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标记理论是研究语言中对立不对称现象的理论,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外标记理论发展的五个阶段及其主要成果。
关键词:标记理论;国外;发展阶段;
【中图分类号】G640
标记是语言学学科中一个重要概念。语言中的标记现象是指一个范畴内部存在的某种不对称现象。研究语言中这种不对称现象的理论就叫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标记理论已成为语言界一个主要的理论思想,是近代语言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分析语言的手段,可运用于语言的一切方面。
王立非(1991)在国内第一次描述了标记理论从产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特鲁别茨柯依的创立阶段、雅克布逊的发展阶段、乔姆斯基的改进阶段和当代语言学家的扩展阶段。本文在王立非划分基础上,丰富增加了后来影响力较大的类型学阶段。
一、特鲁别茨柯依——创立音位标记概念阶段
20世纪30年代初,布拉格学派(Prague School)的代表人物、俄国语言学家特鲁别茨柯依(N.S.Trubetzkoy)最早提出了标记概念。他在其经典著作《音位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honology)中,探讨了不同种类的音位对立,其中标记概念就来源于音位对立的中和现象。他观察发现:在一种语言里,有些二元对立项总是处于“正负对立”或是“有无对立”中,即在两个对立的音位中,一方具有某一特征,而另一方没有这一特征。例如英语中/p/和/b/之间的对立,/b/具有“浊化”特征,而/p/不具有这一特征;另外有些二元对立项却在某些位置上出现中和,即两个音位的对立关系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消失。例如英语中/t/和/d/的对立在某些位置上不存在,如出现在词首/s/音后的只能是/t/,而不是/d/,它们之间的对立属于可中和的对立。
依据特鲁别茨柯依的观点,在“正负对立”的二元对立中,具有该特征的成分称作有标记项,没有该特征成分的称作无标记项;而在“可中和对立”的二元对立项中,出现在中和位置上的成分是无标记项(the unmarked term),不能出现在中和位置上的成分是有标记项(the marked term)。
特鲁别茨柯依赋予了标记现象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形式上的,即有无某一特征决定一个成分有无标记;另一层含义是分布上的,即能否出现在中和位置上决定一个成分有无标记。特鲁别茨柯依提出的“中和对立”后来发展为分布标记,被运用到语言的句法与语义层面,并广泛应用于语言学以外的其它领域。
二、雅克布逊——拓宽标记理论研究领域阶段
在特鲁别茨柯依之后,布拉格学派的另一位学者雅克布逊(Roman Jakobson)继承并发展了标记理论。他认为语言中只存在着一种对立,即二分对立(binary opposition),一个成分要么是有标记的,要么就是无标记的。雅克布逊在《言语分析初探》(Preliminaries to Speech Analysis)中列出了元音/非元音性、辅音/非辅音性、鼻音/口音、清音/浊音等12对区别性特征。
雅克布逊的贡献在于他把标记理论应用扩展到了形态学。他认为,在音位学中,有标记和无标记的对立是一种排除关系,即有标记项是对特征A的肯定,无标记项是对A的否定,两者互相排斥。例如/b/是对特征[带声]的肯定,/p/是对这一特征的否定,两者互相排斥。他还提出,在形态学中有标记和无标记的对立可以是一种包容关系,即有标记项肯定了特征A,无标记项对特征A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如英语中woman(女人)和man(人/男人)的对立,意义上无标记项man可以包容有标记项woman的所指,只有后者肯定了特征[阴性]。雅克布逊将特鲁别茨柯依的对立思想从音位学扩展到了词法学中,他应用标记理论,对俄语动词的各种语法范畴和名词的格范畴进行语义分析,提出了对立语法形式的非对称学说。
雅克布逊把标记概念渗透到了音系学、语义学、词法学和语言习得的各个层面,可以说雅克布逊极大的拓宽了标记理论的研究、应用范围,是语言学史中对标记理论贡献最突出的语言学家之一。
三、乔姆斯基等——丰富发展标记理论阶段
在生成语法学派中,以乔姆斯基(N.Chomky)为代表的音系学家们对标记理论有很大的发展。1968年,乔姆斯基和哈勒等人在《英语发音模式》(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一书中,运用并发展了标记理论对音位学的研究。他们注重研究语言共性,应用区别特征理论来分析语音和音位系统,给每一个区别特征赋予了一个标记值,例如“浊音”被认为是有标记的,而“非浊音”是无标记的。另外,从语言共性的角度看,人类语言中音位形成一个自然的等级。有些音位和音位系统比另外一些更普遍。更普遍、更常见的语音在发音复杂程度上要低一些,被认为标记程度较弱,反之,则标记程度强些。比如,软腭辅音和卷舌辅音在人类语言中普遍少见一些,而且一种语言中复杂音位的数量要少于简单音位的数量,在使用频率上也要低一些。
乔姆斯基继承并发展了雅克布逊音位学中的标记概念与二分法原则。他认为雅克布逊以声学为基础的区别性特征太过极端,于是增加了区别性特征的数量,用来全面描述人类语言的语音系统。在乔姆斯基的生成音位学研究中,标记概念不再仅指某些特殊的规则,而是用来解释音位系统中不对称区别性特征的模式。生成音系学通过标记理论,揭示出标记性是人类语言普遍结构内在组成部分的性质。
四、莱昂斯、吉冯等——标记理论的扩展和运用阶段
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Lyons,1977)对标记现象的研究走出了布拉格学派形式上的局限,对语义中的标记现象作了详细的探讨,并且一再强调词项语义中标记现象的复杂性。他还分析了和词项结构有关的标记现象,明确提出了词项有无标记的的三种含义,即“形式标记、分布标记和语义标记”的表现方法、内在含义。并且他还指出,词项的语义标记性有程度上的强弱之分,这进一步拓展了标记理论的应用范围,直接影响了当代标记理论研究的发展。 美国语言学家吉冯(Givon,1995)在语用层次上讨论了语言的标记现象,对标记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有无标记取决于语境。同一个结构可能在一个语境中是有标记的,而在另一个语境中是无标记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有标记和无标记可以相互转换。吉冯还认为:在语言分析中,标记性实际上已经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存在。例如在语言研究的传统中,对于陈述句的研究先于祈使句和疑问句,主动语态先于被动语态,主句先于从句,肯定句先于否定句。从某种意义上说,标记性反映了人们的认知规则。另外,吉冯还把“典型范畴观”和“标记论”结合起来。他认为范畴内部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均等,有典型和非典型、核心和边缘之分。其中典型成员位于范畴的核心,属于无标记项,非典型的成员位于范畴的边缘,属于有标记项。
五、格林伯格等——跨语言研究标记理论阶段
二十世纪中叶,以格林伯格(Greenberg)和克罗夫特(Croft)为代表的语言类型学家研究发现:在跨语言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的标记模式(Markedness pattern)可以对世界语言的变异范围作出限制。语言类型学中的标记理论研究,旨在通过对具体语言现象的跨语言比较分析,寻找人类语言之间的联系和普遍性特征。
在语言类型学中,标记概念是指语言成分的非对称现象,是建立在跨语言的比较分析之上的,所以语言类型学中的标记概念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即布拉格学派标记理论的绝对概念,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标记现象不再局限于二元对立,而是扩展到多元对立,并且标记现象具有程度上的差别。在类型学中,标记不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有等级的,没有绝对的有标记或无标记,只有标记性程度高低的不同。比如在类型学跨语言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语言有“单数”和“复数”,不少语言还有“双数、三数”,甚至还有语言有“少数”,这样“数”这一范畴就构成了一个“标记等级”(hierarchy of markedness):单数<复数<双数<三数<少数(“<”表示标记等级程度小于)。这个标记等级表示复数相对于单数是有标记的,相对于双数和三数则是无标记的;复数相对于双数的无标记程度要比单数相对于双数的无标记程度低一些。
二是由一个范畴的标记模式变为两个或多个范畴相关联的标记模式。传统的标记理论只建立一个范畴内部的标记模式,新的标记理论要把一个范畴和另外一个范畴联系起来,建立一种关联模式。例如在名词这个范畴里内,个体名词是无标记项,集合名词是有标记项。对个体名词而言,单数是无标记项,复数是有标记项;对集合名词而言,情况恰好相反,复数是无标记项,单数反而是有标记项。
以格林伯格为代表的语言类型学家们主张,对多种不同类型的语言进行跨语言比较研究,以便获得语言的普遍特征。类型学研究证明:那些具有普遍性特征或是在大多数语言中存在的特征是无标记的,而那些仅为某一语言所独有的或是只在少数语言中存在的特征是有标记的。
一个范畴内部成员的不对称实际就是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的对立。对于判断语言特征标记有无,语言类型学家们给出了种种不同标准。格林伯格(Greenberg)1966年对标记的判断标准作了最详尽的总结,他共列出13条标准。确立有无标记是进行标记研究很关键的一步,以格林伯格为代表的语言类型学家确立了有无标记的标准,使得标记研究更加科学规范。
此外,功能语言学家夸克(Quirk)、韩礼德(Halliday)、汤普森(Thompson)等从功能类型学的角度运用标记理论研究了英语主位的标记模式。安德逊(Andersen)、夏皮罗(Shapiro)、安德鲁斯(Andrews)、桑瑟(Sangser)、艾克曼(Eckman)等人也对标记理论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极大地扩展和运用了标记理论,其中以相似性理论、标记意义不变量理论、语言共性标记理论、二语习得区别性标记假设最有代表性。
目前,国外对标记理论的研究已经广泛应用于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和语言习得等几乎所有的语言学领域。在语言内部,涉及描写语言学、类型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在语言外部,人类学、艺术、音乐、文学等领域中,标记概念也被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2. 叶建军.“标记”概念刍议[J].福建外语,1999(4).
3.张凤.标记理论的再评价[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6).
4.杨荣华.标记理论研究综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4).
5.付琨.标记理论的介绍与运用[J].汉语学习,2005(3).
6.陈勇.语言学研究中的标记理论[J].外语研究,2002(6).
7.马黎华.语言标记性研究得回顾与思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0(3).
8.蔡金亭.Jakobson的语言标记理论:成就与不足[J].外语学刊,2001(2).
9.沈家煊.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10.滕延江、张晓梅.标记理论的哲学解释及其应用扩展[J].齐鲁学刊,2006(4).
11.王立非.关于标记理论[J].外国语,1991(4).
12.信德麟.特鲁别茨柯依的音位观[J].外语学刊,1985(1).
关键词:标记理论;国外;发展阶段;
【中图分类号】G640
标记是语言学学科中一个重要概念。语言中的标记现象是指一个范畴内部存在的某种不对称现象。研究语言中这种不对称现象的理论就叫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标记理论已成为语言界一个主要的理论思想,是近代语言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分析语言的手段,可运用于语言的一切方面。
王立非(1991)在国内第一次描述了标记理论从产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特鲁别茨柯依的创立阶段、雅克布逊的发展阶段、乔姆斯基的改进阶段和当代语言学家的扩展阶段。本文在王立非划分基础上,丰富增加了后来影响力较大的类型学阶段。
一、特鲁别茨柯依——创立音位标记概念阶段
20世纪30年代初,布拉格学派(Prague School)的代表人物、俄国语言学家特鲁别茨柯依(N.S.Trubetzkoy)最早提出了标记概念。他在其经典著作《音位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honology)中,探讨了不同种类的音位对立,其中标记概念就来源于音位对立的中和现象。他观察发现:在一种语言里,有些二元对立项总是处于“正负对立”或是“有无对立”中,即在两个对立的音位中,一方具有某一特征,而另一方没有这一特征。例如英语中/p/和/b/之间的对立,/b/具有“浊化”特征,而/p/不具有这一特征;另外有些二元对立项却在某些位置上出现中和,即两个音位的对立关系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消失。例如英语中/t/和/d/的对立在某些位置上不存在,如出现在词首/s/音后的只能是/t/,而不是/d/,它们之间的对立属于可中和的对立。
依据特鲁别茨柯依的观点,在“正负对立”的二元对立中,具有该特征的成分称作有标记项,没有该特征成分的称作无标记项;而在“可中和对立”的二元对立项中,出现在中和位置上的成分是无标记项(the unmarked term),不能出现在中和位置上的成分是有标记项(the marked term)。
特鲁别茨柯依赋予了标记现象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形式上的,即有无某一特征决定一个成分有无标记;另一层含义是分布上的,即能否出现在中和位置上决定一个成分有无标记。特鲁别茨柯依提出的“中和对立”后来发展为分布标记,被运用到语言的句法与语义层面,并广泛应用于语言学以外的其它领域。
二、雅克布逊——拓宽标记理论研究领域阶段
在特鲁别茨柯依之后,布拉格学派的另一位学者雅克布逊(Roman Jakobson)继承并发展了标记理论。他认为语言中只存在着一种对立,即二分对立(binary opposition),一个成分要么是有标记的,要么就是无标记的。雅克布逊在《言语分析初探》(Preliminaries to Speech Analysis)中列出了元音/非元音性、辅音/非辅音性、鼻音/口音、清音/浊音等12对区别性特征。
雅克布逊的贡献在于他把标记理论应用扩展到了形态学。他认为,在音位学中,有标记和无标记的对立是一种排除关系,即有标记项是对特征A的肯定,无标记项是对A的否定,两者互相排斥。例如/b/是对特征[带声]的肯定,/p/是对这一特征的否定,两者互相排斥。他还提出,在形态学中有标记和无标记的对立可以是一种包容关系,即有标记项肯定了特征A,无标记项对特征A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如英语中woman(女人)和man(人/男人)的对立,意义上无标记项man可以包容有标记项woman的所指,只有后者肯定了特征[阴性]。雅克布逊将特鲁别茨柯依的对立思想从音位学扩展到了词法学中,他应用标记理论,对俄语动词的各种语法范畴和名词的格范畴进行语义分析,提出了对立语法形式的非对称学说。
雅克布逊把标记概念渗透到了音系学、语义学、词法学和语言习得的各个层面,可以说雅克布逊极大的拓宽了标记理论的研究、应用范围,是语言学史中对标记理论贡献最突出的语言学家之一。
三、乔姆斯基等——丰富发展标记理论阶段
在生成语法学派中,以乔姆斯基(N.Chomky)为代表的音系学家们对标记理论有很大的发展。1968年,乔姆斯基和哈勒等人在《英语发音模式》(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一书中,运用并发展了标记理论对音位学的研究。他们注重研究语言共性,应用区别特征理论来分析语音和音位系统,给每一个区别特征赋予了一个标记值,例如“浊音”被认为是有标记的,而“非浊音”是无标记的。另外,从语言共性的角度看,人类语言中音位形成一个自然的等级。有些音位和音位系统比另外一些更普遍。更普遍、更常见的语音在发音复杂程度上要低一些,被认为标记程度较弱,反之,则标记程度强些。比如,软腭辅音和卷舌辅音在人类语言中普遍少见一些,而且一种语言中复杂音位的数量要少于简单音位的数量,在使用频率上也要低一些。
乔姆斯基继承并发展了雅克布逊音位学中的标记概念与二分法原则。他认为雅克布逊以声学为基础的区别性特征太过极端,于是增加了区别性特征的数量,用来全面描述人类语言的语音系统。在乔姆斯基的生成音位学研究中,标记概念不再仅指某些特殊的规则,而是用来解释音位系统中不对称区别性特征的模式。生成音系学通过标记理论,揭示出标记性是人类语言普遍结构内在组成部分的性质。
四、莱昂斯、吉冯等——标记理论的扩展和运用阶段
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Lyons,1977)对标记现象的研究走出了布拉格学派形式上的局限,对语义中的标记现象作了详细的探讨,并且一再强调词项语义中标记现象的复杂性。他还分析了和词项结构有关的标记现象,明确提出了词项有无标记的的三种含义,即“形式标记、分布标记和语义标记”的表现方法、内在含义。并且他还指出,词项的语义标记性有程度上的强弱之分,这进一步拓展了标记理论的应用范围,直接影响了当代标记理论研究的发展。 美国语言学家吉冯(Givon,1995)在语用层次上讨论了语言的标记现象,对标记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有无标记取决于语境。同一个结构可能在一个语境中是有标记的,而在另一个语境中是无标记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有标记和无标记可以相互转换。吉冯还认为:在语言分析中,标记性实际上已经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存在。例如在语言研究的传统中,对于陈述句的研究先于祈使句和疑问句,主动语态先于被动语态,主句先于从句,肯定句先于否定句。从某种意义上说,标记性反映了人们的认知规则。另外,吉冯还把“典型范畴观”和“标记论”结合起来。他认为范畴内部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均等,有典型和非典型、核心和边缘之分。其中典型成员位于范畴的核心,属于无标记项,非典型的成员位于范畴的边缘,属于有标记项。
五、格林伯格等——跨语言研究标记理论阶段
二十世纪中叶,以格林伯格(Greenberg)和克罗夫特(Croft)为代表的语言类型学家研究发现:在跨语言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的标记模式(Markedness pattern)可以对世界语言的变异范围作出限制。语言类型学中的标记理论研究,旨在通过对具体语言现象的跨语言比较分析,寻找人类语言之间的联系和普遍性特征。
在语言类型学中,标记概念是指语言成分的非对称现象,是建立在跨语言的比较分析之上的,所以语言类型学中的标记概念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即布拉格学派标记理论的绝对概念,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标记现象不再局限于二元对立,而是扩展到多元对立,并且标记现象具有程度上的差别。在类型学中,标记不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有等级的,没有绝对的有标记或无标记,只有标记性程度高低的不同。比如在类型学跨语言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语言有“单数”和“复数”,不少语言还有“双数、三数”,甚至还有语言有“少数”,这样“数”这一范畴就构成了一个“标记等级”(hierarchy of markedness):单数<复数<双数<三数<少数(“<”表示标记等级程度小于)。这个标记等级表示复数相对于单数是有标记的,相对于双数和三数则是无标记的;复数相对于双数的无标记程度要比单数相对于双数的无标记程度低一些。
二是由一个范畴的标记模式变为两个或多个范畴相关联的标记模式。传统的标记理论只建立一个范畴内部的标记模式,新的标记理论要把一个范畴和另外一个范畴联系起来,建立一种关联模式。例如在名词这个范畴里内,个体名词是无标记项,集合名词是有标记项。对个体名词而言,单数是无标记项,复数是有标记项;对集合名词而言,情况恰好相反,复数是无标记项,单数反而是有标记项。
以格林伯格为代表的语言类型学家们主张,对多种不同类型的语言进行跨语言比较研究,以便获得语言的普遍特征。类型学研究证明:那些具有普遍性特征或是在大多数语言中存在的特征是无标记的,而那些仅为某一语言所独有的或是只在少数语言中存在的特征是有标记的。
一个范畴内部成员的不对称实际就是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的对立。对于判断语言特征标记有无,语言类型学家们给出了种种不同标准。格林伯格(Greenberg)1966年对标记的判断标准作了最详尽的总结,他共列出13条标准。确立有无标记是进行标记研究很关键的一步,以格林伯格为代表的语言类型学家确立了有无标记的标准,使得标记研究更加科学规范。
此外,功能语言学家夸克(Quirk)、韩礼德(Halliday)、汤普森(Thompson)等从功能类型学的角度运用标记理论研究了英语主位的标记模式。安德逊(Andersen)、夏皮罗(Shapiro)、安德鲁斯(Andrews)、桑瑟(Sangser)、艾克曼(Eckman)等人也对标记理论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极大地扩展和运用了标记理论,其中以相似性理论、标记意义不变量理论、语言共性标记理论、二语习得区别性标记假设最有代表性。
目前,国外对标记理论的研究已经广泛应用于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和语言习得等几乎所有的语言学领域。在语言内部,涉及描写语言学、类型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在语言外部,人类学、艺术、音乐、文学等领域中,标记概念也被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2. 叶建军.“标记”概念刍议[J].福建外语,1999(4).
3.张凤.标记理论的再评价[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6).
4.杨荣华.标记理论研究综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4).
5.付琨.标记理论的介绍与运用[J].汉语学习,2005(3).
6.陈勇.语言学研究中的标记理论[J].外语研究,2002(6).
7.马黎华.语言标记性研究得回顾与思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0(3).
8.蔡金亭.Jakobson的语言标记理论:成就与不足[J].外语学刊,2001(2).
9.沈家煊.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10.滕延江、张晓梅.标记理论的哲学解释及其应用扩展[J].齐鲁学刊,2006(4).
11.王立非.关于标记理论[J].外国语,1991(4).
12.信德麟.特鲁别茨柯依的音位观[J].外语学刊,19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