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摘 要以人的生命属性为根本、人的发展为指向,基于人类知识三大部类的划分构建框架,系统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本体性知识内容,呈现教师所需了解和掌握的更为明晰的知识体系。帮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构建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多学科视角,提高理解和使用教材的能力,通过广泛阅读和思考积累多学科知识,逐渐掌握学科本体性知识。 关 键 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本体性知识;人类知识部类;教
其他文献
学校治理离不开规矩,但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校园治理视域下的规矩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因为无论学生还是老师,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生命个体存在。在育人的视角下,学校治理如果充满了生活气息,如果能从儿童的眼光出发,如果能成为孩子成长的伙伴,如此,规矩就会“活起来”,规矩就会“有温度”。 “禁入期”与“竹蜻蜓”:学校理应是“教育场” 学校有一个小花园,后勤的老师怕孩子进去乱踩,建议封闭管理。我却不这样看
摘 要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标准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并进行了相应的等级水平划分。素养水平和质量水平依据相同的素养维度,并隐含着共同的学科内容要素。整合、提炼这些要素,有助于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有助于通过学业水平测试有效测评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程度,提高思想政治课育人效果。 关 键 词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内容要素;核心素养水平;学业质量水平 中图分类号
摘 要中小衔接越来越受到学校的关注与重视,但也出现了“小学中学化”等误区。学校须秉持学生立场,基于学生反馈了解其成长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突出实践参与,丰富活动体验;鼓励对话反思,清晰整体认识;并引导后续活动强化,增强主动自觉。以此,引领学生成就和创造属于毕业生的独特生活,为走向和适应中学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关 键 词中小衔接;学生立场;班级活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
摘 要:防疫背景下的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拓展课程,旨在引领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和社会,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促进学生良好社会性发展”的课程价值。拓展课程包括“生命与劳动”和“学习与整理”两大主题,进而各自主题序列及实施逻辑,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和生活化特点,并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主题呼应。以清晰的实施图谱呈现十个小主题的二十次活动,有目标有计划,有内容有方法,有过程有指导,有评价有展示,资源丰富,推进有序
摘要 正面管教在班级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合理利用“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启发式提问”“日常惯例表”等正面管教工具,将解决问题的机会交给孩子,有助于实现班级管理的自觉自为。 关键词 正面管教;班级管理;工具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孩子,碰到各种各样的“奇葩”问题,比如:早上赖床不肯到学校;中午不吃蔬菜;晚上忘了做作业,第二天跟老师撒谎说家里停电等等。对此,班主任到底该怎么做?是虎着
【教育背景】 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城市实行管控,学校延时开学。人们被困居家生活,学生网上学习课程,隔着屏幕接受教育。这一切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太意外,对他们的生活和心理造成极大影响。而这恰恰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本次亲子主题班会课旨在引领学生和父母,尤其是父亲一起反思生活,探究世界发展规律,培养辩证思维品质,促进学生自觉成长。 【教育目标】 通过交流生活中的“变与不变”,分享感
共同努力,推动学前教育立法工作的开展 ——专访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教授 《幼儿教育》《上海托幼》《早期教育》联合采访组 2007年2月1日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委员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就学前教育立法工作,接受了“长三角”幼教专业媒体联合采访组记者的采访。 记者:庞教授,您为我国的学前教育
摘 要 依托校本红领巾学院,挖掘道德与法治、语文、红船地方课程等所蕴含的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开发“童心向党”课程。整合多学科相关内容,设置学党史、讲党史、宣党史三个板块,统整规划项目学习主题;搭建学习框架,指导学生围绕项目实施的六个关键问题,在项目探究中走进党史,感悟革命精神、红色精神;以富于童趣的评价激励学生在个性化党史学习中,自觉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激扬爱党爱国情感。 关 键 词
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研学旅行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从规范组织管理、提升教育实效、确保活动安全等方面,对研学旅行作出规范。第一,原则上小学不出京、中学不出境开展研学旅行。 第二,学校开展研学旅行可采取自行开展或委托开展的形式。学校自行开展研学旅行的,要根据需要配备一定比例教师和安全员,也可吸收少数家长作为志愿者,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权利。第三,研学不得与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认为人有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前者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后者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作为教师,我们自然需要成长型思维。遗憾的是,很多教师总是希望教育能“完美”——希望课堂是完美的,学生的反应与我们的预期一致;希望德育是完美的,学生听话懂事,有错就改——这是他们心中的乌托邦,其实也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反映。实际上,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