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信俗源头的那片圣域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ry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是对墓的一种称谓,但不是什么人的墓都能用的。就如陵,就如冢。埋葬帝王的称陵,埋葬王侯的称冢,埋葬百姓的称坟。墓称林者,中国古代只有两人,一是孔子,孔子墓称孔林;另一人就是关羽。埋葬关羽首级的墓几经变化,最终称为关林。孔子、关羽都是经皇帝敕封的圣人,也是其生后走入平民百姓心中被平民百姓认可的、崇拜的圣人,分别为文圣和武圣。只有圣人墓才能称林。洛阳关林是有墓有庙、林庙合一的祭祀关羽的场所。汉时,曹操在洛阳为关羽建墓和庙,这是全国,是历史上首座关羽庙,明代重修,清康熙年被康熙帝封林。这座有墓有庙的关林,开创了关羽信俗之源。
仪门前的古柏森森。

文化经络上的关林


  重游关林,颇多感慨。再次出现在我面前的关林和记忆中的关林差别已经很大了。记忆会修饰筛选甚至篡改被记忆的真实。小20年了吧,记得头次来关林,关林是被各种建筑包围着的,它的周围没有开敞的空间,里面也就因此而显得紧凑拥挤。现在关林的圣域扩展了,或说复原了,它旁侧杂乱陈旧的民居和街市不见了,有了宽阔的公路,有了石牌坊,有了林苑花圃,有了大广场,戏楼在广场上也显露出来。远远看,关林庙已是广场后完整的一座庙了,其恢宏气势整体上虽不及山西运城的解州关帝庙,但举办盛大的关公文化庆典活动是绰绰有余的。
甬道。

  寺庙是信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关林浓缩着博厚深邃的关公信俗文化,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信俗文化的一个投影。东汉,或者说三国形成过程中的洛阳关林处是有庙的,它是关林的前身。那庙应该比校素朴簡平。关羽是兵围襄樊擒获了曹操派来增援的于禁,斩杀了庞德,逼得曹操差点迁都,曹又遣徐晃增援,东吴偷袭关羽,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被吴将所杀尸首分离的。东吴赠曹关羽首级,嫁祸于曹,曹操再有胸襟,再大度,再擅权谋会做样子给人看,再敬佩关羽的为人,再视关羽为盖世英雄,为关羽塑木身,合首厚葬并为之建庙就已经相当可以了,关羽只是汉寿亭侯,拿捏着汉献帝的曹操不可能对关羽超越对人的认识范围给他比侯更高的待遇。那时的关羽还在人界中。现存的关林,是明代建筑,清代扩增,关羽步上神坛已经很久了,在神坛上享尽神尊神誉,庙的建筑设施与布局,也是与之相配套的。广场上的舞楼是清代的,这是为关圣献戏的戏楼,建筑别具一格。它的建筑平面呈凸字形,前台突出来,不设山墙,前台是歇山式顶,后台是硬山式顶,两者前后组合,又在其上加一歇山式顶,重楼伟阁的样子,这在古建模式逊于山西、陕西的河南,算是很别出心裁的了。大门肯定是近年重建的,按清式,因为清代才有的这座大门,应该称为山门吧。山门有八字影壁,朱红大门,大门上的金黄色乳钉是81颗。门钉的配置是有严格的等级标准的,九为最大,为至尊,九九八十一,地位是顶天儿了。清代将明代的山门做仪门用,慈禧太后亲题的匾:威扬六合。这可是晚清最高权力者的颂扬之词!仪门到大殿,有一条筑在长长高台上的石护栏甬道,这条甬道长35米,宽4米,护栏有栏板,有望柱,望柱36根,上有石狮,大小石狮104只。这种形式的甬道,故宫有,我记得北京的东岳庙也有,一是在皇宫,一是在东岳大帝的神庙,讲地位讲规格当然是在最高之列。甬道重修于明万历四十七年,虽由民间捐资,但官方不认可,民间又岂敢越制?关林庙的正殿是单檐庑殿顶,这庑殿式顶,也是属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最高规格,不是什么殿都可用的。在正殿前的拜殿,有清乾隆皇帝御书的声灵于铄匾和对联,正殿的正门上方悬的是慈禧太后题的气壮嵩高匾。大殿后的二殿,也是单檐庑殿顶,正门上高悬光绪皇帝亲书的光昭日月匾。
  关羽步上神坛,始于隋朝。《佛祖统计·智者传》载,隋开皇十二年(592年),荆州籍一高僧到湖北当阳玉泉山建庙传法,不顺,夜见长髯神人自称蜀将关羽,现为当阳山主,愿助他建玉泉寺以求入佛门作佛门弟子,随后风雨大作古木倾倒,建寺的材料一下子备齐了。高僧将此事上奏朝廷,朝廷封关羽为伽蓝护法神。佛家请关羽当保护神,道家也不甘落后。有传说,宋徽宗时关羽显圣与蚩尤连战三天三夜伏妖降魔,解了运城盐池之灾,被皇帝封为崇宁真君,自此以后在道教地位一再提高,先后又被尊为荡魔真君、伏魔大帝、关羽帝君。至于帝王,对关羽是一再加封的。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封为汉寿亭侯之后,蜀汉景耀三年(260年),追谥为壮缪侯;宋大观二年(1108年),封其为武安王;明万历十年(1582年),封为协天大帝;明万历三十三年(1585年),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封到皇帝都没这么高的位置了。清朝封得最勤,顺治九年(1652年),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五年(1666年),加封洛阳关冢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雍正八年(1730年)追封为武圣,其后历届皇帝又相继加封了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称号,连起来读,不喘气恐怕是读不下来的。汉帝封侯出于敬重;蜀帝封侯是出于情感、出于怀思、出于对关羽功绩的认可,关羽并未脱离人界,到宋以后历代皇帝的追捧和追祀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教化的需要了。前后16位皇帝参与,由侯而王而帝而圣而天尊的“褒封不尽,庙祀无垠”的历程,绝对是借助关羽推动忠义仁勇礼智信的光大与践行,用关羽精神教化万民,安邦定国维护统治,它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化。平民百姓,各行各业也敬关羽为神,是各自信仰的精神楷模、精神支桩、精神寄托。求科第功名的称关羽为文衡帝君、关夫子;行商坐贾开店求财的生意人奉关羽为武财神;兵卒将勇和军队视他为战神;想逢凶化吉破灾解难的奉他为平安神;绿林好汉视他为江湖神,他还是大移民的华人所尊的移民神,客家人称他为恩主公。人人都需要他、敬奉他,关林在殿的配置上也就体现了一种信俗上的人民性,这座古建群的中轴线上坐落着平安殿、财神殿、春秋殿,配殿里还有娘娘殿。关夫人也是神,主管传宗接代、能治百病的娘娘,也是为黎民百姓排忧解难的,千百年来善男信女到这里来凭吊关公、关公娘娘,祈福纳祥。
关林牌坊。

信俗文化的实体画卷


  洛阳关林修缮改造一新,还有扩建增建。走进大门后,面对仪门时,眼前是个比较开阔的大庭院,虽然是长方的院落,但宽度上是给足了空间的,颇有纵深感。甬道两侧的柏树,近看看着不密,柏与柏间有比较舒展的间隔距离,远一点望过去却是森浓碧厚之林。能看出一个回字形的大结构,沿清代大门四外沿展的方形院墙,围合着明代的山门、清代的仪门与两侧房屋组群连构起来的四棱见角的祠殿区,这是宫廷式结构,祠殿区是看不到围墙的,东西各拔起一座十字脊顶的高楼,那是钟鼓楼,在整个画面里,它们有一种浑然不同的建筑美,又使祠殿外圍建筑的围合有了严谨的、丰富庄肃的生动。东西两侧各有一红柱古亭,西侧的古亭里是空的,东侧古亭里却立着一匹马,不用问,那是雕塑的关公坐骑赤兔马。它整体上看去比较温顺,前腿右蹄扬起,大眼圆睁,游客纷纷过去抚摸它与它合影留念,它很配合,不变姿势也不变表情。关羽的赤兔马是一匹有传奇色彩的马,它本是西凉刺史董卓的战马,董为收买吕布赠给了吕布,曹操为拉拢关羽转赠给了关羽,关羽被杀后马绝食而死。对关羽来说是匹忠烈之马,马中楷模。却有人研究说关羽之死与此马有关,它到关羽手里时已是壮年,走麦城时的赤兔马已实在老得不行了,合人的年龄已过百岁。又有人考证说正史中吕布的赤兔马在吕布死后已无踪影,赤兔马与关羽的情缘是《三国演义》小说杜撰的。追究人界的关羽是是非非有意思吗?关圣大帝、关神是信仰文化培育出来的,培育出关神的包括《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小说中的完美的关羽参与了关圣关神的最终缔造。关林景区中的赤兔马肯定是新塑,而其东南、南北向的花园也肯定是新开辟的,最南头是圆形泄水池的喷泉,过喷泉几丛绿树、绿灌丛,然后是仿钟鼓楼体的十字脊顶的结义亭,结义亭前塑造型特别有现代感的卡通古装形象的正拱手结拜的刘关张。古亭对着一泓浮有睡莲的小池,池上架单孔砖石结构的平安桥,池称灵境塘,塘北竖假山,绿树翠林修竹环衬,使关林圣域增厚了景区特色。在清代的关林图上,这片地儿是有的,不过北头是座有几间房屋的小道院。这座小花园可供歇脚,但游客关注的还是明清关林老庙。匾额众多,都是赞颂关公的,额枋、门扇、殿中壁画为观赏者描绘出关羽可圈可点的生平故事和沙场雄风、仙佛两界神韵。大殿正门,自东向西一组高浮雕彩画,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斩蔡阳、水淹七军、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挑锦袍等等皆在其上。大殿正对后门的壁画,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身着铠甲战袍手拂长髯威仪万方正气凛然的关公形象,观之无不怦然心动,这幅壁画能紧紧抓住眼球抓住心神,还因为它是巨幅的高浮雕重彩作品,我不记得我看到过高浮雕重彩壁画,看到后有点吃惊,它以通常的彩色工笔画画出背景环境,人物则高高凸出在背景之上,立体感强烈,细节生动,色彩富丽,传神的人物表情和精神风貌都离不开高浮雕技艺的得心应手。这座殿里的平面壁画,不知是在旧画底子上复制的还是新创作的,属长幅巨型画卷,线描的手法是我特别喜欢的那种,与我熟读过的几位工笔人物画画家的风格不同,但线条的流畅、人物刻画的细腻传神、表情的丰富都不逊于他们,是高品位的绘画作品,画的内容,关公虽穿的是日常的战袍,但祥云缭绕、神鬼群舞、仪仗相随的氛围应画的神佛界的关公。有人说这是关帝出巡回宫图。关公夫人的娘娘殿也有壁画。画和殿里的人像都是具象地为战神、为大帝、为圣人、为天尊的关羽展示给人们崇拜敬仰的。
桃园三结义。
殿前廊。
照壁。

  关林有奇的,凡建筑,凡书画,凡雕塑,不管怎么奇绝,都是由人所为,是人的智慧和创造,柏树则是纯天然。天然生奇,那可真的是奇了。大殿月台两侧,西有龙头柏,东有凤尾桕,龙头凤尾皆形似,不过需细心观察,方领其妙绝。最后一殿的殿前,两株柏真就不知怎么长的,一树高桩上生出三枝向上拔起相依相偎的粗树干,三干粗细相等,亲如兄弟,取名结义柏。另一柏,树身如螺旋,旋着向上生长,就连大小枝杈也呈旋转状,故取名旋生柏。这是中国三大奇柏之一,极为罕见。借形生义,传说它是关羽在此乘气盘旋升天,降魔伏怪,久而久之,树就成了这个样子。
  关林(墓)很大很大,前立石坊,还有碑,有石狮、铁狮、琉璃亭,围林立石马石羊,极有气势。林之西南侧的关圣帝君灵应签碑是1984年修整关林围墙时发现的,发现时已身断两截。碑何时雕刻不详,上面字迹已模糊,它是关林民间信俗史的一个见证。
其他文献
尋觅夹墙沟  我看到的夹墙山资料只是一小段,不大引人注目,过去也未听说过承德还有这么个景点,就问所住饭店的安保经理。这个有了点年岁的承德当地人愿意给住店宾客在游览区域和游览路线上指点一二,以尽地主之谊。问夹墙沟、夹墙山,他一时犯愣,但问到红石砬,他则立即眉飞色舞,说红石砬没什么,但离红石砬半个多小时脚程的地方倒是有个比双塔山景色还好的风景区。我知道,他说的就是夹墙沟。  红石砬,6路、20路公交车
去京郊延庆玉渡山是在今年6月上旬的一天。天气预报当日有雷阵雨。“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们一行四人决定冒着雷电交加的风险驱车前去。  玉渡山风景区距离延庆城区10余公里,位于龙庆峡景区上游,海坨山下。  从北四环的健翔桥上京藏高速。疫情期间,在这条通往八达岭长城的高速路上几乎见不到一辆旅游大巴,曾经车流量大容易拥堵的道路如今畅通无阻。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延庆区张山营镇北部与河北赤城县交界
1粉坨。2豆腐干。3煎饼。4糖麻叶。荞麦饸饹:甜荞苦荠各不同  来到蔚县的人都要品尝当地的特色饸铬。  漫步在蔚县古城,随处可见的餐馆招牌上写着“饸饹”两个大字,可见蔚县人多么爱吃饴铬。朋友带我来到一家有名的饸饹店。一进门,店内热气腾腾的水雾就让我的眼镜片顿时模糊起来,擦干净仔细一瞧,原来老板在轧饸饹。只见一口大锅上放置着饴铬床子,滚沸的面汤翻卷着浪头,生机勃勃。老板将面团放入饴铬床的筒子后,就放
1 伊顿公学宿舍。2 温莎小镇街景。  伊顿公学( Eton Gollege)位于距离伦敦32公里的温莎小镇,风光旖旎的泰晤士河畔,与著名的温莎城堡隔河相望。这是英国的一座古老学府,也是世界著名的“贵族中学”。金秋时节,我走进了这座心仪已久的名校。伊顿校园  温莎镇的街道不宽,有些坡度,道路两旁多为两三层的红白色老建筑。上午,街上行人不多,偶有骑自行车的人从身旁经过。远离大都市的喧嚣,环境优美、宁
892路公交线  这是一条东西贯穿门头沟区全境的公交线,东起石景山区的苹果园,西抵东灵山山腰的洪水口,沿109国道,傍永定河河道和其支流清水河,行在门头沟区山水画廊中,一路有看不完的景。此道是著名京西古道中的那条大道,多条山间古道分布在两翼并与之交合,途经十八潭、珍珠湖、百花山、灵山等北京享誉多多的自然风景区,是京西的热点旅游地。总计70站。  地铁苹果园站西→金顶南路→金安桥西→首钢小西门→广宁
漫步“春节之乡”  阆(lang)中古城,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县级)市,已有2300多年历史。这里山锁四围,水绕三面,山、水、城相依相融,自然天成,是中国当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风水古城之一。在阆中古城南郊,有座锦屏山,花木错杂似锦,两峰连列如屏,有“阆苑仙境”和“嘉陵第一江山”的美誉。  从成都到达阆中已经是下午3点多钟了。酒店位于古城外面的一条古街上,从酒店出來,我就在这条街上转了转,先熟悉下环
美食节上的大铜暖锅  青海省湟中县宗喀驿的一场美食节上,一口巨大的铜暖锅引来万人食客关注,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铜暖锅瞬间让人们对它的制造者们刮目相看。大家见证了湟中县金银铜器工匠们精湛手艺的同时,又品尝到了湟中的民族美食。大铜暖锅腰身铜饰细节——增科。大铜暖锅主创人员名单辐射藏区商业街  湟中县因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坐落于县城内而闻名。前来朝拜的藏、蒙民族信众都喜欢使用金银铜器的饰物及生活用品,另外
线路一美丽的什刹海后海1 遥望鼓楼。2 钟楼上的永乐大钟。3 走廊通道。4 银锭桥。  从鼓楼出发漫步后海前,不妨先看看眼前的这座鼓楼。拾阶而上,经过69级台阶,来到鼓楼的击鼓厅,立刻被眼前的景色吸引。击鼓厅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不仅宽敞,而且建筑装饰也非常考究:室内彩绘遍布,脚下是整齐厚实的方砖。站在护栏处向远处望去,景山、故宫、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北海白塔尽收眼底。鼓楼的北面是钟楼。钟楼采用
谁先谁后    饭桌上,5岁的儿子和爸爸争执起来。  儿子问:“为什么只能说儿子像爸爸,不说爸爸像儿子?”  爸爸说:“我问你,是先有爸爸还是先有儿子?”  “当然是先有儿子,后有爸爸。”儿子理直气壮地说,“在妈妈生了我以后,你才成了爸爸的!”    造句    老师:“小明,用‘要么……要么’造句。”  小明想了想说:“冰棍五毛钱一根,要么?要么?”  老师目瞪口呆。    首长更黑    一日
文化之旅云居寺浴佛节  云居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距市区65公里,是北京地区著名的寺院之一。该寺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问,珍藏着大量石经、纸经和木版经,并称“云居寺三绝”。僧人在此刻经千年,历经六朝十六代,刻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分别藏于石经山9个藏经洞和云居寺地宫之中,堪称世界佛经镌刻之最,赢得了“北京的敦煌”“石经长城”等美誉。云居寺还完好保存唐塔7座、辽塔5座,有“碑海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