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森塔尔效应”(即期望效应)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所进行的一项心理试验。在小学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向教师谎称他们是学生中学习能力优秀者。8个月后,发现被教师期待的学生成绩都优于未被教师期待的学生。研究结果说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发展过程和发展水平的直接影响,得到了教育专家和教师们的普遍重视。然而,经过近几年的实地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使“罗森塔尔效应”走了样。
1.教师的期望不等于所有学生都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教师期望每个学生都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没有错,也符合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时代要求。但是,这种美好的愿望不能仅仅停留在态度层面,更应该体现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显然,按照正态分布的原理,在一个班级中,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特别强,部分学生学习能力一般,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差,尚待开发。在“精英”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下,学校、教师的许多利益都与优秀生有关,与升学率有关,这在客观上促成了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在他们有意无意的“导演”下,多数中底层学生永远作为“配角”为少数“主角”们“做嫁衣裳”,在排座位、评优、教学互动等方面出现的不公平现象比比皆是。教师一系列不平等的做法,影响了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最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也应该把爱的阳光撒向中低层次尤其是学习能力比较差这个层次的学生心中。
2.教师的期望不等于教学过程“诲人不倦”
“罗森塔尔效应”的作用在于教师自觉不自觉流露出来的对学生的关注,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热情,但这种关注应该是有限度的,否则会事与愿违。虽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直被广大教师作为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严格要求,殊不知,正是教师的诲人不“倦”,才导致了部分学生的“学而厌”,为什么?教师面对来自学校、社会和学生家长的巨大压力,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增加教学讲授时间,不知疲倦地把一个问题讲许多次,不敢留有一点余地,千方百计来提高考试成绩,全然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这种过度的关注、过度的教诲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是什么?是对学生的不信任和担心,生怕他们考试时出错。明明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偏偏不放心,苦口婆心的讲,并加以机械重复的强化训练,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的主体性严重丧失,从而对周而复始的教学模式产生疲倦心理,站到学校和教师的对立面,厌恶学习。所以应该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使教师敢于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给学生创设一种“愤”“悱”问题情境,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教师的期望不等于课堂上处处洋溢表扬之声
教师期望学生在学业上有所进步,当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表现,教师便会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学生则更乐意做出符合教师期望的表现。但表扬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师不能为了表扬而表扬,使课堂上处处洋溢表扬之声。“你真棒”,“回答得真好,大家掌声鼓励”等话语频频出现,仿佛置身于联欢会之中。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无可非议,但假如表扬不是指向学生的成长,学生做出良好的表现只是为了获取教师的表扬,其结果必然是当教师未给予表扬时,学生便不想采取适当的行为。况且假如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水准格外高,并不满足于一些微小的成功,当教师表扬他时,由于他自身并不满足,“这么一点小成绩也值得表扬?”表扬反而会使他感到“受了嘲讽”,甚至憎恨教师。所以表扬也应该有所节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个性和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表扬手段或方法,讲究表扬的艺术。
4.教师的期望不等于学生获得了最佳的激励
领会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激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需要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一个没有受过赏识和激励的人仅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赏识和激励后,其能力的发挥将是赏识和激励前的3-4倍。但教师的期望仅仅是一种外部激励,这种激励必须和学生的自我激励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持久的激励效果。因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学生是有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独立意志和独立追求的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与主见,教师认为对的问题,他们未必认为正确,他们有对事物的看法和对自己的主观评价,尽管不是那么成熟与客观。内因是发展的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只有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激励的作用,他们才能形成对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最担心的是教师无视自己的存在,很在意教师对他们的重视。教师在理念上纠正认识偏差,在实践上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每个学生提出恰如其分的期望,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
1.教师的期望不等于所有学生都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教师期望每个学生都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没有错,也符合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时代要求。但是,这种美好的愿望不能仅仅停留在态度层面,更应该体现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显然,按照正态分布的原理,在一个班级中,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特别强,部分学生学习能力一般,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差,尚待开发。在“精英”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下,学校、教师的许多利益都与优秀生有关,与升学率有关,这在客观上促成了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在他们有意无意的“导演”下,多数中底层学生永远作为“配角”为少数“主角”们“做嫁衣裳”,在排座位、评优、教学互动等方面出现的不公平现象比比皆是。教师一系列不平等的做法,影响了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最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也应该把爱的阳光撒向中低层次尤其是学习能力比较差这个层次的学生心中。
2.教师的期望不等于教学过程“诲人不倦”
“罗森塔尔效应”的作用在于教师自觉不自觉流露出来的对学生的关注,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热情,但这种关注应该是有限度的,否则会事与愿违。虽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直被广大教师作为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严格要求,殊不知,正是教师的诲人不“倦”,才导致了部分学生的“学而厌”,为什么?教师面对来自学校、社会和学生家长的巨大压力,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增加教学讲授时间,不知疲倦地把一个问题讲许多次,不敢留有一点余地,千方百计来提高考试成绩,全然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这种过度的关注、过度的教诲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是什么?是对学生的不信任和担心,生怕他们考试时出错。明明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偏偏不放心,苦口婆心的讲,并加以机械重复的强化训练,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的主体性严重丧失,从而对周而复始的教学模式产生疲倦心理,站到学校和教师的对立面,厌恶学习。所以应该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使教师敢于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给学生创设一种“愤”“悱”问题情境,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教师的期望不等于课堂上处处洋溢表扬之声
教师期望学生在学业上有所进步,当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表现,教师便会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学生则更乐意做出符合教师期望的表现。但表扬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师不能为了表扬而表扬,使课堂上处处洋溢表扬之声。“你真棒”,“回答得真好,大家掌声鼓励”等话语频频出现,仿佛置身于联欢会之中。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无可非议,但假如表扬不是指向学生的成长,学生做出良好的表现只是为了获取教师的表扬,其结果必然是当教师未给予表扬时,学生便不想采取适当的行为。况且假如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水准格外高,并不满足于一些微小的成功,当教师表扬他时,由于他自身并不满足,“这么一点小成绩也值得表扬?”表扬反而会使他感到“受了嘲讽”,甚至憎恨教师。所以表扬也应该有所节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个性和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表扬手段或方法,讲究表扬的艺术。
4.教师的期望不等于学生获得了最佳的激励
领会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激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需要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一个没有受过赏识和激励的人仅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赏识和激励后,其能力的发挥将是赏识和激励前的3-4倍。但教师的期望仅仅是一种外部激励,这种激励必须和学生的自我激励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持久的激励效果。因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学生是有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独立意志和独立追求的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与主见,教师认为对的问题,他们未必认为正确,他们有对事物的看法和对自己的主观评价,尽管不是那么成熟与客观。内因是发展的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只有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激励的作用,他们才能形成对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最担心的是教师无视自己的存在,很在意教师对他们的重视。教师在理念上纠正认识偏差,在实践上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每个学生提出恰如其分的期望,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