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口吃,始于父母的“误解”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ome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幼儿童容易产生说话不流利,即结结巴巴的现象。据国外的研究报道,12岁以下的儿童说话不流利的发生率最高,而且大多数儿童是在出生后2~5岁这一年龄阶段开始的,其中5%的儿童说话不流利的时间至少持续6个月。


  为什么年幼儿童容易说话结巴呢?因为幼儿时期,儿童说话时的口腔肌肉运动能力还没有达到随心所欲、应用自如的程度,他们的语言能力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当他们遇到异常兴奋的事情、从事特别感兴趣的活动或处于新奇的环境之中時,小脑袋中一下子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想法,却又一时无从说起,这时便会出现说话结结巴巴的现象,我们把此看做是儿童在正常发育阶段容易出现的一个现象,称之为"生理性口吃"。
  然而,生理性的口吃在人为的因素下可以转变成病理性的口吃。20世纪中叶,一位名叫温德尔·约翰的学者提出了口吃起因的重要理论,即"误解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一般是孩子的父母)将儿童正常发育阶段的说话不流利说成是口吃,那么,孩子就有可能变成真正的口吃病。由于父母的 "错误诊断",孩子开始尽量避免说话结结巴巴。他们越是想这样做,说话就会越不流利,这又进一步导致父母对他们更多的关注甚至责备,孩子就会出现更多的不流利的表达,于是产生了恶性循环。久而久之,真正的口吃就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了。难怪有的专家说"口吃不是始于儿童的嘴巴,而是始于父母的耳朵"。
  既然如此,父母对年幼儿童的说话不流利切莫过早定论,而是要等一等,观察一下孩子说话不流利的频度,同时要给孩子以抚慰和指导,例如让孩子说话慢一些、句子短一些、说得轻一些。如果孩子可以说两种方言,那么,父母应注意孩子用哪一种方言说话更流利些,以便鼓励孩子使用说得好的那种方言。另外,父母还须留意孩子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话更流利或更结巴。一般来说,孩子说悄悄话、大声朗读、对小动物说话或立即重复别人的话时比较流利,而在公众场合说话、打电话、说笑话、称呼别人或在权威者面前说话时容易结巴。父母要从轻松的环境开始,对孩子说话方式开始进行干预,逐渐过渡。即使孩子有时说得很不流利,父母也不要特别在意,更忌横眉冷对,造成孩子心理紧张或情绪抵触而躲避说话。如果在您的努力下,孩子说话不流利的频率有增无减,则应请医生对孩子进行评价和矫治,不能一等再等,贻误治疗时机。
其他文献
“同志”在古汉语中本是由“同”和“志”这两个词组成一个词组,是志趣或志向相同的意思。最早见于《国语·晋语四》:“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因为这两个词经常在一起连用,后来就逐渐凝固成一个词,用于指志趣或志向相同的人。如:“常疑迈有异图,迈亦招聚同志,欲因行幸废立。事觉,废帝自出讨迈诛之。”(《宋书》卷四十一)又如:“遂结为朋党,伺察省禁,若有尽忠奉国,不与己同志者,必构造愆衅,加以罪黜。”(《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