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思维,强化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 逻辑思维 思维启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86
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不仅需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应重视学生思维的启发与引导,教师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运用科学史实进行思维渗透
生物学史,是从辩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的科学总结。它渗透了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和使用的探究方法,它暴露了科学家的逻辑推理过程,让学生学习他们严密的思维方式:要得出任何一个正确结论,必须有理有据,严格推敲,并渗透唯物主义思想。
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实:从海尔蒙特的“柳苗生长之谜”→普利斯特利的“绿色植物能净化燃烧或动物呼吸产生的污浊空气”→英格豪斯的“光合作用条件”→萨克斯的“光合作用的产物”都简略再现了“理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推理过程,除此之外,“朊病毒”、“青霉素”等的發现,“遗传基本规律”、“生生论”、“化学进化论”等的形成史实,都体现了科学家的严密推理思想,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是很好的教材。
二、暴露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思维启发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笔者经常跟学生讲的一句话:“同学们不仅要学习老师的知识,更要学会老师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讲疑难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分析实验结果等时,笔者都会把自己失败的或成功的推理思维展示出来,让学生学习自己的思考、分析、推理、反思、修改的思维过程,这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来说,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例如,一只蝴蝶、一只苍蝇和一只蚊子,一共各有多少对足和翅( )
A、9对和6对 B、12对和5对 C、9对和4对 D、12对和4对
这道题,很多学生选择错误答案A,笔者在讲解时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开始看到这三种动物时,马上考虑到它们是昆虫,而昆虫的一般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两对翅膀,三对足”,因此得出它们一共有9对足,6对翅。后来考虑到苍蝇、蚊子各只有1对翅(特殊情况),所以它们一共有4对翅才对。
三、指导探究活动进行思维练习
探究活动,一般都离不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维也得到了锻炼。以“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例:
1.先让学生分析生活现象:“农作物播种前要疏松土壤和保持湿润,要根据作物习性做到适时播种,如棉花播种时,平均温度应为10℃左右。”
2.根据现象要求学生分析“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疏松土壤→需要充足的空气;保持湿润→需要一定的水分;平均温度为10℃→需要适宜的温度),因此可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表示“联想到”或“推出”)
3.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1)教师设问:设计多少个对照组?每个对照组应该遵循什么原则?要用到哪些器材?实验的步骤如何?
(2)组织学生讨论→组织全班交流→得出最佳方案。(在这过程中,包括对错误方案的质疑、修改)。
4.组织学生按计划进行验证实验。
5.得出结果→得出结论。
四、运用概念进行思维训练
在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对概念进行灵活的运用和检验。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逻辑性的语言表达和对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和描述。
例1、运用生物学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如,下列属于生物的反射活动的是( )
A、草履虫的趋利避害 B、含羞草遇刺激后,叶子闭合
C、人的谈虎色变 D、向日葵的花盘跟随太阳转动
学生只要明白“反射”的概念就可以顺利回答这道题,反射是指动物(包括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概念中的主语是“动物”。从而可以排除答案B、D,从“神经系统”一词,可淘汰掉A(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不具有神经系统),因此正确答案C就确立了。
例2、运用概念进行分析、表达的训练。如,(2004,长沙市中考试题)蒙古鼠兔为保卫自己的领地的攻击行为很强烈,科学家结合它注射一种药液后,把它们放回到原来的领地上,鼠兔仿佛变了样,它们不再带着原来的强烈的保卫自己领地的强烈愿望了,其中有几只甚至跑到领地界线以外,在它们居住的地方出现一片混乱,鼠兔从这个洞穴跑到另一个洞穴,请回答:
(1)鼠兔被注射的药液有什么作用?(抑制鼠兔的攻击行为)
(2)如果过一段时间,鼠兔体内的药液失去了作用,你认为在这一领域会出现什么现象?鼠兔突出表现出那种行为?(这一领域会重新划分领地;鼠兔也会突出攻击行为)
(3)本题中科学家是运用何种方法研究动物行为的?(实验法和观察法)
这道题学生可以运用“攻击行为”、“科学研究的方法”的概念进行分析、推断,在回答问题时,再运用这些概念进行表达、描述。
总之,为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运用科学史实进行渗透,暴露教师思维过程进行启发,运用概念、设计实验方案和练习不同的题型进行训练,都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竞赛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工作能力,最终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志川.例析高中生物学课堂思维教学《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年2期.
[2]何建.高中生物教学对策与解题思维障碍分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26期.
[3]刘伟.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年7期.
[4]沈露.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014年3期.
【关键词】高中生物 逻辑思维 思维启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86
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不仅需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应重视学生思维的启发与引导,教师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运用科学史实进行思维渗透
生物学史,是从辩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的科学总结。它渗透了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和使用的探究方法,它暴露了科学家的逻辑推理过程,让学生学习他们严密的思维方式:要得出任何一个正确结论,必须有理有据,严格推敲,并渗透唯物主义思想。
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实:从海尔蒙特的“柳苗生长之谜”→普利斯特利的“绿色植物能净化燃烧或动物呼吸产生的污浊空气”→英格豪斯的“光合作用条件”→萨克斯的“光合作用的产物”都简略再现了“理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推理过程,除此之外,“朊病毒”、“青霉素”等的發现,“遗传基本规律”、“生生论”、“化学进化论”等的形成史实,都体现了科学家的严密推理思想,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是很好的教材。
二、暴露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思维启发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笔者经常跟学生讲的一句话:“同学们不仅要学习老师的知识,更要学会老师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讲疑难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分析实验结果等时,笔者都会把自己失败的或成功的推理思维展示出来,让学生学习自己的思考、分析、推理、反思、修改的思维过程,这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来说,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例如,一只蝴蝶、一只苍蝇和一只蚊子,一共各有多少对足和翅( )
A、9对和6对 B、12对和5对 C、9对和4对 D、12对和4对
这道题,很多学生选择错误答案A,笔者在讲解时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开始看到这三种动物时,马上考虑到它们是昆虫,而昆虫的一般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两对翅膀,三对足”,因此得出它们一共有9对足,6对翅。后来考虑到苍蝇、蚊子各只有1对翅(特殊情况),所以它们一共有4对翅才对。
三、指导探究活动进行思维练习
探究活动,一般都离不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维也得到了锻炼。以“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例:
1.先让学生分析生活现象:“农作物播种前要疏松土壤和保持湿润,要根据作物习性做到适时播种,如棉花播种时,平均温度应为10℃左右。”
2.根据现象要求学生分析“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疏松土壤→需要充足的空气;保持湿润→需要一定的水分;平均温度为10℃→需要适宜的温度),因此可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表示“联想到”或“推出”)
3.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1)教师设问:设计多少个对照组?每个对照组应该遵循什么原则?要用到哪些器材?实验的步骤如何?
(2)组织学生讨论→组织全班交流→得出最佳方案。(在这过程中,包括对错误方案的质疑、修改)。
4.组织学生按计划进行验证实验。
5.得出结果→得出结论。
四、运用概念进行思维训练
在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对概念进行灵活的运用和检验。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逻辑性的语言表达和对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和描述。
例1、运用生物学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如,下列属于生物的反射活动的是( )
A、草履虫的趋利避害 B、含羞草遇刺激后,叶子闭合
C、人的谈虎色变 D、向日葵的花盘跟随太阳转动
学生只要明白“反射”的概念就可以顺利回答这道题,反射是指动物(包括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概念中的主语是“动物”。从而可以排除答案B、D,从“神经系统”一词,可淘汰掉A(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不具有神经系统),因此正确答案C就确立了。
例2、运用概念进行分析、表达的训练。如,(2004,长沙市中考试题)蒙古鼠兔为保卫自己的领地的攻击行为很强烈,科学家结合它注射一种药液后,把它们放回到原来的领地上,鼠兔仿佛变了样,它们不再带着原来的强烈的保卫自己领地的强烈愿望了,其中有几只甚至跑到领地界线以外,在它们居住的地方出现一片混乱,鼠兔从这个洞穴跑到另一个洞穴,请回答:
(1)鼠兔被注射的药液有什么作用?(抑制鼠兔的攻击行为)
(2)如果过一段时间,鼠兔体内的药液失去了作用,你认为在这一领域会出现什么现象?鼠兔突出表现出那种行为?(这一领域会重新划分领地;鼠兔也会突出攻击行为)
(3)本题中科学家是运用何种方法研究动物行为的?(实验法和观察法)
这道题学生可以运用“攻击行为”、“科学研究的方法”的概念进行分析、推断,在回答问题时,再运用这些概念进行表达、描述。
总之,为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运用科学史实进行渗透,暴露教师思维过程进行启发,运用概念、设计实验方案和练习不同的题型进行训练,都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竞赛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工作能力,最终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志川.例析高中生物学课堂思维教学《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年2期.
[2]何建.高中生物教学对策与解题思维障碍分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26期.
[3]刘伟.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年7期.
[4]沈露.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01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