至追究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并且多半会掀起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当我们拿这些极端案例去教育青年学生的时候,又会给他们带来多大触动。想必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只是把这些极端的个案当作一个个新闻事件来看待,尽管吸引眼球,但也只是小概率事件,感觉距离身边太遥远,更不用说对其自身的心理健康认识能产生多少提高和影响。
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上是否存在方向性问题。对于广大青年学生而言,是小概率发生的极端个案的攻克更有意义,还是关注如何增加广大学生的心理营养更实惠。基于这种思考,已经有学者提出了心理养生的观点。
提到传统的养生思想,我们并不陌生,饮食养生、体育养生的方式已被广泛的接受和采用。心理养生其实也并不是什么新思想、新事物,我国古代道、儒、医诸家的著作中已将这种思想蕴含其中,将“养心”放在养生的重要位置,通过心性修养的提高,维持心理平衡,从而达到心理养生的目的。简单来说,心理养生就是需要我们主动的采取科学的措施,提高、改善自己的心理素质,以求达到并维持良好的长期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
探索心理健康的养生之道实际上是寻求本土心理健康思想与西方心理健康思想的交汇点。试图解决源自西方的现代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在中国遭遇到的“水土不服”。通过梳理、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思想和心理调节方法,形成一套本土文化与现有医疗体系相一致的心理卫生服务体系。
四、将传统健康养生思想结合到现代健康教育中需注意的问题
1.应加强健康教育理论的建设,及时更新教材,丰富参考资料
注重和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理论的研究,整理挖掘传统养生文化,形成与现代健康教育完美结合并适合青年学生的学校健康教育理论体系,是切实提高健康教育水平的根本。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和指导,才能树立学生正确的健康养生观念,掌握养生的方法和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同时,要将这些研究成果,及时通过教材、参考资料的形式传播给广大师生,进一步扩大其影响。
2.加强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合格的师资队伍是传播思想的重要环节,针对现有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不足,定期进行组织培训,提高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理论和业务水平。
3.正确认识传统健康养生思想中的不足
中国传统的健康养生思想和历史上其它文明的朴素的伟大思想一样既有光辉灿烂的智慧之光,也有不容忽视的缺陷。例如:某些概念抽象、界定模糊,操作方法缺乏标准化等。只有正确认识这些不足之处,才能更好的与现代健康观相结合,将东西方健康服务的成功经验融会贯通,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郭蔼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9:1203.
[2]郭庆藩撰.王孝魚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7:785-789.
[3]罗芙芸.向磊译.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2007.10:178.
[4]蒋伟铭.论学校健康教育发展与对策[J].昆明大学学报, 2001, 11 (1): 85-87.
[5]殷晓旺.邱达明. 大学生健康养生信息的选择情况[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2):1105-1106.
[6]施侣元.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23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