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概况:弦歌奋进 砥砺前行
北京工商大学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始建于1950年,1999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北京轻工业学院与北京商学院合并,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并入组建而成,现已发展成为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迄今已为国家培养了15万余名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众多校友成为业界精英、社会栋梁。
学校拥有阜成路和良乡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8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91万平方米。现有17个学院,1个教学部;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联合培养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本科专业57个,形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有教职工1,540人,其中专任教师1,020人;有各类学历教育学生1.5万余人。
2020年,学校迎来建校7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具有商科、轻工和食品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秉承“求真、立德、勤奋、创新”校训,立足首都,对接行业,辐射区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不断为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首都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持。
历史沿革:七秩芳华 与国同行
2020年,北京工商大学迎来70华诞。七十年弦歌不辍,七十年桃李芬芳。70年来,北工商人与国家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书写了一段段充满奋斗与追求,光荣与梦想的历史华章。新中国百废待兴之时,北京商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相继成立,两校励精图治,并肩前行,成为学子向往、誉满华夏的行业名校,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化高层次人才,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接见学校师生。1999年,响应国家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号召,北京轻工业学院和北京商学院合并,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并入,中华大地上第一所工商大学精彩亮相,学校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办学层次逐步完善,学科优势日益凸显,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影响大幅提升。
风雨兼程,薪火相传。作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学校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求真、立德、勤奋、创新”校训精神,按照“特色、内涵、规范、质量”八字方针,凝练“一条主线、两项建设、三大战略、四个行动”的发展思路,积极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和倡议,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突出特色、奋发有为,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开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新局面。
办学条件:鸿图华构 书香满园
学校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环境优美,拥有阜成路和良乡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8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9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0.07亿元。学校教学、科研条件优良,图书馆馆藏丰富,“智慧校园”建设日臻完善。
学校主动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统筹规划两校区发展定位,积极拓展办学空间,不断完善办学条件,顺利完成阜成路校区改造和良乡校区一期等北京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加快推进良乡校区二期工程建设和三期工程规划。
党建思政:坚守初心 永葆底色
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认真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提升依法治校理教水平,全面构建体现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007年,学校通过北京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达标检查验收,评定结果为“优秀”;2012年至2019年,学校在北京高校学生党建红色“1 1”示范活动评比中获六次一等奖;2016年,食品学院党委荣获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7年,学校召开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顺利通过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入校检查;2019年,学校圆满完成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任务。学校坚持党建引领,夯实组织基础,助推全面发展,获北京高校组织、宣传、纪检、学生、统战、保卫、工会、离退休等工作多个奖项。
党建思政:理论建设 质量提升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智慧课堂“三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学校连续七年获得首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评比优秀组织奖,“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化、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获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重大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3 1”实践教学模式获得第三届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
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進课堂、进头脑,为学生燃亮理想与信仰的火炬。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专业思政”转变,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在各类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工作,使学生在支教、调研、实习等实践活动中触摸时代发展脉搏,感受国家建设成就,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自2005年开始的“十乡百村千人行”“青年服务国家”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立足首都,走向全国,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果,荣获第八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学校连续多年荣获“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
学科建设:特色鲜明 争创一流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优势学科为主干,走多学科协调发展之路,现有学科涵盖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学科门类。现有应用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会计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应用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
学校不断凝练方向,突出特色,大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及新兴前沿交叉学科。应用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3个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农业科学学科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上海软科2019“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学科榜第六名,位居北京市属高校第一名。学校以商科、轻工和食品为特色的学科格局已基本形成。
师资队伍:凝心聚智 开拓创新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逐步形成一支以院士等高层次人才为领军,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基础的师德优良、爱岗敬业、规模适中、结构合理、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1,540人,其中专任教师1,02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74人,副教授45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09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含双聘院士2名,兼职教授1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北京学者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3人,北京市“高创计划”杰出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6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1人。
学校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引进力度,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形成了一批优秀教学和科研团队。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北京市级教学团队6个;北京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团队2个,北京市教委创新团队20个。山高人为峰,海阔心为界。一代代北工商人辛勤耕耘,自强不息,以奋斗者的姿态绘制出学校蓬勃发展的雄伟画卷。
科学研究:科研报国 匠心筑基
学校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推动面向区域和行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科技工作,在应用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校现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科技部中国-加拿大联合实验室、1个北京市高精尖中心、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实验室、1个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北京市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智库基地、1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科研项目行业针对性强,在白酒风味分析、食品添加剂及配料、食品安全大数据分析、农产品安全及溯源、食品营养与健康、化妆品技术及监管、塑料制品质量评价与安全、流通业及国有资产管理、投资者保护、物流管理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起到行业引领作用。学校校长孙宝国作为学校自主培养的院士,带领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团队致力于食品风味化学研究,持之以恒,攻坚克难,屡创佳绩,构建了肉香味含硫化合物分子特征结构单元模型,凝练出了“味料同源”的中国特色肉味香精制造新理念,研究成功了一系列重要肉香味食品香料和肉味香精制造技術,奠定了我国3-呋喃硫化物系列和不对称二硫醚类食品香料制造以及肉味香精制造的技术基础,打破了世界香料的技术垄断,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科学研究:群贤荟聚
北京工商大学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始建于1950年,1999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北京轻工业学院与北京商学院合并,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并入组建而成,现已发展成为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迄今已为国家培养了15万余名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众多校友成为业界精英、社会栋梁。
学校拥有阜成路和良乡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8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91万平方米。现有17个学院,1个教学部;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联合培养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本科专业57个,形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有教职工1,540人,其中专任教师1,020人;有各类学历教育学生1.5万余人。
2020年,学校迎来建校7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具有商科、轻工和食品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秉承“求真、立德、勤奋、创新”校训,立足首都,对接行业,辐射区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不断为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首都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持。
历史沿革:七秩芳华 与国同行
2020年,北京工商大学迎来70华诞。七十年弦歌不辍,七十年桃李芬芳。70年来,北工商人与国家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书写了一段段充满奋斗与追求,光荣与梦想的历史华章。新中国百废待兴之时,北京商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相继成立,两校励精图治,并肩前行,成为学子向往、誉满华夏的行业名校,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化高层次人才,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接见学校师生。1999年,响应国家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号召,北京轻工业学院和北京商学院合并,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并入,中华大地上第一所工商大学精彩亮相,学校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办学层次逐步完善,学科优势日益凸显,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影响大幅提升。
风雨兼程,薪火相传。作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学校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求真、立德、勤奋、创新”校训精神,按照“特色、内涵、规范、质量”八字方针,凝练“一条主线、两项建设、三大战略、四个行动”的发展思路,积极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和倡议,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突出特色、奋发有为,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开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新局面。
办学条件:鸿图华构 书香满园
学校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环境优美,拥有阜成路和良乡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8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9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0.07亿元。学校教学、科研条件优良,图书馆馆藏丰富,“智慧校园”建设日臻完善。
学校主动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统筹规划两校区发展定位,积极拓展办学空间,不断完善办学条件,顺利完成阜成路校区改造和良乡校区一期等北京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加快推进良乡校区二期工程建设和三期工程规划。
党建思政:坚守初心 永葆底色
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认真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提升依法治校理教水平,全面构建体现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007年,学校通过北京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达标检查验收,评定结果为“优秀”;2012年至2019年,学校在北京高校学生党建红色“1 1”示范活动评比中获六次一等奖;2016年,食品学院党委荣获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7年,学校召开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顺利通过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入校检查;2019年,学校圆满完成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任务。学校坚持党建引领,夯实组织基础,助推全面发展,获北京高校组织、宣传、纪检、学生、统战、保卫、工会、离退休等工作多个奖项。
党建思政:理论建设 质量提升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智慧课堂“三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学校连续七年获得首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评比优秀组织奖,“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化、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获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重大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3 1”实践教学模式获得第三届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
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進课堂、进头脑,为学生燃亮理想与信仰的火炬。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专业思政”转变,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在各类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工作,使学生在支教、调研、实习等实践活动中触摸时代发展脉搏,感受国家建设成就,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自2005年开始的“十乡百村千人行”“青年服务国家”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立足首都,走向全国,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果,荣获第八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学校连续多年荣获“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
学科建设:特色鲜明 争创一流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优势学科为主干,走多学科协调发展之路,现有学科涵盖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学科门类。现有应用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会计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应用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
学校不断凝练方向,突出特色,大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及新兴前沿交叉学科。应用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3个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农业科学学科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上海软科2019“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学科榜第六名,位居北京市属高校第一名。学校以商科、轻工和食品为特色的学科格局已基本形成。
师资队伍:凝心聚智 开拓创新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逐步形成一支以院士等高层次人才为领军,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基础的师德优良、爱岗敬业、规模适中、结构合理、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1,540人,其中专任教师1,02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74人,副教授45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09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含双聘院士2名,兼职教授1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北京学者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3人,北京市“高创计划”杰出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6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1人。
学校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引进力度,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形成了一批优秀教学和科研团队。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北京市级教学团队6个;北京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团队2个,北京市教委创新团队20个。山高人为峰,海阔心为界。一代代北工商人辛勤耕耘,自强不息,以奋斗者的姿态绘制出学校蓬勃发展的雄伟画卷。
科学研究:科研报国 匠心筑基
学校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推动面向区域和行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科技工作,在应用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校现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科技部中国-加拿大联合实验室、1个北京市高精尖中心、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实验室、1个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北京市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智库基地、1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科研项目行业针对性强,在白酒风味分析、食品添加剂及配料、食品安全大数据分析、农产品安全及溯源、食品营养与健康、化妆品技术及监管、塑料制品质量评价与安全、流通业及国有资产管理、投资者保护、物流管理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起到行业引领作用。学校校长孙宝国作为学校自主培养的院士,带领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团队致力于食品风味化学研究,持之以恒,攻坚克难,屡创佳绩,构建了肉香味含硫化合物分子特征结构单元模型,凝练出了“味料同源”的中国特色肉味香精制造新理念,研究成功了一系列重要肉香味食品香料和肉味香精制造技術,奠定了我国3-呋喃硫化物系列和不对称二硫醚类食品香料制造以及肉味香精制造的技术基础,打破了世界香料的技术垄断,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科学研究:群贤荟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