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林赛三十年如一日地为保护长城、传播文明而进行的努力,诠释了
一个凝聚了责任、使命与追求为一体的世界公民的毕生追求。
6月5日,在2016年世界环境日当天,坚持在长城捡拾垃圾18年的“洋清洁工”威廉·林赛宣布,将在7月5日“长城保护日”前后,正式启动长达6000公里的“长城守护之旅”。
和志愿者一起考察万里长城及周边景观的保护现状,探访长城脚下的社区,与当地居民交流长城保护的经验,并借此呼吁呵护人类的文化遗产……,事实上,这是威廉·林赛过去近三十年中一直热衷并坚持做的事情。如今,有了来自《人民日报》社旗下百代旅行平台的大力支持,以及众多志愿者的积极响应,这个旅程也有了不一般的意义。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获悉,此次“长城守护之旅”的行程自东向西,全程6000多公里。从山海关开始,途经居庸关、箭扣、雁门关、张掖、嘉峪关、玉门关等长城上的重要关口。活动将从今年7月初持续到今年9月份。
守护
提起威廉·林赛,至少在保护长城方面,可以说是业内共知。这个拥有“洋清洁工”之称的长城保护者,曾经徒步“丈量”完成了从嘉峪关到山海关的2470公里的长城。作为人类文明的拥趸,威廉·林赛在发现长城受到日益严重的自然风化及人为破坏之后,毅然决定留在中国,以长城的研究和保护作为自己毕生的努力方向。
从1998年开始,威廉.林赛就干起了“洋清洁工”。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他坚持在长城捡拾垃圾,并向游客传播保护长城的正能量,劝止乱扔垃圾等危害长城的不文明行为。30年来,他见证了他的“中国朋友”文物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也收集整理了大量长城保护的重要研究资料,这让他成为这一领域的“网红”。不少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国际知名人士,都亲身到访他家与他交流探讨。
1998年,在社会力量的帮助下,威廉·林赛还在长城脚下建立了环保工作站,雇佣当地无业的村民,并召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一起捡拾垃圾,这也成为他在中国的一项事业。
“30多年来,从最初对外国人攀爬长城持警惕态度,到欢迎并且与外国人一起研究保护,这种变化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也印证了中国越来越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威廉·林赛说,“包括百代旅行平台在内,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机构组织,加入到了保护长城的队伍当中。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用一生去保护长城的决心和信念。”
因为在长城保护及中英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的贡献,威廉·林赛于1998年获得了中国国务院颁发的友谊奖章;200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颁发的大英帝国勋章;2008年,威廉·林赛还获得北京市政府颁发的长城友谊奖。
百代旅行平台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此前百代旅行平台就已和威廉.林赛团队在志愿者活动上进行过合作,因为二者之间对文明守护和文化守候方面的共识,在推进一这次“长城守护之旅”上更是一拍即合。
“百代旅行平台愿与更多企业及组织一起,为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传播做出贡献。”百代履行负责人说。
据了解,百代旅行平台由《人民日报》社旗下《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打造,凭借自身多年积累的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在渠道、推广等方面的优势,致力于为用户打造精选和优质的旅行产品,提供卓越有品质的服务。
在此前和百代旅行合作的这次志愿者活动中,威廉·林赛也感受到了志愿者们的热情。当看到众多年轻人,愿意在环境保护中付诸实践、花费时间和精力来从事环境保护的工作时,他更加意识到他所从事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使者
在长达三十年的长城保护之旅中,威廉·林赛也时有感喟,而对威廉·林赛冲击较大的,就是站在时间的跨度中对长城变化进行审视。箭扣长城段有一个标志性的景点—姊妹松。上世纪90年代,威廉·林赛第一次到这里时曾经拍了一张照片,如今这张照片只能是怀念景物的一个证据了。
随着箭扣长城的开发与游客的络绎而来,姊妹松在人为与自然的双重因素之下而消亡。“六年前,妹妹死了,后来姐姐也死了”,威廉·林赛说,在网上能一些爬山俱乐部到这里游玩,几十个人站到树上拍照。“这两棵树的死因是人为的。”威廉·林赛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感慨。

在威廉·林赛看来,长城作为世界重要的历史遗存并没有得到其应有的重视。例如对于长城的研究,涉及文化、历史、民族、法律、建筑等诸多方面,但在中国的大学里,似乎并没有以长城为主题的学术研究。
于是,呼吁并身体力行地保护长城、研究长城,已经成了威廉·林赛毕生努力的导向。威廉·林赛透露,本次活动结束后,他将用自己珍藏的三十年来对长城研究和保护的相关文献资料,连同本次考察的重要成果,在京举办长城保护专题文化展览。目前,他已经在和大英博物馆取得联系,探讨将博物馆中有关长城的资料在中国展出的可能性。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威廉·林赛第一次筹备以长城为主题的展览了。早在十年前,在北京文物局和首都博物馆的支持下,威廉·林赛举办了他的第一个长城主题的展览,这次展览用老照片讲述了长城多年来的变化,也向观众传递了积极的能量和保护长城的方法。
谈到举办展览的初衷时,威廉·林赛介绍,2015年是中英文化交流年,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推动中英两过的文化交流。在林赛眼中,通过长城这个载体交流中英文化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从1986年3月来到中国,我的生命的一半是在中国度过的,我已经成为半个中国人。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祝贺自己。”威廉·林赛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说,开启“长城保护之旅”和筹备和长城有关的展览,对于来到中国正好三十年的他,有着不一般的纪念意义。
一个凝聚了责任、使命与追求为一体的世界公民的毕生追求。
6月5日,在2016年世界环境日当天,坚持在长城捡拾垃圾18年的“洋清洁工”威廉·林赛宣布,将在7月5日“长城保护日”前后,正式启动长达6000公里的“长城守护之旅”。
和志愿者一起考察万里长城及周边景观的保护现状,探访长城脚下的社区,与当地居民交流长城保护的经验,并借此呼吁呵护人类的文化遗产……,事实上,这是威廉·林赛过去近三十年中一直热衷并坚持做的事情。如今,有了来自《人民日报》社旗下百代旅行平台的大力支持,以及众多志愿者的积极响应,这个旅程也有了不一般的意义。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获悉,此次“长城守护之旅”的行程自东向西,全程6000多公里。从山海关开始,途经居庸关、箭扣、雁门关、张掖、嘉峪关、玉门关等长城上的重要关口。活动将从今年7月初持续到今年9月份。
守护
提起威廉·林赛,至少在保护长城方面,可以说是业内共知。这个拥有“洋清洁工”之称的长城保护者,曾经徒步“丈量”完成了从嘉峪关到山海关的2470公里的长城。作为人类文明的拥趸,威廉·林赛在发现长城受到日益严重的自然风化及人为破坏之后,毅然决定留在中国,以长城的研究和保护作为自己毕生的努力方向。
从1998年开始,威廉.林赛就干起了“洋清洁工”。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他坚持在长城捡拾垃圾,并向游客传播保护长城的正能量,劝止乱扔垃圾等危害长城的不文明行为。30年来,他见证了他的“中国朋友”文物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也收集整理了大量长城保护的重要研究资料,这让他成为这一领域的“网红”。不少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国际知名人士,都亲身到访他家与他交流探讨。
1998年,在社会力量的帮助下,威廉·林赛还在长城脚下建立了环保工作站,雇佣当地无业的村民,并召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一起捡拾垃圾,这也成为他在中国的一项事业。
“30多年来,从最初对外国人攀爬长城持警惕态度,到欢迎并且与外国人一起研究保护,这种变化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也印证了中国越来越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威廉·林赛说,“包括百代旅行平台在内,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机构组织,加入到了保护长城的队伍当中。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用一生去保护长城的决心和信念。”
因为在长城保护及中英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的贡献,威廉·林赛于1998年获得了中国国务院颁发的友谊奖章;200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颁发的大英帝国勋章;2008年,威廉·林赛还获得北京市政府颁发的长城友谊奖。
百代旅行平台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此前百代旅行平台就已和威廉.林赛团队在志愿者活动上进行过合作,因为二者之间对文明守护和文化守候方面的共识,在推进一这次“长城守护之旅”上更是一拍即合。
“百代旅行平台愿与更多企业及组织一起,为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传播做出贡献。”百代履行负责人说。
据了解,百代旅行平台由《人民日报》社旗下《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打造,凭借自身多年积累的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在渠道、推广等方面的优势,致力于为用户打造精选和优质的旅行产品,提供卓越有品质的服务。
在此前和百代旅行合作的这次志愿者活动中,威廉·林赛也感受到了志愿者们的热情。当看到众多年轻人,愿意在环境保护中付诸实践、花费时间和精力来从事环境保护的工作时,他更加意识到他所从事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使者
在长达三十年的长城保护之旅中,威廉·林赛也时有感喟,而对威廉·林赛冲击较大的,就是站在时间的跨度中对长城变化进行审视。箭扣长城段有一个标志性的景点—姊妹松。上世纪90年代,威廉·林赛第一次到这里时曾经拍了一张照片,如今这张照片只能是怀念景物的一个证据了。
随着箭扣长城的开发与游客的络绎而来,姊妹松在人为与自然的双重因素之下而消亡。“六年前,妹妹死了,后来姐姐也死了”,威廉·林赛说,在网上能一些爬山俱乐部到这里游玩,几十个人站到树上拍照。“这两棵树的死因是人为的。”威廉·林赛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感慨。

在威廉·林赛看来,长城作为世界重要的历史遗存并没有得到其应有的重视。例如对于长城的研究,涉及文化、历史、民族、法律、建筑等诸多方面,但在中国的大学里,似乎并没有以长城为主题的学术研究。
于是,呼吁并身体力行地保护长城、研究长城,已经成了威廉·林赛毕生努力的导向。威廉·林赛透露,本次活动结束后,他将用自己珍藏的三十年来对长城研究和保护的相关文献资料,连同本次考察的重要成果,在京举办长城保护专题文化展览。目前,他已经在和大英博物馆取得联系,探讨将博物馆中有关长城的资料在中国展出的可能性。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威廉·林赛第一次筹备以长城为主题的展览了。早在十年前,在北京文物局和首都博物馆的支持下,威廉·林赛举办了他的第一个长城主题的展览,这次展览用老照片讲述了长城多年来的变化,也向观众传递了积极的能量和保护长城的方法。
谈到举办展览的初衷时,威廉·林赛介绍,2015年是中英文化交流年,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推动中英两过的文化交流。在林赛眼中,通过长城这个载体交流中英文化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从1986年3月来到中国,我的生命的一半是在中国度过的,我已经成为半个中国人。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祝贺自己。”威廉·林赛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说,开启“长城保护之旅”和筹备和长城有关的展览,对于来到中国正好三十年的他,有着不一般的纪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