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患者眼底改变的研究进展:基于OCTA观察

来源 :眼科新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xua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视是我国最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增长易导致机械应变伴随的一系列病理性近视眼底血管改变,进而导致视觉质量的进行性下降,严重时可致盲.OCTA是一种新的非侵入性成像技术,可在几秒内获得可视化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微血管分层系统图像.本文将综述OCTA近年来在观察高度近视眼底血管密度、血流面积及常见相关并发症方面的应用,以期对眼科临床工作提供相关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荟萃分析系统评价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在常规全视网膜光凝(PRP)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变化.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及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搜集行PRP术后不同时间段DR患者SFCT的相关文献,由两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检索、筛选、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合并的加权平均差(WMD)和95%置信区间(CI)作为统计量,各文献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Q和
目的 观察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者真实世界中白内障手术前后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效果,进而观察DME患者白内障围手术期积极接受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疗效.方法 回顾性临床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二科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和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的DME患者.88例(88眼)患者术前6个月内诊断为DME合并白内障而行白内障手术,并接受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1次.预后指标主要包括术后3个月、6个月视网膜下液或视网膜内
目的 探讨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术后黄斑下积液(SMF)发生的影响因素及SMF对患者视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黄斑脱离型RRD患者80例(80眼).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经验丰富的眼底病主任医师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根据患者术后1个月OCT检查是否发生SMF,将80例患者分为无SMF组(59眼)和SMF组(21眼).收集两组患者裂孔定位、血清总胆红素含量、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我国工作年龄人群中发病率位居第一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其治疗呈复杂性和难治性,且周期长,是近年来国内外眼科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的疾病之一.目前,DR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学者提出免疫系统失调和炎症是DR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从血-视网膜屏障、小胶质细胞、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免疫机制在DR发病中的作用.
青光眼是多因素介导的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眼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小胶质细胞是视网膜内常驻的免疫细胞,它可分为经典激活M1型和替代激活M2型,随着眼压改变以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修复过程的进展,小胶质细胞的极性呈现动态变化,可产生多种具有神经毒性或神经保护作用的细胞因子.近年来,维持小胶质细胞极性稳态、减少过度免疫应答成为延缓青光眼视神经退行性病变进展的重要策略.本文就小胶质细胞的生理学特征、极化,小胶质细胞极化与青光眼的关系以及目前以小胶质细胞极化为靶点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