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厚民,男,1928年9月9日出生,汉族,黑龙江省依兰县人。1948年3月参加工作,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从东北电影制片厂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1950年1月被组织上安排到中南海工作,主要任务是为第一代领导人拍照,当时年仅21岁。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等职。
他毕生在摄影创作的沃野上耕耘,有高尚的艺术追求和高超的艺术才华,用镜头永远留住了伟人的音容笑貌,凝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影像。在摄影组织工作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曾跟随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拍照,代表作有《欢送志愿军归国》、《毛泽东与周恩来》、《毛泽东打乒乓球》、《周恩来与邓小平在颐和园》、《毛泽东在书房》等。作品多次参加过国内外影展,被报刊杂志大量采用。在北京、东京、纽约、洛杉矶等地举办过多次个展。出版了《领袖风采》、《毛泽东》、《公仆颂》、《瞬间之旅》等画册。1992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1月获纽约东西方艺术家协会颁发的“世界杰出艺术家”奖。1997年9月在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第24次代表大会上获荣誉奖,同年11月获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杰出贡献奖。2006年获第六届中国文联造型艺术表演奖。同年在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时获“杰出贡献摄影家”称号。2009年获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2014年10月15日,作为摄影界代表出席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
追忆在一起的日子 朱宪民
我们俩相识大约有四十年的时间,真正在一起工作、共处有38年。
1978年,他推荐我从《吉林画报》调动到中国摄影家协会工作,之前我在全国影展、报纸、杂志上发表了一些作品,到了摄协就负责中国摄影作品拿到国外去展出等事宜,属于由他分管的展览部和国际部,一年多后我去了《中国摄影》。我们在一起工作的时间有十年,既是同志,更是朋友。后来,我调去了别的单位,但我们之间的友谊几十年始终如一。虽然他年长我15岁,但我们有着共同的经历,一直并肩在摄影一线创作,所以感情尤为深厚。
我所了解的吕老,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他在摄影界有着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力。在生活中,他和蔼、善良、谦和,从来不议论每一位同志。在工作中,他的作风正派,一点儿官架子都没有,总是愿意帮助人、关心人。不论每一个人,他都用善良的心态去对待,以大局为重,以党的事业为重。凡是有利于摄影事业发展的事情,他都会站到协会的角度去支持,赢得了人们的爱戴。
1950年,吕老从北京电影制片厂调入中南海摄影科为第一代领导人拍照,一直到1964年。他是在毛主席身边时间最长的一位摄影师,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史料。在为毛主席拍摄时,他的手法更加生活化,他并不完全按照新闻照片的思路去拍摄,而是以一种平实的、叙事化的摄影语言去展现伟人平凡的一面。早年在北影厂的工作经历,赋予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因此他很注意影像的结构和光线的运用。他拍摄的毛主席在庐山、在北戴河的照片,还有毛主席和子女们在一起的照片,都十分自然,有着独特的表现力。1963年,他的作品在古巴举办的国际摄影展上获得了一等奖,他去找主席请示要不要去古巴领奖,主席欣然同意,还表扬他说,“吕厚民,不简单,短小精悍。”
在摄影创作上,他一直很勤奋,文革下放期间,还坚持创作了不少反映江南水乡风光的作品,《垛田》、《放鸭图》都是这段时间创作的。有一次,我们相约到东北的伊春去拍摄雪景,他在零下39℃的环境里坚持拍摄了两个多小时,那时候已经60多岁了,精神让人钦佩。
2014年11月,我们一起去湖南举办摄影作品展,他是第一个在毛主席故乡展出毛主席影像的人,更没有想到,这是他此生的最后一个展览。展览之后,我们一起深入到东江湖的老矿区拍摄,到了棚户区,他和当地的居民交流,嘘寒问暖,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情景让人感动。那次拍摄回来之后,他就生病住进了医院,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创作在第一线,始终深入基层,勤奋、善良、感恩,这样的品德和人格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继承、发扬。
他毕生在摄影创作的沃野上耕耘,有高尚的艺术追求和高超的艺术才华,用镜头永远留住了伟人的音容笑貌,凝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影像。在摄影组织工作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曾跟随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拍照,代表作有《欢送志愿军归国》、《毛泽东与周恩来》、《毛泽东打乒乓球》、《周恩来与邓小平在颐和园》、《毛泽东在书房》等。作品多次参加过国内外影展,被报刊杂志大量采用。在北京、东京、纽约、洛杉矶等地举办过多次个展。出版了《领袖风采》、《毛泽东》、《公仆颂》、《瞬间之旅》等画册。1992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1月获纽约东西方艺术家协会颁发的“世界杰出艺术家”奖。1997年9月在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第24次代表大会上获荣誉奖,同年11月获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杰出贡献奖。2006年获第六届中国文联造型艺术表演奖。同年在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时获“杰出贡献摄影家”称号。2009年获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2014年10月15日,作为摄影界代表出席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
追忆在一起的日子 朱宪民
我们俩相识大约有四十年的时间,真正在一起工作、共处有38年。
1978年,他推荐我从《吉林画报》调动到中国摄影家协会工作,之前我在全国影展、报纸、杂志上发表了一些作品,到了摄协就负责中国摄影作品拿到国外去展出等事宜,属于由他分管的展览部和国际部,一年多后我去了《中国摄影》。我们在一起工作的时间有十年,既是同志,更是朋友。后来,我调去了别的单位,但我们之间的友谊几十年始终如一。虽然他年长我15岁,但我们有着共同的经历,一直并肩在摄影一线创作,所以感情尤为深厚。
我所了解的吕老,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他在摄影界有着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力。在生活中,他和蔼、善良、谦和,从来不议论每一位同志。在工作中,他的作风正派,一点儿官架子都没有,总是愿意帮助人、关心人。不论每一个人,他都用善良的心态去对待,以大局为重,以党的事业为重。凡是有利于摄影事业发展的事情,他都会站到协会的角度去支持,赢得了人们的爱戴。
1950年,吕老从北京电影制片厂调入中南海摄影科为第一代领导人拍照,一直到1964年。他是在毛主席身边时间最长的一位摄影师,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史料。在为毛主席拍摄时,他的手法更加生活化,他并不完全按照新闻照片的思路去拍摄,而是以一种平实的、叙事化的摄影语言去展现伟人平凡的一面。早年在北影厂的工作经历,赋予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因此他很注意影像的结构和光线的运用。他拍摄的毛主席在庐山、在北戴河的照片,还有毛主席和子女们在一起的照片,都十分自然,有着独特的表现力。1963年,他的作品在古巴举办的国际摄影展上获得了一等奖,他去找主席请示要不要去古巴领奖,主席欣然同意,还表扬他说,“吕厚民,不简单,短小精悍。”
在摄影创作上,他一直很勤奋,文革下放期间,还坚持创作了不少反映江南水乡风光的作品,《垛田》、《放鸭图》都是这段时间创作的。有一次,我们相约到东北的伊春去拍摄雪景,他在零下39℃的环境里坚持拍摄了两个多小时,那时候已经60多岁了,精神让人钦佩。
2014年11月,我们一起去湖南举办摄影作品展,他是第一个在毛主席故乡展出毛主席影像的人,更没有想到,这是他此生的最后一个展览。展览之后,我们一起深入到东江湖的老矿区拍摄,到了棚户区,他和当地的居民交流,嘘寒问暖,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情景让人感动。那次拍摄回来之后,他就生病住进了医院,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创作在第一线,始终深入基层,勤奋、善良、感恩,这样的品德和人格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继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