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日益密切和深入,人们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情形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但是,不同文化之间真正有效的交流,由于在哲学假定、基本价值、社会关系、习俗以及全面的生活观等方面具有重大差异,进行得相对缓慢。需要以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来解构彼此的偏见,加深相互理解。
关键词 文化偏见 跨文化传播 相互理解
一、提出问题:从美驻利比亚大使遭袭身亡事件看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障碍
2012年9月11日晚,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爆发大规模反美抗议活动,数百名武装分子冲入班加西美国领事馆,抗议美国领事馆在“9·11”纪念日放映一部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美国电影,并同领事馆安全人员发生交火。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森在冲突中死亡。这一震惊世界的悲剧事件发生后,联合国、美国发表了措辞强硬的谴责声明,中国、俄罗斯等国也均对此予以谴责。另一方面,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当天也发表了声明,而谴责的对象则是对引发冲突事件的那部美国电影,阿盟称美国制作的这部电影是“可耻的、挑衅的犯罪作品”。
这部引发了利比亚和埃及反美示威的电影由一些美国基督教极端教徒和埃及科普特侨民参与制作,涉嫌丑化先知穆罕默德,并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上映。
无独有偶,在4年前,当北京正如火如荼地筹备2008奥运会的时候,发生了“314”拉萨事件和之后的抢夺奥运火炬事件。人们从各个方面进行报道和解读。其中绝大多数是围绕政治进行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一事件也揭示了各个社会之间的互不理解,真正的对话尚未开始,而这一事件所引发的紧张情势也恰好说明了对话的紧迫性。
如今,由于文化(宗教)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导致的示威游行甚至暴力冲突依旧层出不穷,这种紧迫性并未得以缓解,因此这个问题不应该因为一次次新闻事件的过去而消失在人们的脑海中。
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古已有之,但是由于个文明出于相对孤立的状况,这种冲突是零星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各文明之间的往来日趋繁复,由于大众媒体无远弗届的作用,不仅使得这种,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各个文明的形象(不论这种塑造是否客观地反映了该文明真实的情况)。
比如,由于各种媒介产品的塑造,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西藏就是“香格里拉”,是世界上最后一片圣洁神秘的净土,象征着人类现实世界之外、逝去或未来的精神家园。在西方,香格里拉式的西藏的意义,不在于知识的地图上的某一个区域,而在于传统想象的地图上表现特定拯救意义的文化空间。不了解这种乌托邦化的想象传统,就无法理解西方人在西藏问题上的反应。
但同时,西方人在谈到西藏问题时往往只想到虚构的“香格里拉”,从这种想象出发,相信某些媒体的恶意宣传,而不是从现实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也不太了解西藏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得到一定的改善。
人们往往只能通过自己的经历、处境和自己的关系网络,包括自己所接触的文学、电影、音乐等媒介来认识对方。因此,这种认识是极不相同而且可变的。当然,由于长期的历史积淀,人们也会形成一些抽象的共同看法。温特对文化的定义是“社会共有知识”,不同的体系文化确定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角色身份,不同的角色身份确定了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利益。就是说,文化会塑造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身份,进而对其行动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有必要提醒自己经常设想:在我看来明摆着的事,在他人看来则未必,我认识的客观真理可能与他人认识的客观真理相对立,这就要求我们学习尊重他人。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抽象地谈论某一种文化,因为她们都不是铁板一块的,欧洲有一个名叫《桥梁》的刊物,它的编者按很简单,第一页由一个捷克人和一个斯洛伐克人讨论他们共同的问题,而杂志里面的讨论或者是在捷克人之间,或者是在斯洛伐克人之间进行,这些讨论显示,在每个族群的内部都有极大的意见分歧,有时候,欧洲人之间、中国人之间的分歧经常比欧洲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分歧还要大。各种文化的相异性既是世界文化丰富的资源,又是误解和冲突的活火山。
从西藏事件、奥运火炬事件,到今年发生的美国和伊斯兰世界之间的冲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互不理解源于人们认知的差异以及传播的局限。为了尽量消除这种误解和传播的障碍,实现各个文化之间更好的对话,解构强加给他者的错误形象,让人看到团结我们的因素远比分裂我们的因素重要得多,我们需要进行有效地跨文化传播。
二、分析问题:跨文化传播——解构偏见的实践
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我们之所以提出跨文化传播,是因为相对于“文化间”这个概念,“跨文化传播”更能表达出一种动态的状态,要跨越“边界”,在相互作用中产生新的事物。中国古代提出的“和而不同”的精髓首先是强调一种动态的发展,“以他平他”就是不同事物在突显和消长中互相比评、互相超越而达到新的境界。
近世以来,中国与西方有过三次相遇,在“我”与他者的相遇中,有两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着力在他者身上寻找相同点,第二种态度则是寻找他者与自己的不同点。
中西相遇,是两个文明圈的撞击。双方互为他者,是对立、借鉴、批评、镜子的关系。一旦任何一方逾越这一界限,试图把镜子变成自己,用自己的文明标准强加于他者,就会出现大冲突,就会带来恐怖和威胁。而在最新的一次中西相遇中,核心问题集中在自我身份与他者多代表的不同特性之间的关系上。
新的中西相遇,有两大因素是避免冲突的关键:一是在尊重各种文化特殊性的前提下进行平等的跨文化对话,二是使跨文化对话具有真正的跨度和多元性。普遍性来自丰富的特殊性,任何归化他者或者拒绝他者的心情和做法只能剥夺其特殊性,也就摧毁了普遍性。
其次,在未来,人们同时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的情形会越来越普遍,个人必须不断做出选择:他们是谁,他们与什么有关,他们会不断地与自己争辩,并且这会引起复杂的反应。20世纪末的几个重要趋势已经改变了我们的世界:互联网和其他信息传播技术、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全球化、政治和军事因素驱动的普遍移民,多元文化主义的出现、民族国家让位于次民族和超民族的系统。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民族国家在文化上越来越呈现出异质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区别利益冲突和世界观的分歧。学会超越主权,为管理共同体就必须有共同的制度和价值。 已经开展的外交、经贸、学界的交流打开了国与国之间的一些壁垒,但新的壁垒也正在形成,由于全球化,文化的接近使得微小的差异变得可以察觉且相互关联,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并没有得到保证。实现这一理解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文化间的对话成为一个必要性的问题,跨文化传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增进彼此了解、结构偏见的合理途径。
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我们要学会区分不同层次的真实性。西方有西方的历史,中国有中国的历史,中西方有它们相遇的历史,今天他们遇到共同管理地球的问题,这些都有其真实性。
我们要在自己的历史中寻找相似的情形,我们的社会,包括媒体,都处在现时中,缺少历史的距离。比如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的时候,为了感受到对方对目前问题的理解,可以在自己的历史中寻找参照。比如在与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时,为了让他们感受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可以帮助他们在其自己的历史中寻找参照,反过来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历史中寻找参照,以便更好地理解他者在某一问题上形成某种立场的原因。这种交错的故事对于和他者的情感同化,对于尝试了解他者以不同于我们的方式解释一个事件是非常必要的。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我们同意他者的解释,而意味着我们不再直言判断。
跨文化传播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上,而建立在尊严和尊重基础上的对话永远包含两个互补的面:他者保留了一个我无法理解的面,他的神秘的一部分,我尊重这一不理解。但是他者也与我非常相似。而且正是因为他者在许多地方与我相似,我们的经验才能够互补。跨文化传播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种传播形成一种共同思考
当然,强调某些行为和文化表达方式的普遍性,并不意味着忽视文化的多样性。要使得多样性得以发展,就必须拔出刺伤多样性的种族主义棘刺。毫无疑问,世界上不同文化群体的相似之处比表面看上去要多,利用跨文化传播,形成一种欣赏多样性团结的感情,并好好利用我们继承的文化遗产。培养对所有宽容其他文化的文化的尊重。尊重高于宽容,它暗示着一种肯定其他文化、欣赏其他文化的态度。
三、结语
人类总是祈祷理解与宽容,但永远无法明智地生活在理解与宽容中,虚妄的正义感、傲慢与偏见,随时都可能摧毁和平与美好的可能。对于我们身边的人,我们常常会提醒自己,给自己一些默想与祈祷的时间;而对于不同文化的人,经常是文化无意识,尤其是在群体心理与行为上,一些集体无意识行为的动机更为深远。人类的发展需要社会的和平,反过来,和平则要求我们,不要把文化间的差异视为异端,认为是无法接受和可憎恨的,而要求我们视为共同生活的试验,其中包含着许多对全人类有价值的教导和信息。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2][美]萨默瓦、波特:《跨文化传播》(闵惠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7-1
[3][美]史蒂夫.莫滕森选编:《跨文化传播学》(关世杰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荷]吉尔特.霍夫斯泰德:《跨域合作的障碍》(尹毅夫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5]周宁:香格里拉——西方人的西藏想象
[6]Jan Servae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and Cultural Diversity: One World, Multiple Cultures,
[7]Pierre Calame et Jin Siyan, Cross-cultural Dialogue as the Practice to Deconstruct Prejudice
[8]Alain Le Pichon,Improv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mmon Reason
[9]Jacques Dolors,Our Life Assembled through Learning
[10]Michel Rocard,Wisdom is More Needed for the Peace than the Conflict
[11]Jerome Vignon,Genuine Dialogues’Based Upon Retrospection
[12]George Berthoin, Globalization Is Not to Eliminate Diversity
[13]Yue Daiyun /Jin Siyan,The Responsibility of Thoughts: Endeavor to Construct a World of Harmonic Diversity-Preface for One Facet of Euro-Sino Dialogue in Fifteen Years
[14]Yue Daiyun/ Jin Siyan, Eliminating Bourgeoning Hostility
(作者单位:电视与新闻学院)
关键词 文化偏见 跨文化传播 相互理解
一、提出问题:从美驻利比亚大使遭袭身亡事件看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障碍
2012年9月11日晚,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爆发大规模反美抗议活动,数百名武装分子冲入班加西美国领事馆,抗议美国领事馆在“9·11”纪念日放映一部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美国电影,并同领事馆安全人员发生交火。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森在冲突中死亡。这一震惊世界的悲剧事件发生后,联合国、美国发表了措辞强硬的谴责声明,中国、俄罗斯等国也均对此予以谴责。另一方面,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当天也发表了声明,而谴责的对象则是对引发冲突事件的那部美国电影,阿盟称美国制作的这部电影是“可耻的、挑衅的犯罪作品”。
这部引发了利比亚和埃及反美示威的电影由一些美国基督教极端教徒和埃及科普特侨民参与制作,涉嫌丑化先知穆罕默德,并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上映。
无独有偶,在4年前,当北京正如火如荼地筹备2008奥运会的时候,发生了“314”拉萨事件和之后的抢夺奥运火炬事件。人们从各个方面进行报道和解读。其中绝大多数是围绕政治进行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一事件也揭示了各个社会之间的互不理解,真正的对话尚未开始,而这一事件所引发的紧张情势也恰好说明了对话的紧迫性。
如今,由于文化(宗教)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导致的示威游行甚至暴力冲突依旧层出不穷,这种紧迫性并未得以缓解,因此这个问题不应该因为一次次新闻事件的过去而消失在人们的脑海中。
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古已有之,但是由于个文明出于相对孤立的状况,这种冲突是零星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各文明之间的往来日趋繁复,由于大众媒体无远弗届的作用,不仅使得这种,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各个文明的形象(不论这种塑造是否客观地反映了该文明真实的情况)。
比如,由于各种媒介产品的塑造,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西藏就是“香格里拉”,是世界上最后一片圣洁神秘的净土,象征着人类现实世界之外、逝去或未来的精神家园。在西方,香格里拉式的西藏的意义,不在于知识的地图上的某一个区域,而在于传统想象的地图上表现特定拯救意义的文化空间。不了解这种乌托邦化的想象传统,就无法理解西方人在西藏问题上的反应。
但同时,西方人在谈到西藏问题时往往只想到虚构的“香格里拉”,从这种想象出发,相信某些媒体的恶意宣传,而不是从现实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也不太了解西藏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得到一定的改善。
人们往往只能通过自己的经历、处境和自己的关系网络,包括自己所接触的文学、电影、音乐等媒介来认识对方。因此,这种认识是极不相同而且可变的。当然,由于长期的历史积淀,人们也会形成一些抽象的共同看法。温特对文化的定义是“社会共有知识”,不同的体系文化确定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角色身份,不同的角色身份确定了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利益。就是说,文化会塑造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身份,进而对其行动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有必要提醒自己经常设想:在我看来明摆着的事,在他人看来则未必,我认识的客观真理可能与他人认识的客观真理相对立,这就要求我们学习尊重他人。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抽象地谈论某一种文化,因为她们都不是铁板一块的,欧洲有一个名叫《桥梁》的刊物,它的编者按很简单,第一页由一个捷克人和一个斯洛伐克人讨论他们共同的问题,而杂志里面的讨论或者是在捷克人之间,或者是在斯洛伐克人之间进行,这些讨论显示,在每个族群的内部都有极大的意见分歧,有时候,欧洲人之间、中国人之间的分歧经常比欧洲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分歧还要大。各种文化的相异性既是世界文化丰富的资源,又是误解和冲突的活火山。
从西藏事件、奥运火炬事件,到今年发生的美国和伊斯兰世界之间的冲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互不理解源于人们认知的差异以及传播的局限。为了尽量消除这种误解和传播的障碍,实现各个文化之间更好的对话,解构强加给他者的错误形象,让人看到团结我们的因素远比分裂我们的因素重要得多,我们需要进行有效地跨文化传播。
二、分析问题:跨文化传播——解构偏见的实践
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我们之所以提出跨文化传播,是因为相对于“文化间”这个概念,“跨文化传播”更能表达出一种动态的状态,要跨越“边界”,在相互作用中产生新的事物。中国古代提出的“和而不同”的精髓首先是强调一种动态的发展,“以他平他”就是不同事物在突显和消长中互相比评、互相超越而达到新的境界。
近世以来,中国与西方有过三次相遇,在“我”与他者的相遇中,有两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着力在他者身上寻找相同点,第二种态度则是寻找他者与自己的不同点。
中西相遇,是两个文明圈的撞击。双方互为他者,是对立、借鉴、批评、镜子的关系。一旦任何一方逾越这一界限,试图把镜子变成自己,用自己的文明标准强加于他者,就会出现大冲突,就会带来恐怖和威胁。而在最新的一次中西相遇中,核心问题集中在自我身份与他者多代表的不同特性之间的关系上。
新的中西相遇,有两大因素是避免冲突的关键:一是在尊重各种文化特殊性的前提下进行平等的跨文化对话,二是使跨文化对话具有真正的跨度和多元性。普遍性来自丰富的特殊性,任何归化他者或者拒绝他者的心情和做法只能剥夺其特殊性,也就摧毁了普遍性。
其次,在未来,人们同时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的情形会越来越普遍,个人必须不断做出选择:他们是谁,他们与什么有关,他们会不断地与自己争辩,并且这会引起复杂的反应。20世纪末的几个重要趋势已经改变了我们的世界:互联网和其他信息传播技术、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全球化、政治和军事因素驱动的普遍移民,多元文化主义的出现、民族国家让位于次民族和超民族的系统。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民族国家在文化上越来越呈现出异质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区别利益冲突和世界观的分歧。学会超越主权,为管理共同体就必须有共同的制度和价值。 已经开展的外交、经贸、学界的交流打开了国与国之间的一些壁垒,但新的壁垒也正在形成,由于全球化,文化的接近使得微小的差异变得可以察觉且相互关联,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并没有得到保证。实现这一理解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文化间的对话成为一个必要性的问题,跨文化传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增进彼此了解、结构偏见的合理途径。
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我们要学会区分不同层次的真实性。西方有西方的历史,中国有中国的历史,中西方有它们相遇的历史,今天他们遇到共同管理地球的问题,这些都有其真实性。
我们要在自己的历史中寻找相似的情形,我们的社会,包括媒体,都处在现时中,缺少历史的距离。比如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的时候,为了感受到对方对目前问题的理解,可以在自己的历史中寻找参照。比如在与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时,为了让他们感受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可以帮助他们在其自己的历史中寻找参照,反过来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历史中寻找参照,以便更好地理解他者在某一问题上形成某种立场的原因。这种交错的故事对于和他者的情感同化,对于尝试了解他者以不同于我们的方式解释一个事件是非常必要的。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我们同意他者的解释,而意味着我们不再直言判断。
跨文化传播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上,而建立在尊严和尊重基础上的对话永远包含两个互补的面:他者保留了一个我无法理解的面,他的神秘的一部分,我尊重这一不理解。但是他者也与我非常相似。而且正是因为他者在许多地方与我相似,我们的经验才能够互补。跨文化传播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种传播形成一种共同思考
当然,强调某些行为和文化表达方式的普遍性,并不意味着忽视文化的多样性。要使得多样性得以发展,就必须拔出刺伤多样性的种族主义棘刺。毫无疑问,世界上不同文化群体的相似之处比表面看上去要多,利用跨文化传播,形成一种欣赏多样性团结的感情,并好好利用我们继承的文化遗产。培养对所有宽容其他文化的文化的尊重。尊重高于宽容,它暗示着一种肯定其他文化、欣赏其他文化的态度。
三、结语
人类总是祈祷理解与宽容,但永远无法明智地生活在理解与宽容中,虚妄的正义感、傲慢与偏见,随时都可能摧毁和平与美好的可能。对于我们身边的人,我们常常会提醒自己,给自己一些默想与祈祷的时间;而对于不同文化的人,经常是文化无意识,尤其是在群体心理与行为上,一些集体无意识行为的动机更为深远。人类的发展需要社会的和平,反过来,和平则要求我们,不要把文化间的差异视为异端,认为是无法接受和可憎恨的,而要求我们视为共同生活的试验,其中包含着许多对全人类有价值的教导和信息。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2][美]萨默瓦、波特:《跨文化传播》(闵惠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7-1
[3][美]史蒂夫.莫滕森选编:《跨文化传播学》(关世杰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荷]吉尔特.霍夫斯泰德:《跨域合作的障碍》(尹毅夫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5]周宁:香格里拉——西方人的西藏想象
[6]Jan Servae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and Cultural Diversity: One World, Multiple Cultures,
[7]Pierre Calame et Jin Siyan, Cross-cultural Dialogue as the Practice to Deconstruct Prejudice
[8]Alain Le Pichon,Improv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mmon Reason
[9]Jacques Dolors,Our Life Assembled through Learning
[10]Michel Rocard,Wisdom is More Needed for the Peace than the Conflict
[11]Jerome Vignon,Genuine Dialogues’Based Upon Retrospection
[12]George Berthoin, Globalization Is Not to Eliminate Diversity
[13]Yue Daiyun /Jin Siyan,The Responsibility of Thoughts: Endeavor to Construct a World of Harmonic Diversity-Preface for One Facet of Euro-Sino Dialogue in Fifteen Years
[14]Yue Daiyun/ Jin Siyan, Eliminating Bourgeoning Hostility
(作者单位:电视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