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的发展与时空结构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各种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以及各种新的文化思潮,都给传统道德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以及青少年自身控制力差,对各种信息免疫力不足,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培养遭遇到现实的挑战。本文选择信息时代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为题,提出了信息时代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信息时代 思想品德教学 培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一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正处在思想道德萌芽和发展阶段,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一、信息时代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由于信息时代社会意识的多元化,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网络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信息量,提高了生活的选择性。同时,网络包罗万象、纷呈复杂、难以控制。网络对人的素质要求是较高的,人们要有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能力,又要有分析、处理、吸收和创造信息的能力,能用最少的时间,从大量信息中获取最有价值的有用信息。网络使人直接交往减少,人也面临着情感的变化问题。网络具有交互作用,不同于报纸、电台和电视台,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功能发生根本变化,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化,这个网站不行换一个网站,老师不行从网上找一个讨论。所以网络使教育的手段、方式、过程,甚至师生关系、人们的观念都发生革命性变革,并对青少年德育提出严峻挑战。
二、网络环境给青年学生思想品德教学带来的新问题
2008年4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数据表明,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25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数量已经达到1.07亿,占总体网民规模的半数,是中国网民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年龄群体。与此同时,报告显示:“青少年上网行为娱乐性倾向明显,多以交友、游戏为主。青少年网民网络交友、娱乐行为倾向明显。绝大多数青少年网民有在互联网上沟通交友的欲望和行为,55.9%的人声称在网上结交过新朋友,同时青少年网民的即时通信使用率已经超过9成,而即时通信软件是青少年交友的重要途径之一。”①
以上数据表明网络道德现状令人担忧。互联网上充满了乐趣,也充满了诱惑和陷阱。一些学生上网,先是好奇,继而被游戏吸引产生好胜心而迷恋。甚至有的同学迷恋网上游戏,连课也不上,住读生翻墙外出,走读生夜晚不归家,把学校纪律,把老师、家长的教导抛于脑后。
三、信息时代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众多的负面影响。我们无法回避网络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缺位这一事实。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学校的围墙挡不住网络的渗透,因此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增加一项新内容——网络道德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一)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教师应从做人的基本道德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待人处世的评判标准,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网上意识,培养健康的网上人格。面对网络泥沙俱下、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流,不让学生上网、不让学生接触的“堵”的办法是注定要失败的。唯一的选择是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强化学生的国家观念,增强学生的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其次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加强对学生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能够自觉地抵制诱惑。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判断能力,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筛选信息就不成问题了。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网络技术能力。
在学生德育工作中,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托斯顿·胡森曾指出:“不要把学校看作一个教学工厂,因此,机器不能代替教师。在有理由用机器代替教师的情况下,也必须把这种教学看成反常。”网络时代,我不能用网络代替教师的榜样性、示范性。青少年自制能力差,心理尚未成熟,容易受到误导,只有及时受到良好的引导,才能度过网络人生的危险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会对教师产生崇拜感。因此,教师应言传身教,掌握德育主动权,提高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熟练地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把自己和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与学生倾心交谈,成为青少年生活中的良师、互联网上的益友。
(三)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不可否认,网络传播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经常在网上“冲浪”的学生,其知识面可能较宽了,但其基础知识不一定扎实,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也许相对较弱。我们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比如田径赛、诗朗诵、演讲会、辩论赛等),设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提高动手动脑能力,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水平,体会与他人交往的乐趣,培养协作精神。
(四)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德育网。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校园文化建设应调整自身形象,增强对应能力,注入与时代脉搏相吻合的新的活力。学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建设自己的网站,创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真正构建一个真善美的校园网络氛围。比如:利用聊天室组织学生对周围的不良现象进行讨论,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德育活动的渗透性、情趣性、互动性和生活化;开设网上心理教室,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请心理辅导老师在网上咨询,引导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以便及时打开心结,健康成长。
(五)发挥家长作用,关注家庭电脑。
在网络走进千家万户的今天,家长已经成为孩子网络道德教育很重要的施教者。但有些家长片面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孩子在网络上表现出的过度热情不过问,生怕扼杀了孩子的天赋,有些则过于相信孩子的自律能力,放任自流,结果大失所望。而一旦发现问题,部分家长又不分青红皂白,立即“封杀”、“限制”,往往激起孩子对网络更强的探秘心理。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家长在孩子上网的问题上,既要认识到网络对于孩子认识世界、学习知识、联系外界的重要性,又要认识到网络中有毒因素对孩子的危害,对孩子加以引导,趋利避害。
总之,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该有效加强网络管理,创建优良网络环境,倡导文明网络行为,尽快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成效,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2007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N].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3.
参考文献:
[1]陈金华.伦理学与现实生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陈文.论社会转型期中学生的道德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3.
[3]谢志芳.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9,(18).
[4]王学风.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及其特色[J].中小学管理,2007,(08).
关键词: 信息时代 思想品德教学 培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一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正处在思想道德萌芽和发展阶段,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一、信息时代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由于信息时代社会意识的多元化,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网络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信息量,提高了生活的选择性。同时,网络包罗万象、纷呈复杂、难以控制。网络对人的素质要求是较高的,人们要有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能力,又要有分析、处理、吸收和创造信息的能力,能用最少的时间,从大量信息中获取最有价值的有用信息。网络使人直接交往减少,人也面临着情感的变化问题。网络具有交互作用,不同于报纸、电台和电视台,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功能发生根本变化,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化,这个网站不行换一个网站,老师不行从网上找一个讨论。所以网络使教育的手段、方式、过程,甚至师生关系、人们的观念都发生革命性变革,并对青少年德育提出严峻挑战。
二、网络环境给青年学生思想品德教学带来的新问题
2008年4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数据表明,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25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数量已经达到1.07亿,占总体网民规模的半数,是中国网民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年龄群体。与此同时,报告显示:“青少年上网行为娱乐性倾向明显,多以交友、游戏为主。青少年网民网络交友、娱乐行为倾向明显。绝大多数青少年网民有在互联网上沟通交友的欲望和行为,55.9%的人声称在网上结交过新朋友,同时青少年网民的即时通信使用率已经超过9成,而即时通信软件是青少年交友的重要途径之一。”①
以上数据表明网络道德现状令人担忧。互联网上充满了乐趣,也充满了诱惑和陷阱。一些学生上网,先是好奇,继而被游戏吸引产生好胜心而迷恋。甚至有的同学迷恋网上游戏,连课也不上,住读生翻墙外出,走读生夜晚不归家,把学校纪律,把老师、家长的教导抛于脑后。
三、信息时代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众多的负面影响。我们无法回避网络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缺位这一事实。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学校的围墙挡不住网络的渗透,因此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增加一项新内容——网络道德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一)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教师应从做人的基本道德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待人处世的评判标准,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网上意识,培养健康的网上人格。面对网络泥沙俱下、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流,不让学生上网、不让学生接触的“堵”的办法是注定要失败的。唯一的选择是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强化学生的国家观念,增强学生的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其次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加强对学生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能够自觉地抵制诱惑。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判断能力,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筛选信息就不成问题了。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网络技术能力。
在学生德育工作中,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托斯顿·胡森曾指出:“不要把学校看作一个教学工厂,因此,机器不能代替教师。在有理由用机器代替教师的情况下,也必须把这种教学看成反常。”网络时代,我不能用网络代替教师的榜样性、示范性。青少年自制能力差,心理尚未成熟,容易受到误导,只有及时受到良好的引导,才能度过网络人生的危险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会对教师产生崇拜感。因此,教师应言传身教,掌握德育主动权,提高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熟练地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把自己和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与学生倾心交谈,成为青少年生活中的良师、互联网上的益友。
(三)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不可否认,网络传播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经常在网上“冲浪”的学生,其知识面可能较宽了,但其基础知识不一定扎实,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也许相对较弱。我们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比如田径赛、诗朗诵、演讲会、辩论赛等),设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提高动手动脑能力,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水平,体会与他人交往的乐趣,培养协作精神。
(四)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德育网。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校园文化建设应调整自身形象,增强对应能力,注入与时代脉搏相吻合的新的活力。学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建设自己的网站,创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真正构建一个真善美的校园网络氛围。比如:利用聊天室组织学生对周围的不良现象进行讨论,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德育活动的渗透性、情趣性、互动性和生活化;开设网上心理教室,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请心理辅导老师在网上咨询,引导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以便及时打开心结,健康成长。
(五)发挥家长作用,关注家庭电脑。
在网络走进千家万户的今天,家长已经成为孩子网络道德教育很重要的施教者。但有些家长片面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孩子在网络上表现出的过度热情不过问,生怕扼杀了孩子的天赋,有些则过于相信孩子的自律能力,放任自流,结果大失所望。而一旦发现问题,部分家长又不分青红皂白,立即“封杀”、“限制”,往往激起孩子对网络更强的探秘心理。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家长在孩子上网的问题上,既要认识到网络对于孩子认识世界、学习知识、联系外界的重要性,又要认识到网络中有毒因素对孩子的危害,对孩子加以引导,趋利避害。
总之,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该有效加强网络管理,创建优良网络环境,倡导文明网络行为,尽快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成效,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2007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N].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3.
参考文献:
[1]陈金华.伦理学与现实生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陈文.论社会转型期中学生的道德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3.
[3]谢志芳.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9,(18).
[4]王学风.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及其特色[J].中小学管理,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