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病毒及其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来源 :新农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dhy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猪高度接触类传染性疾病是指猪瘟病毒(CSFv)的发展,主要包括急性猪瘟疾病与亚急性猪瘟疾病、非典型性猪瘟与慢性猪瘟疾病、不明显性疾病等。急性的猪瘟疾病主要是因强毒株所致,会导致生猪发生较高的死亡率与发病率,因此若能够进行全面疫苗推广,则能够有效的对猪瘟进行控制,减少甚至避免生猪发生死亡的不良情况。
  关键词:猪瘟病毒;致病机制;强毒株
  非典型性的猪瘟疾病出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对于以往临床中使用的以免而言,由于其租用力度有限,因而无法获得良好的预防与治愈效果。目前人们对于猪瘟的认识有限,并且未能够明确猪瘟病毒的致病机制,从而无法进行有效科学的应对,对此需要明确猪瘟病毒的概念及其致病机制,从而能够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加强对生猪的保护。
  1  国内外对于猪瘟疾病的认识与了解
  早期世界医学界将猪瘟称之为“猪霍乱”,而我国学者则将其称之为“烂肠瘟”。对于欧美国家而言,其学者将猪瘟称为“古典猪瘟”;然而通过观察显示,乙型肝炎病毒的缩略词与“古典猪瘟”一致,均为HCV,因此有效的对两种疾病进行鉴别,现使用传统猪瘟病毒替代猪瘟病毒。
  传统猪瘟病毒(CSFv)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生猪的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组要包括急性猪瘟疾病与亚急性猪瘟疾病、非典型性猪瘟与慢性猪瘟疾病、不明显性疾病等类型。急性的猪瘟疾病主要是因强毒株所致,会导致生猪发生较高的死亡率与发病率,因此若能够进行全面疫苗推广,则能够有效的对猪瘟进行控制,减少甚至避免生猪发生死亡的不良情况。然而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诸多国家与地区的生猪被感染,使用常规的疫苗无法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
  2  传统猪瘟病毒的结构以及生物学特点
  2.1  传统猪瘟病毒的结构
  经探查可知,传统猪瘟病毒的粒子结构呈现出圆形的形状特点,其直径约为40~50nm,但其核衣外壳与核心直径分别为29nm及29~30nm,并且病毒的核心外部主要被脂蛋白膜所包裹。传统病毒的表面存在类似穗样的突起,并且突起的直径约6~8nm,呈现出对称性的特点。
  2.2  传统猪瘟病毒的生物学特点
  2.2.1  具有抗原性
   通过对以往学者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可知,诸多学者一致认为传统猪瘟病毒是一种具有单一结构、抗原类型的病毒,然而有少部分学经先关的研究后发现,传统猪瘟病毒具有多样化的、复杂的抗原性质;并且通过使用多克隆抗体实验显示,传统猪瘟病毒与毒株之间的抗原性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存在单向与双向交叉反应。
  2.2.2  病原性特点
  对于不同层次、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生猪而言,仔猪最易感染传统猪瘟病毒。通过分析研究显示,传统猪瘟病毒在仔猪之间的传染途径即为经过生猪吞食的食物与口腔;通过对已感染仔猪实施相关的试验发现,将传统猪瘟病毒与其血液进行混合后,病毒含量可于6~8d后达到最高点。对其他牲畜进行人工接种传统猪瘟病毒,其中山羊与犊牛被感染后,并未具有显著的症状表现,然而家兔则出现暂时性的发热情况。
  2.2.3  遗传性特点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传统猪瘟病毒具有遗传性特点。研究人员通过对传统猪瘟病毒e2进行研究发现,其分析结果与单克隆性抗体的分析结果具有较大的一致性,由此提示传统猪瘟病毒具有遗传学特点。
  3  传统猪瘟病毒具体的致病机理
  3.1  传统猪瘟病毒的免疫病理学
  当生猪感染传统猪瘟病毒后,会在较短时间内发生高热、皮肤变色、扁桃体溃烂及黏膜损伤等不良情况,并且急性csF病死率高达100%[2]。经研究与分析发现,在猪感染传统猪瘟病毒的早期,CsFV抗原在基质中主要是以单个或成团细胞的方式存在;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CSFV抗原可侵入到全部基质细胞内;之后CSFV侵入皮肤的生发层、舌的中间层、舌涎腺、扁桃体中的类RE细胞、脑中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外周单核自细胞、枯否氏细胞及血管窦状隙等处。当发展至感染晚期时,生猪的皮肤内发生血变色、粒细胞数量增加、神经系统症状改变,并且体温显著降低,最终出现死亡的不良后果。通过学者的分析显示,导致上述不良情况的原因在于传统猪瘟病毒对猪的淋巴组织具有较强的嗜性,并且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损伤生猪的疫系统。在感染初期,传统猪瘟病毒可迅速进入扁桃体及其外周淋巴结的B滤泡、上皮细胞中,并且能够在上述环境中快速复制其DNA。之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扩展至内皮与上皮细胞。依据原位杂交实验结果可知,在感染晚期,病毒复制及侵入淋巴结位点的滤泡会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除此之外,传统猪瘟病毒还能够感染并损伤淋巴组织的生发中心,抑制B淋巴细胞的成熟,从而有效的减少B淋巴细胞含量,进而使得病猪胸腺出现不断萎缩的情况,白细胞含量不断降低,病猪的骨髓也受到损伤。基于上述论述可知,导致急性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为传统猪瘟病毒对免疫系统的损伤与破坏[3]。
  3.2  传统猪瘟病毒对体外培养细胞的影响
  传统猪瘟病毒能够对诸多细胞造成破坏,从而使得生猪在较短时间内死亡;而传统猪瘟病毒不会对体外培养细胞造成不良影响。但对于被病区侵入的细胞可进行遗传,因而可将病毒传至子代细胞中。通过相应的实践表明,导致目前疫苗生产存在较大困难的主要原因即为传统猪瘟病毒在体外培养细胞中并未具有较高的滴度。
  传统猪瘟病毒在猪的不同组织的细胞中具有不同的增殖能力,并且對淋巴系统细胞具有嗜性。相比于用PK-15细胞系培养方式,用猪淋巴细胞38A1D培养传统猪瘟病毒的比滴度明显较高。依据能否使培养细胞产生CPE,BVDV组要包括产生CPE的CP型BVDV及不使细胞产生CPE的nCP型BVDV。国外相关学者等用BVDV感染绵羊胎脑细胞培养物,依据结果可知CP型BVDV与nCP型BVDV的细胞嗜性相同,主要在脑培养物中的神经元、星形细胞及含纤黏连蛋白的细胞中增殖。CP型BVDV还能够导致部分细胞出现死亡的不良情况,并导致培养物中细胞类型减少[4]。对于感染传统猪瘟病毒的生猪而言,在感染后期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不良情况,分析原因可能在于传统猪瘟病毒与BVDV具有同样的嗜神经性。在神经细胞中传统猪瘟病毒的生殖能力较强,会在较大程度上破坏神经细胞,从而影响正常的神经系统功能,导致生猪出现运动失调的不良情况。通过对感染传统猪瘟病毒的生猪进行尸体剖检可知,传统猪瘟病毒存在于猪脑神经元及胶质细胞中。   3.3  经典猪瘟病毒在体内的复制过程
  经典猪瘟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主要于宿主细胞中进行复制,从而完成感染过程。经典猪瘟病毒主要吸附于细胞表面,并通过其囊膜糖蛋白Erns与E2细胞膜的融合或经受体介导的胞饮作用进入感染细胞。在体外培养经典猪瘟病毒感染的猪肾细胞时,在细胞上传代引起Erns蛋白C端Ser476突变为Arg残基,上述变化过程导致不依赖硫酸乙酰肝素的病毒变为利用硫酸乙酰肝素作为Erns受体的病毒,经典猪瘟病毒通过其Erns及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的相互作用而完成最初的结合。目前关于病毒进入细胞及随后其RNA从核衣壳中释放的机制尚未具有统一定论。由于经典猪瘟病毒基因组RNA仅存在一个开放阅读框,因此其表达产物是一个3898氨基酸残基的多聚蛋白,而后在病毒自身的或细胞的蛋白酶的作用下,将其裂解成数个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5]。
  经典猪瘟病毒开放阅读框编码的第一个蛋白是分子质量为23ku的多肽p23,以往相关的专家学者将其视作病毒核衣壳蛋白,然而通过实际观察显示,其是一个位于p23及第一个病毒蛋白E0之间的14ku蛋白P14。p23具有良好的蛋白水解酶活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断裂P14与p23,使其游离于多聚蛋白。
  目前临床中关于E2下游区翻译产物的研究内容较少,主要是研究非结构蛋白的表达。在1030位-1310位氨基酸残基之间存在一个由70个氨基酸组成的疏水区域,依据国外学者的研究观察显示,此疏水多肽可能与內质网膜的结合存在密切关联。通过对瘟病毒属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与边界病毒的研究发现显示,非结构蛋白p125在表达后即被加工成p54与p80。p80在瘟病毒间具有极高同源性特点,p80是以Eif-4a为代表的类解螺旋酶超家族中的一员,并形成丝氨酸蛋白结构域的一部分,因而p80具有双功能,但目前临床中尚未发现CSFVp125被加工成p80。在ORF3’端的表达产物中存在一段Gly-Asp-Asp序列,可能代表着病毒RNA依赖的RNA聚合酶的一部分。
  4  结语
  为有效的降低甚至避免生猪感染传统猪瘟病毒,则需要加强对传统猪瘟病毒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与明确,从而进行有效的防控,最终加强对生猪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陈艳新,李志伟.猪瘟病毒致病机制及猪瘟诊断防控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5):153-156.
  [2] 南文金,胡鸿惠,彭国良,等.猪瘟病毒分子生物学与致病机制研究进展[J].韶关学院学报,2011,32(8):50-54.
  [3] 陈果亮,余兴龙.猪瘟病毒非结构蛋白功能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3,40(8):185-189.
  [4] 宋淑英,张泽辉,王庄.猪瘟病毒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J].湖北畜牧兽医,2016,37(1):10-12.
  [5] 陈艳新,李志伟.猪瘟病毒致病机制及猪瘟诊断防控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5):153-156.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对城市空间环境更加关注,园林绿化作为现代城市生态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和关键性日益凸显,想要发挥工程生态价值,则要注重施工管理,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管理;重要性;优化措施  1 园林绿化施工过程管理的重要性  在现代城市体系下,园林绿化工程已经成为城市绿化的主要内容,但是基于其工程特点,对施工管理也提出严格要求,通过科
摘要:小麦种植是我国粮食种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直接影响,小麦种植产量和品质也直接关系着区域农业和经济发展。小麦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问题会直接影响小麦的种植产量和小麦品质。因此,必须做好小麦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本文主要探讨小麦种植管理相关内容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有效提高小麦产量,保证小麦品质获得更高的小麦种植经济收益,推动区域农业和经济发展。  关键词:小麦;种植管理;病虫害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做出了骄人成绩,科学技术事业不断传出好消息,农业科学技术更是连续取得新突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农作物高产高效,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广大农民运用了这些新的农业技术后,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产量提高了,腰包鼓了,脸上的笑容灿烂了。  关键词:花生;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  1 花生栽培管理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的概念  花生作为一种经
摘要:目前城市园林的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城区绿化水平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通过将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做好,可以为居民提升生活品质,为城市发展提供环境需求,使人们生活在相对和谐、安逸、清新的环境下有序进行,并汇聚城区居民的凝聚力,全身心投入到城市建设的工作中。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  城市园林的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不仅关乎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也能够为城市的经济
摘要:贪夜蛾是玉米种植期间比较常见的病虫害类型之一,会严重损害玉米作物的生长质量,也会对周边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比例造成深远的影响。贪夜蛾的寄生能力较强,宿主类型较多,若防治措施不到位,会造成玉米减产等不良影响,从而损害到农民的利益。玉米草地中的贪夜蛾是常见的病虫害类型。本文将主要分析和探讨玉米草地贪夜蛾的多种防治策略。  关键词:玉米草地;贪夜蛾;防治策略  在玉米草地中,防治贪夜蛾等相关病虫害的过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的同时,环境问题也逐渐增多,空气质量更是越来越差,诸如:雾霾天气等。所以,为了可以改变这一现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开始大力建设园林植物景观,以此来吸收有害气体,不断改善环境,以保證能够为人们营造一个相对舒适的生存空间。基于此,本文即对基于低碳理念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展开了分析,希望相关人员能够借鉴。  关键词:低碳理念;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自从我国实行了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化发展的口号,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这一口号的指导下,为加强森林资源的有效管理,提升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打造生态林业,我国大力推行森林抚育经营技术,扩大我国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蓄积量。在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同时更提升森林的经济价值,真正落实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森林抚育;经营技术;措施分析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业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提升,林业发展也不例外。现阶段,由于前期发展经济的过度开采,导致我国林业资源不断消耗、环境受到污染。因此更要重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开展更多的植树造林活动,努力恢复经济发展前的生态环境,由此看来林业技术的推广对于恢复生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基层林业站林业技术的推广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分析,从而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
摘要:农业机械的有效推广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还有基层乡镇农机工作者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推广农机技术,将农艺、农机之间深度结合,能够提升农民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收入,有助于农业的良性发展。本文分析了推广农机技术的应用意义,探讨农机技术在乡镇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践。  关键词:农机技术;乡镇农业生产;应用;实践  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各个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