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 教育”满足了层次教育的需求,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生机,给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带来了福音。通过推进“互联网 教育”确保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降低单親家庭留守儿童比例;让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和知识,解决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学业无人辅导的问题;提高乡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村家长文化素养,使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有正确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在平等、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制约全民素质的问题,是一个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是一个涉及“互联网 教育”问题。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度上升,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特别是农村“单亲家庭”已成逐渐上升的趋势。由于家庭贫困,单亲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孩子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叔叔、姑姑等亲朋好友来看管,“既单亲又留守”使这个群体“雪上加霜”,精神上经受磨难,生活中缺失父母的关注、呵护,小小的心灵遭受创伤,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研究设计
(一)调查目的
此次调查的主要目的如下:
1.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受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出现的原因;
2.通过研究,针对问题及原因提出解决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或建议;
3.通过调查研究,为各类教育部门的社会研究提供更多可参考的信息,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文献资料的支持,更好地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控辍保学”有效实施。
(二)调查对象
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本课题研究的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是指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丧偶且流动到县外的其他地方工作、经商、打工(三个月及以上回家一次),孩子(6~12周岁)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学龄儿童,也就是单亲儿童和留守儿童的交集,既单亲又留守的儿童。
宁夏彭阳县王洼镇石岔民族小学所有单亲家庭留守儿童25人:
一年级总数1人,其中男 1人;
二年级总数6人,其中男4人,女2人;
三年级总数3人,其中男2人,女1人;
四年级总数5人,其中男4人,女1人;
五年级总数4人,其中男2人,女2人;
六年级总数6人,其中男3人,女3人。
(三)现状数据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以电子问卷调查为主,共发放问卷25份,回收25份,有效问卷25份。通过利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的现状如下。
1.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长婚姻状况
由表1可以看出,研究对象中离异的共23例,占本次研究对象的92%,丧偶的2例,占总比例的8%。课题组以农村单亲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以上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单亲家庭以离异为主。在农村由于各种原因,选择离异后,父母一方为了生存往往选择外出打工谋生,导致这些离异家庭的孩子为留守儿童,而且留守的时间往往很长,有的孩子整个小学阶段都处于留守状态,孩子经受的单亲、长期留守,这些家庭的婚姻状况给孩子带来严重的伤害。
2.父母的婚姻状况(离异、丧偶)和孩子的学习成绩呈现相关性
父母的婚姻状况(离异、丧偶)和孩子的学生成绩呈现相关性详见图1
图1 父母的婚姻状况(离异、丧偶)和孩子的学生成绩呈现相关
■
通过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被调查者中婚姻状态处于离异的父母占总人数的比重高达92%,丧偶占8%(表1);父母的婚姻状况(离异、丧偶)和孩子的学生成绩呈现相关性(图1)。此次调查中父母的婚姻状态对孩子的成绩影响很大,少数父母离异或者丧偶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处于合格线以上,绝大多数的学习成绩处在不及格的状况下,尤其是处于丧偶婚姻状态的家庭的学生成绩不合格程度明显高于处于离异状态的学生。
3.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留守时间呈现相关性
通过对已收集数据的分析发现,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被留守时间的长短和成绩呈现相关性,留守时间在三个月至一年的学生的成绩普遍不理想,处于合格的边缘,留守时间越长,成绩处于不合格状态的人数越多。
4.婚姻状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影响
数据分析发现,父母的婚姻状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人际关系有明显的影响。父母处于离异和丧偶婚姻状态的家庭,学生的学习状态绝大多数厌学。
5.婚姻状态对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影响
此种家庭婚姻状态的学生的人际关系也不太理想,大对数处于疏远和和谐之间,没有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也意味着该部分的学生和其他学生相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问题。
二、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爱”
一个问题学生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绝大多数都属于问题儿童,孩子年幼缺失父母的关爱,幼小的心受到严重伤害,因而产生心理紊乱,变得消沉、内向、孤僻、多疑,眼睛痴呆无光,对待同伴冷酷无情,没有了往常的活泼开朗。二年级华华(化名)自从妈妈病逝后,父亲开始忙于自己的“新生活”把她丢给年迈的奶奶,她上课开小差,课下经常在校园的垃圾点里翻,问她找啥?她说找妈妈!放学不回家就在附近的垃圾点蹲点,经常把自己弄得只见两只眼睛忽闪忽闪的,除此之外满身垃圾,让人看着揪心!
(二)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监护不给力,教育缺“法”
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以隔代看管、朋友(平辈)看管、“无人”看管为主。二年级“乐乐”小朋友,爸爸妈妈早在四年前离异,爸爸外出打工好几年不曾回家,孩子由爷爷奶奶抚养,不说每天的吃饭,每季节的穿衣,单就孩子的思亲之痛,直接影响着他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乐乐奶奶说:“媳妇子离婚,儿子出去打工不回来,一年半载打一次电话,孩子兴奋得难以形容。老两口把孙子当命疼爱,想要啥尽量满足!”长期这样,这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思想,做事情丢三落四,学习上不求上进。 (三)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缺“教”
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基本是重养育轻教育,重物质轻精神,甚至有些监护人对孩子说一些不该说的話(访谈中,马×同学说:“妈妈改嫁了,经常不来看我。听奶奶说妈妈都改嫁八次了”),这样能教育出健康阳光的孩子吗?有些老人带孩子有意识地对其加倍宠着惯着、任其自然,再加之孩子本身自控能力与自我教育能力差,抵制不住现实社会中五花八门的不良诱惑,从而导致这帮孩子,挑食挑穿、不服管理、顶撞祖辈、我行我素、打架斗殴、盗窃、早恋、迷恋上网、乱花钱等现象时有发生;四年级小强同学八岁时父母离异,父亲从此喝酒、赌博,出外一个人混日子去了,对他不闻不问,一向快乐活泼的小强从此像变了一个人。
(四)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学习态度不端正,缺“导”
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以隔代看管、朋友(平辈)看管、“无人”看管为主。而这些家庭监护人有的由于忙于生计,导致对其在学校里的学习很少“牵挂”;有的由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程度不高,甚至大部分老人都是文盲,导致对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特别是作业中的疑难)不能进行有效的辅导;课堂上说话、传“便条”随处可见,学生上课迟到现象更是“家常便饭”,学习一塌糊涂,不交作业现象屡见不鲜。老师问他为什么迟到、不交作业,他轻轻的一声“忘了”老师又能奈何得了。
三、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
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阵地,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主要场所。这就意味着,学校必须关注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针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得出教育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几个策略。
(一)政策倾向,随迁子女教育有保障,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比例下降
2018年6月,李克强总理到宁夏视察时,强调让“互联网 ”更多惠及民生重点领域,希望宁夏在创建“互联网 教育”示范区方面走在前列。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互联网 教育”纳入国家战略,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发展“互联网 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大势所趋,留守儿童比例下降,政策倾向,留守儿童得解放。
(二)创造条件,使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在平等、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对于失去父母家庭破裂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怜悯和叹息,而是懂得如何应付生活的激变。因此老师要通过“互联网 教育”看视频、短纪录片了解外界留守儿童的生活,通过发信息,语音电话,视频聊天等和他们交流感想、对父母离异的看法,理解生活的不易,离婚实属无奈,其实父母都非常爱他们,引导他们从积极的角度理解父母离异,正确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在生活与学习中积极进取改变消极认知方式。蓉蓉(化名)是一名四年级同学,从小父母离异,妈妈生下她不久就外出打工,从此她就和外祖父祖母生活,小时候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外祖父母看着着急、心疼。爱能改变命运,外祖父常常看电视、听新闻、翻手机、在互联网上学习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教育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策略等有效措施,对症下药,细心呵护,为了孙女上学爷爷在学校门卫值班,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孩子在老师、同学、外祖父祖母的关爱、帮助下,开始与其他孩子说话、玩耍,慢慢性格开朗了,将自己融入班级生活,还当上了班长。外祖父用爱抚慰用心教导,蓉蓉在平等、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不缺失关爱和教育,她成为一个阳光自信的孩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三)“互联网 教育”提高乡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文化素养,使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有正确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
振兴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只长庄稼的土地是贫瘠的,有了文化的支撑才能使土地富有生机”只有搞好教育,使农村很多成年人学会使用网络、电脑等互联网设施,扫除新时代“文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普及科普知识、《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使他们懂得为人父母,应该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借助“互联网 教育”这个东风,学校和村部联合定期举办家长网络培训班,让他们了解孩子需要什么,通过邮件、电话、视频等方式和孩子取得联系,让他们知道对“孩子的最好教育是父母的陪伴”,家长文化素质提高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考虑的自然就多了。
北师大心理教育研究所在对“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时发现,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学校教育。所以,学校教育是培养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如:二年级的琪琪(化名)同学现在叔叔和婶婶家里寄养。一年级时她不但不认真学习,还伙同他人偷拿别人的压岁钱,当我调查时,她还一本正经地说自己不知道,后来在我百般耐心地说教下,她终于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在后来的生活与学习中,我不仅通过家访(微信、打电话、面谈)的方式与其婶婶商榷家校共育的方式方法,还利用学校有限的时间对其通过课外辅导、俯下身子谈心、小礼品激励、建立手拉手等方式进行心贴心的关心。渐渐地,该生爱上了学习——现在课堂上处处有她高高举手争着抢着回答问题的情景,时时听到她滔滔不绝地探讨问题的声音。对于像琪琪这样可怜的特殊孩子来说,由于家庭的特殊导致这帮特殊的孩子经常缺少亲情的呵护,父母的爱抚。这时,最有效的解救之地是学校,最有效的解救之人是可敬可爱的老师。
(四)爱是最好的教育,改变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学习与行为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认识到: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不尽如人意,他们的学习状态会影响一个班级的学习风气,他们的学习态度会影响一节课上老师的教学效果。这就意味着,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老师要把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去研究、去分析,以便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老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在脑海里有单亲家庭留守儿童“不听话、事情多、难管理”的概念。而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着他们,去帮助他们,去管理他们,去教育他们。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制约全民素质的问题,是一个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是一个涉及“互联网 教育”问题。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度上升,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特别是农村“单亲家庭”已成逐渐上升的趋势。由于家庭贫困,单亲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孩子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叔叔、姑姑等亲朋好友来看管,“既单亲又留守”使这个群体“雪上加霜”,精神上经受磨难,生活中缺失父母的关注、呵护,小小的心灵遭受创伤,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研究设计
(一)调查目的
此次调查的主要目的如下:
1.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受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出现的原因;
2.通过研究,针对问题及原因提出解决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或建议;
3.通过调查研究,为各类教育部门的社会研究提供更多可参考的信息,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文献资料的支持,更好地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控辍保学”有效实施。
(二)调查对象
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本课题研究的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是指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丧偶且流动到县外的其他地方工作、经商、打工(三个月及以上回家一次),孩子(6~12周岁)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学龄儿童,也就是单亲儿童和留守儿童的交集,既单亲又留守的儿童。
宁夏彭阳县王洼镇石岔民族小学所有单亲家庭留守儿童25人:
一年级总数1人,其中男 1人;
二年级总数6人,其中男4人,女2人;
三年级总数3人,其中男2人,女1人;
四年级总数5人,其中男4人,女1人;
五年级总数4人,其中男2人,女2人;
六年级总数6人,其中男3人,女3人。
(三)现状数据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以电子问卷调查为主,共发放问卷25份,回收25份,有效问卷25份。通过利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的现状如下。
1.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长婚姻状况
由表1可以看出,研究对象中离异的共23例,占本次研究对象的92%,丧偶的2例,占总比例的8%。课题组以农村单亲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以上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单亲家庭以离异为主。在农村由于各种原因,选择离异后,父母一方为了生存往往选择外出打工谋生,导致这些离异家庭的孩子为留守儿童,而且留守的时间往往很长,有的孩子整个小学阶段都处于留守状态,孩子经受的单亲、长期留守,这些家庭的婚姻状况给孩子带来严重的伤害。
2.父母的婚姻状况(离异、丧偶)和孩子的学习成绩呈现相关性
父母的婚姻状况(离异、丧偶)和孩子的学生成绩呈现相关性详见图1
图1 父母的婚姻状况(离异、丧偶)和孩子的学生成绩呈现相关
■
通过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被调查者中婚姻状态处于离异的父母占总人数的比重高达92%,丧偶占8%(表1);父母的婚姻状况(离异、丧偶)和孩子的学生成绩呈现相关性(图1)。此次调查中父母的婚姻状态对孩子的成绩影响很大,少数父母离异或者丧偶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处于合格线以上,绝大多数的学习成绩处在不及格的状况下,尤其是处于丧偶婚姻状态的家庭的学生成绩不合格程度明显高于处于离异状态的学生。
3.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留守时间呈现相关性
通过对已收集数据的分析发现,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被留守时间的长短和成绩呈现相关性,留守时间在三个月至一年的学生的成绩普遍不理想,处于合格的边缘,留守时间越长,成绩处于不合格状态的人数越多。
4.婚姻状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影响
数据分析发现,父母的婚姻状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人际关系有明显的影响。父母处于离异和丧偶婚姻状态的家庭,学生的学习状态绝大多数厌学。
5.婚姻状态对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影响
此种家庭婚姻状态的学生的人际关系也不太理想,大对数处于疏远和和谐之间,没有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也意味着该部分的学生和其他学生相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问题。
二、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爱”
一个问题学生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绝大多数都属于问题儿童,孩子年幼缺失父母的关爱,幼小的心受到严重伤害,因而产生心理紊乱,变得消沉、内向、孤僻、多疑,眼睛痴呆无光,对待同伴冷酷无情,没有了往常的活泼开朗。二年级华华(化名)自从妈妈病逝后,父亲开始忙于自己的“新生活”把她丢给年迈的奶奶,她上课开小差,课下经常在校园的垃圾点里翻,问她找啥?她说找妈妈!放学不回家就在附近的垃圾点蹲点,经常把自己弄得只见两只眼睛忽闪忽闪的,除此之外满身垃圾,让人看着揪心!
(二)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监护不给力,教育缺“法”
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以隔代看管、朋友(平辈)看管、“无人”看管为主。二年级“乐乐”小朋友,爸爸妈妈早在四年前离异,爸爸外出打工好几年不曾回家,孩子由爷爷奶奶抚养,不说每天的吃饭,每季节的穿衣,单就孩子的思亲之痛,直接影响着他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乐乐奶奶说:“媳妇子离婚,儿子出去打工不回来,一年半载打一次电话,孩子兴奋得难以形容。老两口把孙子当命疼爱,想要啥尽量满足!”长期这样,这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思想,做事情丢三落四,学习上不求上进。 (三)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缺“教”
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基本是重养育轻教育,重物质轻精神,甚至有些监护人对孩子说一些不该说的話(访谈中,马×同学说:“妈妈改嫁了,经常不来看我。听奶奶说妈妈都改嫁八次了”),这样能教育出健康阳光的孩子吗?有些老人带孩子有意识地对其加倍宠着惯着、任其自然,再加之孩子本身自控能力与自我教育能力差,抵制不住现实社会中五花八门的不良诱惑,从而导致这帮孩子,挑食挑穿、不服管理、顶撞祖辈、我行我素、打架斗殴、盗窃、早恋、迷恋上网、乱花钱等现象时有发生;四年级小强同学八岁时父母离异,父亲从此喝酒、赌博,出外一个人混日子去了,对他不闻不问,一向快乐活泼的小强从此像变了一个人。
(四)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学习态度不端正,缺“导”
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以隔代看管、朋友(平辈)看管、“无人”看管为主。而这些家庭监护人有的由于忙于生计,导致对其在学校里的学习很少“牵挂”;有的由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程度不高,甚至大部分老人都是文盲,导致对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特别是作业中的疑难)不能进行有效的辅导;课堂上说话、传“便条”随处可见,学生上课迟到现象更是“家常便饭”,学习一塌糊涂,不交作业现象屡见不鲜。老师问他为什么迟到、不交作业,他轻轻的一声“忘了”老师又能奈何得了。
三、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
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阵地,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主要场所。这就意味着,学校必须关注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针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得出教育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几个策略。
(一)政策倾向,随迁子女教育有保障,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比例下降
2018年6月,李克强总理到宁夏视察时,强调让“互联网 ”更多惠及民生重点领域,希望宁夏在创建“互联网 教育”示范区方面走在前列。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互联网 教育”纳入国家战略,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发展“互联网 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大势所趋,留守儿童比例下降,政策倾向,留守儿童得解放。
(二)创造条件,使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在平等、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对于失去父母家庭破裂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怜悯和叹息,而是懂得如何应付生活的激变。因此老师要通过“互联网 教育”看视频、短纪录片了解外界留守儿童的生活,通过发信息,语音电话,视频聊天等和他们交流感想、对父母离异的看法,理解生活的不易,离婚实属无奈,其实父母都非常爱他们,引导他们从积极的角度理解父母离异,正确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在生活与学习中积极进取改变消极认知方式。蓉蓉(化名)是一名四年级同学,从小父母离异,妈妈生下她不久就外出打工,从此她就和外祖父祖母生活,小时候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外祖父母看着着急、心疼。爱能改变命运,外祖父常常看电视、听新闻、翻手机、在互联网上学习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教育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策略等有效措施,对症下药,细心呵护,为了孙女上学爷爷在学校门卫值班,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孩子在老师、同学、外祖父祖母的关爱、帮助下,开始与其他孩子说话、玩耍,慢慢性格开朗了,将自己融入班级生活,还当上了班长。外祖父用爱抚慰用心教导,蓉蓉在平等、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不缺失关爱和教育,她成为一个阳光自信的孩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三)“互联网 教育”提高乡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文化素养,使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有正确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
振兴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只长庄稼的土地是贫瘠的,有了文化的支撑才能使土地富有生机”只有搞好教育,使农村很多成年人学会使用网络、电脑等互联网设施,扫除新时代“文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普及科普知识、《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使他们懂得为人父母,应该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借助“互联网 教育”这个东风,学校和村部联合定期举办家长网络培训班,让他们了解孩子需要什么,通过邮件、电话、视频等方式和孩子取得联系,让他们知道对“孩子的最好教育是父母的陪伴”,家长文化素质提高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考虑的自然就多了。
北师大心理教育研究所在对“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时发现,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学校教育。所以,学校教育是培养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如:二年级的琪琪(化名)同学现在叔叔和婶婶家里寄养。一年级时她不但不认真学习,还伙同他人偷拿别人的压岁钱,当我调查时,她还一本正经地说自己不知道,后来在我百般耐心地说教下,她终于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在后来的生活与学习中,我不仅通过家访(微信、打电话、面谈)的方式与其婶婶商榷家校共育的方式方法,还利用学校有限的时间对其通过课外辅导、俯下身子谈心、小礼品激励、建立手拉手等方式进行心贴心的关心。渐渐地,该生爱上了学习——现在课堂上处处有她高高举手争着抢着回答问题的情景,时时听到她滔滔不绝地探讨问题的声音。对于像琪琪这样可怜的特殊孩子来说,由于家庭的特殊导致这帮特殊的孩子经常缺少亲情的呵护,父母的爱抚。这时,最有效的解救之地是学校,最有效的解救之人是可敬可爱的老师。
(四)爱是最好的教育,改变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学习与行为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认识到: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不尽如人意,他们的学习状态会影响一个班级的学习风气,他们的学习态度会影响一节课上老师的教学效果。这就意味着,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老师要把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去研究、去分析,以便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老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在脑海里有单亲家庭留守儿童“不听话、事情多、难管理”的概念。而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着他们,去帮助他们,去管理他们,去教育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