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注入新的观念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shui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从抗日战争史的角度还是从中日两国关系影响的角度,南京大屠杀都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对此,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南京大屠杀”一目做了这样的教学要求:“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因此,按照课标的要求,老师教学的重点就是通过南京大屠杀的史实讲述帮助学生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着重讲述并要求学生掌握南京大屠杀的时间、经过、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残忍手段,以及中国遇难者的人数等知识点,把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残忍手段和中国遇难者的人数作为教学重点的突破口,借此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应该说,这样的处理方式是比较普遍的、传统的。然而,在课后反馈中,我发现问题恰恰出现在日军屠杀的残忍手段和遇难者的人数上,甚至有学生当堂提出这样的质疑:老师,既然我们课本说日军以集体枪杀、焚烧、活埋、砍头、军犬撕咬等极端残忍的手段残害我30万以上同胞,为什么现在日本右翼分子对此矢口否认呢?为什么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对到访的中国代表会谈时说,“的确存在常规的战斗行为,但南京(大屠杀)事件并未发生过”?
  面对学生的质疑,我开始了反思:以前的教学策略行不通,关键是没有选好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没有注入、运用崭新的观念,没有说服力。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今年全国人大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和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更是家喻户晓。然而,不管在课堂教学中,还是社会舆论中,我们都倾向于强调日军极其残忍的屠杀手段和遇难者的人数;而且由于留存档案资料的缺失使人们无法清楚地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以至于学生会产生上述质疑。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解除疑惑,进而充分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意义重大。
  于是,我改变了原先单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残忍手段和中国遇难者的人数作为突破口的办法,转而通过具体的物证展示,把问题引向遇难者的身份上。如今我们跟日本右翼势力在南京大屠杀人数、规模等问题上争执不休,其实只要我们在遇难者的身份上下功夫,所有争执都将迎刃而解。因为这些遇难者是普通的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即使日寇屠杀一位普通的南京平民或放下武器的士兵也是违反国际法、反人道的暴行,其罪恶也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在注入了这样的观念后,我对教学进行了重新设计。首先,我提问:什么叫战争罪和反人道罪?因为我们使用的教材(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每课一得”里有相关的资料说明,很快学生便回答出问题。我着重强调:对平民和战俘的屠杀是战争罪和反人道罪两项罪行认定的重要依据。那么,当时日寇屠杀的到底是什么身份的中国同胞呢?紧接着,我又提问,你怎么知道这些遇难者是南京平民和被俘的士兵呢?课本告诉你的?学生在我的追问下感到一脸的茫然,难道课本讲的不对?看到学生心愤愤、口悱悱的情景,我马上出示了一段史料:
  一个17岁的男孩讲了这样一件事。(上月)14日,大约有一万名年龄在15—30岁的中国人被带出南京城到靠近轮渡码头的长江边,在那里日本人用野战炮、手榴弹和机关枪向他们开火,大部分尸体被抛进了江里,有一些被堆起来焚烧,而有三个人侥幸地逃脱了。这男孩估计这一万人中约有6000人是被俘的军人,而4000人则是平民。这男孩胸部中了一枪,但不严重。
  ——《罗伯特·威尔逊日记》
  这段史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们仔细阅读,有的说被杀的都是被俘的军人和老百姓;有的说日本鬼子真凶残,连小孩也不放过。学生的回答符合我的期望,我欣喜之余特别强调了日记作者的身份:罗伯特·威尔逊,美国人,原为南京鼓楼医院医生,南京大屠杀时曾参与对中国难民的救助。抗战胜利后,他作为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目击者到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出庭作证。经过一强调,学生都说,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证据,可谓铁证如山!那么,除了这份目击者的文字描述外,还有没有实物证据呢?为了使论述更有说服力,我出示了两张当时日军拍摄的照片:
  两张图片以纪实的手法还原了当时大屠杀的惨无人道。通过以上文字、图片等史料的展示,我把所有的焦点均指向了大屠杀中遇难者的身份,进而通过遇难者的身份揭露了日军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较好地完成了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也是较好的。无独有偶,今年漳州市的一道中考题也把目光聚焦在这一点上。这是一道材料题中的一个材料:
  根据这张邮戳,命题者进行设问:图片中的“大屠杀”是一场反人道的暴行,这些“遇难者”的哪一特定身份最能说明这一点?看来,命题者的角度与我不谋而合。
  通过以上反思,我认识到在讲授南京大屠杀时,一定要注入日军反人道行为的细节,从此反观其侵略本质,并举一反三,正确认识和评价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极端势力进行恐怖活动等历史现象。今天,新视角、新观点不断涌现,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注入新的观念进行教学,从而构建有意义的、深层次的课堂对话。
  【作者简介】陈东亮,男,1975年生,福建云霄人,中学历史一级教师,现任教于云霄县第二中学,主要从事初中历史教学与中考命题研究。
  【责任编辑:吴丹】
其他文献
[关键词?演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意识,自治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3-0010-05   初中2011版课标要求“知道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居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实验课标虽然在“中古欧亚文明”之下提出“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但是没有指出“工商业者的聚居地”和“自治的共同体”,教材也仅仅指出城市取得自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对什么事都喜欢说“我来”,愿意尝试做一些事情,但是由于生活经验和实际能力的不足,常常是“好心”却办了“坏事”。通常父母的感受,是又欣慰又气恼,欣慰的是,孩子开始有兴趣分担你的重任,开始有了自立意识的萌芽;头疼的是,这么小的孩子掺和进来,多半是越帮越忙,怎么办?  镜头一:  妈妈忙着用酥粉、提子和牛油做茶点准备招待叔叔阿姨,小珊非要拿一团面粉来玩。她把点心面团当油泥了,一会儿捏
如果说女人是米,那么男人们最为幸福的时刻,想必就是历经千辛万苦承受种种考验,赢得伊人芳心,把生米煮成熟饭的那一天吧。  不过男人们千万不要觉得这锅米,就是你的囊中之物了。若你不化爱为水,用心浸润保持温度,那么这锅米说不定会变质。  邻居老马是个北方大男人。当年,倚仗着一表人才和一份不错的工作,经过短暂异地恋,便顺利把家在农村的妻子小雅娶进了家门。随后,那副“到手的鸭子飞不了”的轻慢之色,就昭然若揭
1. 从容从大方开始   2. 培养自信的语言   3. 让你的笑容像阳光一样   4. 积极表露你的热情   5. 让表达自己成为一种习惯   6. 让你的肢体语言更有感染力   7. 谈吐讲究“不凡”   8. 站坐走要“有形”   9. 让你的行动更干练   10. 用知识来武装自己   11. 用音乐来熏陶自己   12. 让自己的穿着大方得体   13. 时时注意自己的形象   14.
那是一个美丽的夜晚,我站在窗前,仰视着徘徊在苍穹中那个清冷而又孤寂的月亮,独自享受着寂寞而又美丽的夜色,仿佛进入一个空灵清幽的境界,一种禅意在心中漫漫漾开。就在那一刻,一种莫名的冲动让我突然想起一句话:寂寞让我如此美丽。  我沉浸在寂寞的美丽当中,默默地怀想,默默地整理自己有些冲动的情绪。渐渐地,我的情绪由冲动转向平稳,不由在心中发问:寂寞真的能让我美丽吗?我似乎产生怀疑。  什么是寂寞?寂寞是孤
好莱坞电影,尤其是获奥斯卡大奖的影片,早已走出美国传遍全球,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它已成为美国文化的代表,更集中体现了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美国中学的历史课高度重视美国主流价值观教育,加上好莱坞大片的艺术魅力,在历史课上普遍运用好莱坞历史题材的电影,已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当今美国社会,现代化信息传媒高度发达,社会性媒体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一位教育学专家明确指出,今天的学生受到媒体的“狂
婆媳大战是时下电视剧的热门题材,打开电视,总能看到几对婆媳在那里“斗智斗勇”。虽然婆媳关系是道“千古难题”,但我们的主人公是一对几十年相处和睦的婆媳。换种思路,难题也能迎刃而解。   30多年的好婆媳   姚老师和婆婆关系好,不仅在邻里间,甚至在单位里也是出了名的。每每单位里有年轻的女同事在婆媳关系上遇到难题,总喜欢找她倾诉。而她三言两语就能让对方豁然开朗,以积极的态度去化解婆媳中的种种不快。  
[关键词]试题,交子,纸币印版拓片,教科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09—0035—04    一、历史试题暴露出来的问题    在近年来的历史试题中,下边这两幅图片(图1、图2)经常出现。 有的试题中直接将图1标注为“交子”,将图2标注为“会子”;有的将图1标注为“北宋‘交子’铜版拓片”,将图2标注为“南宋‘会子’纸币”。还有的试题没
我的宝贝闺女,自从你出生,  我和爸爸就开始时时刻刻为你喜为  你忧。你从小就是个漂亮宝宝,美  人胚子。我和爸爸带你去商场、饭  店等公共场所,常常因你而受到围  观,喜欢孩子的人总是想抱抱你,  摸摸你可爱的脸。你会说话后,每  当别人夸你漂亮时,你总是学着妈  妈教你的话,说“一般人吧”。  渐渐地长大了,你上学时我们  发现你不仅漂亮,而且聪明,有着  过目成诵的本领。但是聪明、漂亮又给你
随着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从去年8月13日起实施,各地有关亲子鉴定的案例也开始陆续出现。浙江首例亲子鉴定案例由仙居法院于去年9月5日审结,在该起离婚诉讼中,原告阿勇(化名)请求与被告芳芳(化名)离婚,并提出对婚生子女做亲子鉴定的要求,原告还提供了自己私自带女儿做鉴定拿到的非亲子关系的证明。被告芳芳拒不到庭参加诉讼,法院依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推定亲子关系不存在,于9月5日做出了离婚判决,女方返还男方垫付的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