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中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2012年5月我院新生儿科对收治的27例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临床完整资料。结果本组27例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经过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后,病变好转20例,治疗好转率74.1%,自動放弃治疗出院后死亡7例,死亡率25.9%。本组幸存者无一例发生气漏。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的改善差异性具有比较意义(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作为肺保护措施能更好地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的肺氧合功能,迅速、持续地增加气体的交换量,并可有效减少气压伤及并发症。但选择高频振荡通气模式及设置合理的参数是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重度;高频振荡通气;疗效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指新生儿出生后已有了短暂(数分钟至数小时)的自然呼吸,继而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呻吟等急性呼吸窘迫症状和呼吸衰竭。多见于早产儿[1]、过低体重儿或过期产儿。患儿肺内形成透明膜为其主要病变,故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是指肺泡广泛萎陷,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因此,及早进行机械通气和并积极实施肺复张措施,有效改善肺通气和换气,提高氧合程度是治疗的关键措施。高频振荡通气(HFOV)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型机械通气方式。高频振荡通气采用肺保护通气策略,能够在不增加气压伤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氧合,进而降低通气时间,降低肺气漏等并发症,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2]。2010年1月——2012年5月我院新生儿科对收治的27例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其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选自我院新生儿科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27例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中,男性15例,女性12例,胎龄25周-36周;体重850g-2600g。母亲并发症:妊娠合并糖尿病6例,妊娠糖尿病合并胎膜早破3例,重度妊高症5例,出生时轻度窒息5例,重度窒息2例,胎粪吸入性肺炎3例。
1.2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①胎龄37周以下。②生后0-48h。③生后出现呼吸困难、呻吟、三凹征、青紫,并逐渐加重。④患儿多为早产儿,但足月儿尤其是剖宫产儿也可以发病。⑤胸片显示两肺透亮度降低、充气不良,可见细颗粒网状阴影;如病情加重,两肺透亮度更低,心影和膈缘看不清楚,甚至呈白肺,出现明显的支气管充气征。
1.3方法仪器采用SLE5000呼吸机,患儿全部经口插管,气管插管在无菌操作下20s内完成。采用HFOV模式,初调参数:呼吸机氧浓度(FiO2)调节原则与常频呼吸机相同。并同时积极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补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心电监护及血氧监测。上机时间1-5天,住院时间15-45天。
2结果
2.1治疗疗效本组27例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经过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后,病变好转20例,治疗好转率74.1%,自动放弃治疗出院后死亡7例,死亡率25.9%。本组幸存者无一例发生气漏。
2.2患儿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的改善见下表:
3讨论
3.1NRDS发病机理NRDS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引起,因肺泡和空气的交界面具有表面张力,若缺乏表面活性物质,肺泡则被压缩,逐渐形成肺不张,其范围逐渐增大。血流通过肺不张区域,气体未经交换又回至心脏,形成肺内短路,因此血PaO2下降,氧合作用降低,体内代谢只能在缺氧情况下进行而产生酸中毒。酸中毒时肺血管痉挛,肺血流阻力增大,使右心压力增高,有时甚至可使动脉导管再度开放,形成右向左分流,严重时80%心脏搏出量成为分流量,以致婴儿青紫明显,进入肺的血流量减少后,肺的灌注量不足,血管壁因缺氧渗透性增加,于是血浆内容物外渗,包括蛋白质,其中纤维蛋白的沉着,使渗液形成肺透明膜。
3.2HFOV机理[3]HFOV是一种高频通气辅助呼吸方法,指通气频率大于正常频率4倍以上的辅助通气,以高频活塞泵或震荡隔膜运动将少量气体送入或抽出气道。改善患者的血氧分压和氧合情况,在国外应用于临床已有10余年[4]。目前HFOV机理尚未完全肯定,但认为是由于增加了肺内气体弥散、气流摆动和对流作用。振荡作用使肺内充气不均匀的状态及由此造成的顺应性、阻力的区域性差异得以改善,并使部分闭合的肺泡得以重新开放,且高频振荡产生的“湍流”方式,有利于气体的运动。高频振荡对气体分子还有搅拌作用。高频振荡产生的“增强弥散”作用是指气体在气道内流动呈纵向对流和放射状弥散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作用不受气道局部组织顺应性及其阻力的影响,因此在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方面优于常频机械通气。
总之,HFOV能迅速改善患儿的氧合,在HFOV治疗过程中,新生儿自主呼吸频率提高,血氧含量得以改善,而且使肺复张于最佳状态,并保持气道、肺泡内压力和肺容量恒定,更有利于气体交换。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2.
[2]王艳,孔祥永,封志存.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4):1071.
[3]张蕾,李秋芳,陈观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3例疗效观察[J].2012,5(4):450-451.
[4]黄绍光,邓伟吾.呼吸机治疗与监护新技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6.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重度;高频振荡通气;疗效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指新生儿出生后已有了短暂(数分钟至数小时)的自然呼吸,继而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呻吟等急性呼吸窘迫症状和呼吸衰竭。多见于早产儿[1]、过低体重儿或过期产儿。患儿肺内形成透明膜为其主要病变,故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是指肺泡广泛萎陷,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因此,及早进行机械通气和并积极实施肺复张措施,有效改善肺通气和换气,提高氧合程度是治疗的关键措施。高频振荡通气(HFOV)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型机械通气方式。高频振荡通气采用肺保护通气策略,能够在不增加气压伤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氧合,进而降低通气时间,降低肺气漏等并发症,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2]。2010年1月——2012年5月我院新生儿科对收治的27例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其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选自我院新生儿科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27例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中,男性15例,女性12例,胎龄25周-36周;体重850g-2600g。母亲并发症:妊娠合并糖尿病6例,妊娠糖尿病合并胎膜早破3例,重度妊高症5例,出生时轻度窒息5例,重度窒息2例,胎粪吸入性肺炎3例。
1.2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①胎龄37周以下。②生后0-48h。③生后出现呼吸困难、呻吟、三凹征、青紫,并逐渐加重。④患儿多为早产儿,但足月儿尤其是剖宫产儿也可以发病。⑤胸片显示两肺透亮度降低、充气不良,可见细颗粒网状阴影;如病情加重,两肺透亮度更低,心影和膈缘看不清楚,甚至呈白肺,出现明显的支气管充气征。
1.3方法仪器采用SLE5000呼吸机,患儿全部经口插管,气管插管在无菌操作下20s内完成。采用HFOV模式,初调参数:呼吸机氧浓度(FiO2)调节原则与常频呼吸机相同。并同时积极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补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心电监护及血氧监测。上机时间1-5天,住院时间15-45天。
2结果
2.1治疗疗效本组27例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经过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后,病变好转20例,治疗好转率74.1%,自动放弃治疗出院后死亡7例,死亡率25.9%。本组幸存者无一例发生气漏。
2.2患儿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的改善见下表:
3讨论
3.1NRDS发病机理NRDS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引起,因肺泡和空气的交界面具有表面张力,若缺乏表面活性物质,肺泡则被压缩,逐渐形成肺不张,其范围逐渐增大。血流通过肺不张区域,气体未经交换又回至心脏,形成肺内短路,因此血PaO2下降,氧合作用降低,体内代谢只能在缺氧情况下进行而产生酸中毒。酸中毒时肺血管痉挛,肺血流阻力增大,使右心压力增高,有时甚至可使动脉导管再度开放,形成右向左分流,严重时80%心脏搏出量成为分流量,以致婴儿青紫明显,进入肺的血流量减少后,肺的灌注量不足,血管壁因缺氧渗透性增加,于是血浆内容物外渗,包括蛋白质,其中纤维蛋白的沉着,使渗液形成肺透明膜。
3.2HFOV机理[3]HFOV是一种高频通气辅助呼吸方法,指通气频率大于正常频率4倍以上的辅助通气,以高频活塞泵或震荡隔膜运动将少量气体送入或抽出气道。改善患者的血氧分压和氧合情况,在国外应用于临床已有10余年[4]。目前HFOV机理尚未完全肯定,但认为是由于增加了肺内气体弥散、气流摆动和对流作用。振荡作用使肺内充气不均匀的状态及由此造成的顺应性、阻力的区域性差异得以改善,并使部分闭合的肺泡得以重新开放,且高频振荡产生的“湍流”方式,有利于气体的运动。高频振荡对气体分子还有搅拌作用。高频振荡产生的“增强弥散”作用是指气体在气道内流动呈纵向对流和放射状弥散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作用不受气道局部组织顺应性及其阻力的影响,因此在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方面优于常频机械通气。
总之,HFOV能迅速改善患儿的氧合,在HFOV治疗过程中,新生儿自主呼吸频率提高,血氧含量得以改善,而且使肺复张于最佳状态,并保持气道、肺泡内压力和肺容量恒定,更有利于气体交换。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2.
[2]王艳,孔祥永,封志存.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4):1071.
[3]张蕾,李秋芳,陈观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3例疗效观察[J].2012,5(4):450-451.
[4]黄绍光,邓伟吾.呼吸机治疗与监护新技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