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真相与出路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shini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第27次全体会议于2007年12日至17日在西班牙巴伦西亚举行,发布了名为《气候变化2007》的第四份全球气候报告的第四部分——《综合报告》。《气候变化2007》披露的事实让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真相有更多的了解。
  
  气候变暖90%是人类的责任
  
  IPCC早在2001年的第三份报告中就提出,有“新的、更坚实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全球变暖“可能”由人类活动导致,这种可能性为66%。
  现在,第四份报告进一步确认,人类行动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主要责任。IPcc在起草第三份评估报告时所依据的科学证据仅有几项实验,而第四次报告的依据是11个国家采用14种气候评估模式进行的58项实验。对全球大气平均温度、海洋平均温度、冰川和积雪融化的观测以及对全球海平面的测量等已证实,全球气候正在变暖。而且,科学预测的准确度也在提高。因为专家对全球气温升山_幅度的预测浮动范围明显缩小,表明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水平有了提高。
  以气温和海平面升高为例,在IPcc的第三份评估报告中,专家曾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至5.8℃,海平面将升高9厘米至88厘米。而在第四份报告中,专家们预测,从现在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可能是1.8℃至4℃,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厘米至59厘米,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90%可能是人类的活动。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实物证据是,格陵兰岛的冰盖约为260万立方千米,目前正在以每年100至150立方千米的速度消融。
  当然,全球变暖还不仅仅是海平面和气温的升高。通过研究,专家们认为,从1750年开始,空气中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氮氧化物的含量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所致,而甲烷和氮氧化物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所致。
  因此,IPcc第四次报告得出结论:气候系统的变暖已经是“明确的”事实。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突然的和不可逆的”影响。
  
  全球变暖将会带来的后果
  
  IPcc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07》经2500名科学家审阅,有800位撰稿人和来自130多个国家的450位第一作者。其第一卷《科学基础》、第二卷《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第三卷《减缓气候变化》已经分别于2007年2月2日在法国巴黎、4月6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5月4日在泰国曼谷发布。第四卷《综合报告》是对前三部分报告的总结,其中的《决策者摘要》分为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及其后果、气候变化原因、预测到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适应和减缓选择、长期远景等5个部分。  全球变暖会给地球上所有地区和所有人都带来恶果,但是,对不同的地区还有不同的后果,将形成气候变化的马太效应,即贫穷地区受到的负面影响最大,而发达地区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小。因为,由于技术和财力方面的应对能力有限,那些最贫穷的国家受到的影响将最为严重。例如,在非洲,酷热将使登革热、霍乱、疟疾等疾病蔓延,造成更多人死亡。  总体而言,极地陆地冰盖的部分消融将使海平面上升,造成低洼区域海岸线和洪水的大变化,对河流三角洲和低地岛屿产生巨大影响。全球变暖将导致气候灾害更加普遍。热带风暴将更频繁、更猛烈地光顾。高温和暴雨天气将危害世界部分地区,导致森林火灾和疫病蔓延等后果。海平面上升将令沿海地区洪涝灾害增多、陆地水源盐化。一些地区饱受洪涝灾害的同时,另一些地区将在干旱中煎熬,遭遇农作物减产和水质下降等困境。
  从1961年~1993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率已经从每年1.8毫米增加到3.1毫米。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是热量扩展,冰川、冰盖以及极地冰层的消融。如果气温上升幅度超过1.5℃,全球20%~30%的动植物物种将面临灭绝;如果气温上升3.5℃以上,40%~7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
  从现在起到208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2到4℃,届时将有11亿到32亿人的饮水可能遇到问题,2亿到6亿人将面临饥饿威胁,每年沿海地区2亿到7亿居民将可能遭受洪涝灾害。如果冰川融解、平均气温愈来愈高和水位上升,会让饥荒和疫病蔓延、水源受污染、遭受更多风暴和更频密的旱灾,可使70%的动植物品种绝种。
  
  各个地区受到的影响有差异
  
  如果按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世界各大地区因气候变化将可能受到不同的影响。
  非洲非洲会首当其冲经受气候变化的恶果。2020年,7500万到2.5亿人预计将遭受因气候变化导致的水短缺压力,需水量大的农作物有可能减产50%;农业生产包括食物,会受到严重威胁,这将反过来进一步影响食品安全,加剧营养不良;到本世纪末,海平面上升将侵袭居住着大量人口的低海拔沿海地区,而为适应这一变化所需付出的代价至少要占GDP的5%~10%;2080年,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面积将增加5%~8%。
  小岛屿国家小岛屿国家和非洲受到的影响不相上下。海平面上升恶化了小岛屿国家的生存环境,洪水、暴风雨雪严重损坏小岛上的各项基础设施,影响岛上居民的生计甚至关乎其生存;沿海环境恶化,比如海滩侵蚀、珊瑚白化病等,会影响到当地资源;到本世纪中期,气候变化将减少很多小岛国的淡水资源,在低降雨时期,用水将十分紧张:越来越高的气温下,会遭受非本土物种的入侵,特别是在中高纬度地区的岛屿。
  亚洲亚洲受到影响也会非常严重。2050年,中亚、南亚、东亚、东南亚,特别是大的江河流域的可用淡水将减少;沿海区域,特别是南亚、东亚、东南亚地区人口众多的大三角洲地带,将遭受日益频繁的源自海洋的洪灾侵扰。在一些三角洲,洪灾则来自一些河流;在东亚、南亚、东南亚,与洪涝灾害相关的腹泻所导致的地方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将上升,因为这些地区水文循环发生变化。
  拉美拉美地区受到的影响在非洲和亚洲之后。本世纪中期,温度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土壤水分的减少将逐步导致亚马逊河东部的热带雨林被热带稀树大草原所取代,半干旱植被也将逐渐被干旱植被取代:一些重要农作物产量与家畜数量下降,对食品安全造成威胁。在一些气候温和的区域,大豆产量会增加。总的来说,有饥饿之虞的人数将会增加;降水模式和冰川消失将会发生。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两个国家也逃脱不了气候变化造成 的损害。2020年,显著的生物多样性损失将发生在一些生态富饶地区,包括大堡礁和昆士兰州的潮湿热带;2030年,澳大利亚东部、南部地区,以及新西兰北部和一些东部地区的用水安全问题将加剧;到2030年,因为干旱和火灾,澳大利亚南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以及新西兰东部部分地区的农业产量将下降,林区面积缩小。
  欧洲尽管欧洲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较之上述地区要少,但后果也不容忽视。气候变化使欧洲一些地区资源、资产的地域差异拉大,还将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诸如内陆地区山洪暴发,以及由于风暴和海平面升高所致的更加频繁的近海洪灾和海岸侵蚀;高山地带将面临冰川消退,积雪层和冬季旅游减少,以及大范围物种损失;在欧洲南部,已经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一些地区,高温和干旱情形还会进一步恶化,同时可用水资源、水电开发潜力和夏季旅游也将受到影响;气候变化还使因热浪袭击导致的健康问题增多,同时增加了森林火灾的发生几率。
  北美这一地区也将受到气候变化的重大影响。北美洲西部山脉气温上升导致积雪场减少,冬季洪灾增多,夏季流量减少,恶化了这一区域对过度分配的水资源的竞争状况;在本世纪内,已经经历过热浪的城市要经受更强烈的、持续时间更长的热浪,由此引发更多的对健康不利的问题。 极地地区极地地区冰川、冰层和海冰的厚度与面积都在减少,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产生不利影响;对于生活在北极圈内的人类来说,不利影响主要是因冰雪环境有变,被迫逐步改变其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两极地区特殊的生态系统和生活环境更容易受到影响,因为防止物种入侵的气候屏障作用在减弱。
  
  可以采取的行动
  
  IPCC认为,只要采取行动,人类完全可以控制气候变暖。这些措施包括,改变能源消耗结构,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开发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推动使用环保型公共交通设施,推广节能型办公和家用设备,改善土地利用管理等。
  例如,在能源供应、交通、建筑、工业、农业、林业、废弃物等领域,通过采取改进能源供应和分配效率、使用更多高燃油效率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削减建筑能耗、提高能效、改进耕作和土地管理以增加其碳储存能力、造林和恢复植被、受控的废水处理等具体措施,可以实现减缓气候变化。
  由于美国一直担心减排温室气体会给经济造成影响,对此IPcc指出,减缓气候变化只需付出一点点经济成本,长期而言,平均每年减排的成本只占全球GDP不到O.12个百分点。
  具体而言,到2050年,为了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710ppIn(lppn为百万分之一)到445ppm,二氧化碳的平均经济成本介于使全球GDP增加1%和减少5.5%的范围之间。如果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目标设定在445ppm~535ppm之间,到2050年,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成本平均每年将小于全球GDP的0.12%;如果目标设定为535ppm~590ppm,到2050年,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成本平均每年将小于全球GDP的0.1%。而目标若为590ppm~7lOppm,到2030年,经济成本将小于0.06%,到2050年,将小于0.05%。
  而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还对减排温室气体具体到了3组数字,即2、445、25至40。它们分别代表2℃,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445ppm,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5%至40%。
  提出这几个数字的事实基础是,与19世纪初相比,全球气温平均上升了0.7℃,如果再上升1.3℃就会产生严重后果:一些地区缺水,庄稼欠收,珊瑚礁大面积灭绝,热浪使更多人死亡,暴雨来得更为猛烈。为了将累计升温幅度控制在2℃,IPCC研究小组得出的结论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应保持在445ppm的水平上,目前估计在400ppm以下。IPCC的很多科学家认为,将温度不能超过2℃和使二氧化碳保持在445ppm是一种“最低要求”。
  要做到这一点,工业化国家就必须在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持在比1990年的水平降低25%至40%。这才能使气温上升幅度不超过2℃。可喜的是,欧盟和其他许多国家已经这样做了,但美国并不同意。在美国的坚持下,这些数字没有一个出现往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最后的关键性文件中。但在今后两年的关键性气候谈判中,这几个数字必然是关键因素。
  
  P00和IPOO报告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于1998年创建的,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500多名专家,委员会分3个工作组。至今,1PCC已发表了4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IPCC分别在1990年、1995年和2001年发表了3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
  在1990年发表的首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中,IPCC向人类警示了气温升高的危险。这份报告推动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框架公约》)。《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
  在1995年的第二份报告中,IPCC认为,“证据清楚地表明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这份报告为《京都议定书》1997年得以通过铺平了道路。《京都议定书》要求主要工业发达国家要在2008年到2012年期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
  在2001年的第三份报告中,IPCC表示,有“新的、更坚实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全球变暖“可能”由人类活动导致。“可能”表66%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在我国古代社会,人们将商品交换称之为“市”。“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孟子·公孙丑下》)据文献资料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有“市”,是专供商品交易的场所,即市场。西周还设置“司市”、“质人”、“麈人”、“胥师”、“贾师”、“司稽”等官吏,负责管理“市”。如:“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司稽,掌巡市。而察其犯禁者,与其不物者而搏之。”即在市内如有违反禁令,或穿着、交易不合法度
世界上有不少与汽车共存亡的城市,比如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3大汽车公司总部所在地的美国底特律;丰田汽车公司所在地的日本丰田:菲亚特公司总部所在地的意大利都灵;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所在地的德国斯图加特;大众汽车公司所在地的德国沃尔夫斯堡;日产、三菱和五十铃汽车公司所在地的日本东京:标致和雪铁龙汽车公司所在地的法国巴黎;利兰汽车公司所在地的英国伯明翰;欧宝汽车公司所在地的德国吕塞尔海姆和雷诺汽车公司所在
老鼠,在动物学上属哺乳纲、啮齿目,全世界有2500多种,约有300多亿只,是世界人口总数的5倍还多。老鼠生存于地球的历史比人类久远。人类自诞生之初,就在不断进化不断发展,于老鼠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在历史长河中,该有多少“强虏灰飞烟灭”呀,就连曾经主宰过地球的动物之王恐龙也不能幸免。然而,老鼠这一毫不起眼的小小生灵,却能历经劫难,生生不息地绵延至今,这是一个惊人的奇迹,也是老
人类基因组今天已经扩大到对单个个人的基因组的描绘。与此同时,人类对其他动物的基因组也有了较多的发现,包括破译它们的基因组和发现各种功能基因。这不仅对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帮助,而且有助于人类从动物获得启示,为自己的健康、治病和长寿服务。    猕猴、负鼠和蚊子的基因组    2007年,第一种猴子——猕猴的基因组已被全部测序。根据已测序的基因信息,猕猴的基因组有93%与人类相似。在某种程度上来讲,
无论是急性肾(功能)衰竭,还是慢性。肾(功能)衰竭,都有可能发展到尿毒症。目前有效的常规治疗有两种,肾移植和血液透析。但前者因供体器官太少而极大受限,后者则因疗效并不太理想和花钱昂贵让人却步。难道就让生命凋零?    挽救50%病人的生命    急性肾衰竭一种严重炎性疾病,而且伴有多器官衰竭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病人一般需要在重症监护病房(ICU)采用连续肾替代疗法,即血液透析,但是也有55%~7
看似行动笨拙、重心前倾的孕妇,其实并不易失去平衡,更不会摔倒在地,这是由于神奇的进化过程所赐。哈佛大学人类学家凯瑟琳·惠特科姆发现,男性和女性的背部存在差异:女性的一个较低的腰椎呈楔形,男性的这个腰椎则更趋向于正方形;如果将身材尺寸这一因素考虑在内,女性的一个关键性髋关节通常要比男性大14%。这两个差异允许女性能够在负重增加的情况下保持身体平衡,同时也不会出现可能致残的背痛。那些“啤酒肚”男性则没
生物界中的种内相食现象很常见,种内相食是发生在同一物种间以本物种个体为食物的现象。引起种内相食的主要原因是种内斗争,当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变大,同种生物个体之间为争夺栖所、配偶或其他生活条件,也常常会发生种内相食。    鸟类的种内相食    引起鸟类种内相食的主要原因是食物,食物对猛禽雏鸟的成活率影响很大。食物丰富时,雏鸟也许可以全部成活,食物短缺时,雏鸟之间就要产生激烈的竞争,往往只有一两只
从德意志到英格兰——欧姆定律“内花外香”    在1826~1827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用实验和理论确立了欧姆定律。  然而,在德国,只有费西内尔和斯威格尔等极少数科学家接受欧姆的发现,而绝大多数则反对欧姆的“歪理邪说”。例如,物理学家鲍尔就撰文煽动舆论,攻击欧姆的著作:“以虔诚眼光看待世界的人不要去读这本书,因为它纯粹是不可置信的欺骗,它的唯一目的是要亵渎自然的尊严。”  但是,在“曾经沧海”和
遥感考古技术是始于20世纪初的一种航空考古技术,伴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考古学的发展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已经有不少欧美考古学家通过在飞机或者热气球上进行航空拍摄,获取图片,然后通过对图片的分析来判定遗址的性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的不断进步使航空拍摄有了许多新的手段,同时高速发展的光学技术和电子技术为遥感考古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近年来,遥感考古更是不断被考古学
建立人的遗传物质DNA数据库有两大作用。一是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以及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二是用于法律和个人识别,是鉴证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帮助侦破案件,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  但是,今天,英国犯罪嫌疑人DNA数据库却引起风波,原因在于,DNA数据库中黑人和白人的DNA数据有较大差异,是否保留儿童的DNA数据、保留公民个人的DNA数据的标准是什么,以及保留多长时间等,都引发了英国社会的广泛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