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3-0154-01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闻报道新概念。自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开播后,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并引发了国内电视界一股民生新闻热潮,被业内专家称之为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民生新闻最早是在平面媒体上诞生的,但是却在电视中得到了更充分地发展和应用,以至于现在人们一提起民生新闻首先想到的就是《南京零距离》,就是电视。那么,民生新闻在地方性媒体扎根的优势是什么呢?
第一,民生新闻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优势
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并认真践行之,使得“以人为本”的理念大放光芒。党中央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提出了新闻要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民生新闻正是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真正把新闻做成了“老百姓自己的新闻”。
“要贴近民众,就要关注民众。服务民众,就是关心民众。”这一理念在民生新闻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和体现。民生新闻更多的是反映群众的呼声,更多的是关注老百姓关心的话题。近几年来,“以人为本”的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央及各级政府之中,亲民、爱民、为民、利民的政府形象也成为当今新闻亮点之一。近几年,前任总理朱总理时刻关心百姓的衣食冷暖,现任的温总理多次亲自到贫困灾区慰问百姓,这些都体现了政府亲民形象,同时这类题材的稿件也成为评奖的重要题材。
作为地方性的媒体,离百姓的距离更近,能够更好地反映百姓的真情实感,能够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进行报道,效果更真实、更真切,所以民生新闻在许多地方性的媒体上已占据了主导地位,反映一方百姓的真情,使民生新闻更好地走近百姓。其实,我们不难看出,民生新闻之所以火爆最根本的一个原因,亦或者说民生新闻最大的优势之一,正是缘于它的这种“以人为本”、“以受众为本”的理念优势。
第二,民生新闻在地方有直接“沟通”优势
追溯“民生新闻”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民生新闻”的“小报”烙印。最早直接关注“民生”的是消费类新闻。当年在上海曾有一份《消费报》,大部分是“发生新闻”,以打假为主,对象面也很广,直接涉及到老百姓的利益,比如污水、发毒的豆芽,等等。
民生新闻过去被叫作社会新闻,准确地说民生新闻是在时政报道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民生新闻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有较高的“收视”率,因为它符合了广大百姓的“收视”需求,都是一些老百姓所关心的问题。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一个最大区别就是社会新闻更多地是从传播(媒体中心)的角度播报的,而民生新闻更多的是从老百姓(受众中心)的角度播报的,体现了民生的视野、态度、情怀。同时民生新闻不仅侧重于“民众”,更侧重于民众是否关心。所以近几年来,民生新闻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喜爱。
作为地方性媒体,受众大多是当地的百姓,新闻反映的也大多是当地百姓关心的问题。作为地方性报纸的《齐齐哈尔广播电视报》有其特有的一部分读者群,从全新改版后也一直注意在民生新闻上下功夫,先后开设了三四个反映民生的版块,关注了百姓,很好地与百姓进行了沟通。近两年的读者面也不断扩大,报纸的销售额也逐年上升。
民生新闻更关注平凡人平凡事,采用平民化的视角,在关注领导人的同时,也关注老百姓的生活和琐事。如房屋渗水、看病就医、好人好事、就业上学、服务态度等;为市民生活提供参照标准和行动坐标,市民的冷暖、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是“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反映市民的意愿、要求和呼声是“民生新闻”的宗旨。
随着城市的发展,民众逐步由住平房进入了楼房,虽是好事,但相对于住平房而言,人们相互间沟通就少了,民众渴望知道这座城市里发生的变化,周围邻里生活的状况,地方性媒体能给人亲身体验的感觉,如果记者提供的文本能够在了解观众所知的背景下填补观众没有的文本,那就是“沟通”的对话了。这种对话可以更好地消除与读者间的隔阂。
第三,民生新闻在地方的地域优势
在美国,本地新闻节目已成为本地电视台的主要赢利点。在2004年的美国总统选战当中,布什阵营和克里阵营2004年上半年大半的电视广告都放到了“本地新闻”当中。
美国著名新闻主持人丹。拉瑟有一条后院篱笆原则,意思是说人们结束一天的工作时,两个主妇在后院的篱笆上聊天时谈到的往往是她们最感兴趣的事。媒体也必须把新闻价值建立在民众最感兴趣的话题上,而最能让受众感兴趣的莫过于他们的身边之事也就是本地新闻。
事实上,强调地域性也已经成为民生新闻的竞争手段和价值体现。《南京零距离》当属靠地域特色取胜的民生新闻栏目最早践行者。这档栏目在江苏台的城市频道播出,虽是省级媒体,但《零距离》却以报道南京的地面新闻为全部报道范围,其栏目名称让南京市民倍感亲切。而一些虽然并不以地域冠名的民生新闻栏目,在实际操作中却也完全主打地方品牌,如齐市的《新闻前沿》,其栏目报道范围也以齐市为主阵地。
同时,电视界一直强调的“口语化”,为的就是尽可能的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这种口语要求必须“得让九十岁的老奶奶也听得懂”,这一点,在一些民生新闻栏目中得以实践,电视新闻让老百姓听起来不再像听“天书”,民生新闻作为一个新闻报道新概念现象的出现,是社会电视新闻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突出了地域间不同特色,同时也是新闻报道创新的体现,使地方名牌栏目在各媒体间独家新闻的竞争中独树一帜。
创新才是新闻的灵魂,编辑作为新闻产品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必须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闻报道新概念。自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开播后,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并引发了国内电视界一股民生新闻热潮,被业内专家称之为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民生新闻最早是在平面媒体上诞生的,但是却在电视中得到了更充分地发展和应用,以至于现在人们一提起民生新闻首先想到的就是《南京零距离》,就是电视。那么,民生新闻在地方性媒体扎根的优势是什么呢?
第一,民生新闻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优势
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并认真践行之,使得“以人为本”的理念大放光芒。党中央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提出了新闻要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民生新闻正是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真正把新闻做成了“老百姓自己的新闻”。
“要贴近民众,就要关注民众。服务民众,就是关心民众。”这一理念在民生新闻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和体现。民生新闻更多的是反映群众的呼声,更多的是关注老百姓关心的话题。近几年来,“以人为本”的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央及各级政府之中,亲民、爱民、为民、利民的政府形象也成为当今新闻亮点之一。近几年,前任总理朱总理时刻关心百姓的衣食冷暖,现任的温总理多次亲自到贫困灾区慰问百姓,这些都体现了政府亲民形象,同时这类题材的稿件也成为评奖的重要题材。
作为地方性的媒体,离百姓的距离更近,能够更好地反映百姓的真情实感,能够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进行报道,效果更真实、更真切,所以民生新闻在许多地方性的媒体上已占据了主导地位,反映一方百姓的真情,使民生新闻更好地走近百姓。其实,我们不难看出,民生新闻之所以火爆最根本的一个原因,亦或者说民生新闻最大的优势之一,正是缘于它的这种“以人为本”、“以受众为本”的理念优势。
第二,民生新闻在地方有直接“沟通”优势
追溯“民生新闻”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民生新闻”的“小报”烙印。最早直接关注“民生”的是消费类新闻。当年在上海曾有一份《消费报》,大部分是“发生新闻”,以打假为主,对象面也很广,直接涉及到老百姓的利益,比如污水、发毒的豆芽,等等。
民生新闻过去被叫作社会新闻,准确地说民生新闻是在时政报道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民生新闻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有较高的“收视”率,因为它符合了广大百姓的“收视”需求,都是一些老百姓所关心的问题。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一个最大区别就是社会新闻更多地是从传播(媒体中心)的角度播报的,而民生新闻更多的是从老百姓(受众中心)的角度播报的,体现了民生的视野、态度、情怀。同时民生新闻不仅侧重于“民众”,更侧重于民众是否关心。所以近几年来,民生新闻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喜爱。
作为地方性媒体,受众大多是当地的百姓,新闻反映的也大多是当地百姓关心的问题。作为地方性报纸的《齐齐哈尔广播电视报》有其特有的一部分读者群,从全新改版后也一直注意在民生新闻上下功夫,先后开设了三四个反映民生的版块,关注了百姓,很好地与百姓进行了沟通。近两年的读者面也不断扩大,报纸的销售额也逐年上升。
民生新闻更关注平凡人平凡事,采用平民化的视角,在关注领导人的同时,也关注老百姓的生活和琐事。如房屋渗水、看病就医、好人好事、就业上学、服务态度等;为市民生活提供参照标准和行动坐标,市民的冷暖、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是“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反映市民的意愿、要求和呼声是“民生新闻”的宗旨。
随着城市的发展,民众逐步由住平房进入了楼房,虽是好事,但相对于住平房而言,人们相互间沟通就少了,民众渴望知道这座城市里发生的变化,周围邻里生活的状况,地方性媒体能给人亲身体验的感觉,如果记者提供的文本能够在了解观众所知的背景下填补观众没有的文本,那就是“沟通”的对话了。这种对话可以更好地消除与读者间的隔阂。
第三,民生新闻在地方的地域优势
在美国,本地新闻节目已成为本地电视台的主要赢利点。在2004年的美国总统选战当中,布什阵营和克里阵营2004年上半年大半的电视广告都放到了“本地新闻”当中。
美国著名新闻主持人丹。拉瑟有一条后院篱笆原则,意思是说人们结束一天的工作时,两个主妇在后院的篱笆上聊天时谈到的往往是她们最感兴趣的事。媒体也必须把新闻价值建立在民众最感兴趣的话题上,而最能让受众感兴趣的莫过于他们的身边之事也就是本地新闻。
事实上,强调地域性也已经成为民生新闻的竞争手段和价值体现。《南京零距离》当属靠地域特色取胜的民生新闻栏目最早践行者。这档栏目在江苏台的城市频道播出,虽是省级媒体,但《零距离》却以报道南京的地面新闻为全部报道范围,其栏目名称让南京市民倍感亲切。而一些虽然并不以地域冠名的民生新闻栏目,在实际操作中却也完全主打地方品牌,如齐市的《新闻前沿》,其栏目报道范围也以齐市为主阵地。
同时,电视界一直强调的“口语化”,为的就是尽可能的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这种口语要求必须“得让九十岁的老奶奶也听得懂”,这一点,在一些民生新闻栏目中得以实践,电视新闻让老百姓听起来不再像听“天书”,民生新闻作为一个新闻报道新概念现象的出现,是社会电视新闻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突出了地域间不同特色,同时也是新闻报道创新的体现,使地方名牌栏目在各媒体间独家新闻的竞争中独树一帜。
创新才是新闻的灵魂,编辑作为新闻产品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必须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