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我们一直用“六书”分析汉字,其中把合体字分为形旁和声旁,形旁和形旁可以组成会意字,形旁和声旁可以构成形声字。其实,这种分析法已经不是很适合现代汉字了,因为,在汉字发展的过程里,由于字形和语音、字义等方面的变化,有很多意符和音符失去了表义和表音的功能,变成了“记号”。如“年”,小篆是从禾、千声的形声字,写作“”。到楷书,“年”因形旁、声旁黏合而成了不能分析的独体记号字。再如“笛”,从竹,由声,后来音变了,“由”不能表音而成为记号,于是“笛”变成了半意符半记号字。鉴于汉字的大变化,1988年,著名汉字学家裘锡圭教授就在其著作《文字学概要》中指出:“各种文字的字符,大体上可以归纳成三大类,即意符、音符和记号。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汉字教学要与时俱进,教师对汉字中的“记号”字符要正确理解,努力掌握,科学分析,防止错解汉字、生造字理。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选析了统编本小学语文低段教材“识字表”中四个来源的记号字、半记号字,以便归类教学。
一、源自“省简”
1.声旁和形旁的省简
有些形声字在演变过程中,省去了声旁或者形旁的某个部分,保留的部分变成记号。记号与整字没有字义和字音上的关系,增加了学生的识记难度。追溯原声旁、形旁,复现构字理据,有助于学生意义识记。
声旁省简。如“独”,繁体“獨”的声旁是“蜀”,“蜀”省简为“虫”,失去表义作用,成为记号。再如“杏”(“向”省简为“口”)、“辣”(“剌”省简为“束”)、“棉”(“绵”省简为“帛”)、“截”(“雀”省简为“隹”)、“将”(“酱”省简了“酉”)、“度”(“庶”省简了四点底)、“览”(“监”省简了“皿”)、“尝”(“尚”省简了“口”)、“船”(“铅”省简了“钅”)。
形旁省简。如“奋”,繁体“奮”是会意字,用“田”和“奞”(鸟张开毛羽而身大),表示鸟振翅从田间飞起;“奞”省简为“大”,“奮”规范简化为“奋”,“大”无法表义,成为记号。“扫”,繁體“掃”,意符“帚”的金文作“”,笤帚形,加“扌”即手持扫帚表示洒扫;“帚”省简为“彐”,成为记号(“妇”字同样由“婦”省简而成)。“充”,下部“儿”是“亻”的变形,上部“”是“育”的省简,从育从人表示育儿长大成人,引申指满、足;“亭”“亮”,上部均是“高”省简了下部的“口”。
汉字的这种省简现象,在2009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中叫作“某省”。教师如能正确教授“某省”的字,可免去记号难记之虞。
2.非特征性部件的省简
有些繁体字在简化时仅截取原字带有象征性的部件,而省简其余部件。所截取的这部分部件多因无法表义而成为记号。如,“业”,金文“”是象形字,上部“丵”像锯齿形,下部“巾”像装饰板,本义是古代乐器架上刻有锯齿的大木板,用来悬挂钟、磬等;楷书繁体写作“業”,简化时仅截取象征性的上部“业”,“业”看不出形音义关系,成为独体记号字。因在大木板上刻锯齿要谨慎,所以引申指谨慎,如“兢兢业业”;后假借表示书册的夹板,引申为学习的功课、知识,比如“学业”“毕业”;进而引申指工作、事务等,如“业务”“职业”“专业”“农业”。类似省简了非特征性部件的汉字还有“类(類)、声(聲)、习(習)、条(條)、乡(鄉)、开(開)、医(醫)、亲(親)、术(術)、壳(殻)”等。遇到字音或字义较陌生的记号字,结合生动形象的古文字形适度讲解整字形音义,有助于简化字的理解和掌握。
二、源自“替换”
有些繁体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简化时,直接用简单字符替换笔画繁多的部分,如,“这(這)、齐(齊)、乔(喬)、养(養)、师(師)、归(歸)、边(邉)、过(過)、礼(禮)”等字中的“文、、
一、源自“省简”
1.声旁和形旁的省简
有些形声字在演变过程中,省去了声旁或者形旁的某个部分,保留的部分变成记号。记号与整字没有字义和字音上的关系,增加了学生的识记难度。追溯原声旁、形旁,复现构字理据,有助于学生意义识记。
声旁省简。如“独”,繁体“獨”的声旁是“蜀”,“蜀”省简为“虫”,失去表义作用,成为记号。再如“杏”(“向”省简为“口”)、“辣”(“剌”省简为“束”)、“棉”(“绵”省简为“帛”)、“截”(“雀”省简为“隹”)、“将”(“酱”省简了“酉”)、“度”(“庶”省简了四点底)、“览”(“监”省简了“皿”)、“尝”(“尚”省简了“口”)、“船”(“铅”省简了“钅”)。
形旁省简。如“奋”,繁体“奮”是会意字,用“田”和“奞”(鸟张开毛羽而身大),表示鸟振翅从田间飞起;“奞”省简为“大”,“奮”规范简化为“奋”,“大”无法表义,成为记号。“扫”,繁體“掃”,意符“帚”的金文作“”,笤帚形,加“扌”即手持扫帚表示洒扫;“帚”省简为“彐”,成为记号(“妇”字同样由“婦”省简而成)。“充”,下部“儿”是“亻”的变形,上部“”是“育”的省简,从育从人表示育儿长大成人,引申指满、足;“亭”“亮”,上部均是“高”省简了下部的“口”。
汉字的这种省简现象,在2009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中叫作“某省”。教师如能正确教授“某省”的字,可免去记号难记之虞。
2.非特征性部件的省简
有些繁体字在简化时仅截取原字带有象征性的部件,而省简其余部件。所截取的这部分部件多因无法表义而成为记号。如,“业”,金文“”是象形字,上部“丵”像锯齿形,下部“巾”像装饰板,本义是古代乐器架上刻有锯齿的大木板,用来悬挂钟、磬等;楷书繁体写作“業”,简化时仅截取象征性的上部“业”,“业”看不出形音义关系,成为独体记号字。因在大木板上刻锯齿要谨慎,所以引申指谨慎,如“兢兢业业”;后假借表示书册的夹板,引申为学习的功课、知识,比如“学业”“毕业”;进而引申指工作、事务等,如“业务”“职业”“专业”“农业”。类似省简了非特征性部件的汉字还有“类(類)、声(聲)、习(習)、条(條)、乡(鄉)、开(開)、医(醫)、亲(親)、术(術)、壳(殻)”等。遇到字音或字义较陌生的记号字,结合生动形象的古文字形适度讲解整字形音义,有助于简化字的理解和掌握。
二、源自“替换”
有些繁体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简化时,直接用简单字符替换笔画繁多的部分,如,“这(這)、齐(齊)、乔(喬)、养(養)、师(師)、归(歸)、边(邉)、过(過)、礼(禮)”等字中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