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一种高效的综合,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一些教研员更是把“读好书”定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低线。课堂上,因为朗读训练的失败,而导致整堂课质量下降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的课堂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朗读训练目标模糊、训练内容繁多、训练过程无序、训练形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预设;高效朗读
【中图分类号】623.2 【文献标识码】A
在课堂上呈现出高效朗读,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正确制定朗读训练目标,力求具体形象
真所谓只有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把学生带到哪儿去,才能带着学生到达目的地。所以我们在教学前,也应正确制定朗读训练目标,力求具体形象。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朗读基调,我们在把握好整篇课文的朗读基调的前提下,应正确制定具体的朗读训练的目标。
如:在教学《七颗钻石》时,参考书上整篇课文的朗读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的目标太笼统,我把第一课时的朗读目标具体定位为:通过反复朗读小姑娘找水的句子,体会小姑娘找水的艰辛,及找到水后的惊喜。读出坚强、善良、孝顺的小姑娘形象及找到水后喜出望外的心情。此外,我还对每一句话的朗读目标进行了具体的预设。正因为我设计了非常具体且导向性很强的朗读目标,所以在教学时,才能沉着冷静,把学生的朗读一步步引向高效。
如果根据朗读的不同层次来分,阅读教学的朗读目标大致分成下面三个方面:
初读的目标:把“读正确”放在首位,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其次是读准词语,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做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美读的目标:不仅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分角色朗读的目标:首先要求学生理解课文人物性格特征,如想一想: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这话的时候,心里是怎样想的等。其次,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不可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可以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
二、精心选择朗读的切入点,渗透朗读方法
在阅读课中,如果朗读训练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那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句、段作为切入点展开训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从而实现高效朗读。
1.读在语感障碍处
这些句子一般指课文中的某些长句、复句、句群或段,停顿比较复杂,不易把它读流利,也很难读得有声有色。课堂上,可以把这样的句子确定为初读课文时需要重点训练的对象。
教学前,教师要对句字的障碍有充分的认识和敏感,抓住朗读障碍采用多种形式,一遍又一遍地读,如请小老师助读,跟老师读,赛读等,让学生通顺连贯地读好文本,如果在课堂上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就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读在意义丰满处
课文中的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主人公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这些句段时就要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走进人物的心灵。
如学校丁老师在执教《七颗钻石》中这句话时:
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水罐一看,罐子里竟然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
师:“想想清澈新鲜的水是什么样的?脑子里想着这样的水读读这个词,读读这句话。”学生有进步后,教师又及时总结:有时抓住重点词语朗读会让我们读得更棒。
当然这在朗读训练上只是浅层次的,于是老师又带领学生在体会了水的珍贵和找水的艰辛后,再次引导学生:
师:“爱能创造奇迹。当她醒来后,突然发现千辛万苦寻找的水竟然出现在自己的眼前时,这样的水还仅仅只是清澈新鲜吗?这时的水其实就是什么?
生:“水就是小女孩活下去的勇气!”“水就是希望!”、“水就是生命!” ……
师:“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女孩,当你看到这样的水,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惊喜”、“幸福”、“喜出望外”、“高兴得想飞起来”……
教师顺势引导:“那谁能代表小女孩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虽然朗读的是同一个句子,但朗读的效果却有了质的飞跃。
3.读在意义深刻处
课文中的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或者蕴涵了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
如学校冯老师所执教《中彩那天》一课中的结尾处:“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教学时,如让学生充分朗读,朗读这句话及和这句话有关的所有句子。引发思考:为什么不是中彩的那一刻,而是打电话的那一刻呢?富有在哪里?在学生深深地感悟到诚实才是最富有的基础上,再来朗读这句话,那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4.读在言辞经典处
课文中一些辞藻华丽、美文喷涌的材料,任何解释和分析都显得苍白,甚至可能破坏了那种圆融和谐的美。只有一遍又一遍地整体地读,才能整体地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所表达的景象。正如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所以,言辞经典之处,美文喷涌之处必然得读,而且要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当然读的切入点还有很多,如读在语意谬解处,读在文本留白处……,只要我们在教学前多深入地去解读文本,就能找到最佳的切入点。
三、合理预设朗读训练的过程,体现朗读的层次性
1.局部训练要遵循整篇课文的朗读基调,体现整体性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总是遵循着“整体——部分——整体”的一般认知规律学习课文。也就是说个别语句的朗读指导要遵循整篇课文的朗读基调。 2.朗读训练和品位语言紧密结合,体现层次性
学生在品位语言时,总是借助于反复的读去触摸语义,体会思想情感,逐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在品读某些典型句、段时,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主人公的心里,同主人公同喜同悲。在品位语言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情感的把握,变纯粹的朗读为学生情感表达的一种需要,那么离高效朗读也就不远了。
例如学校丁老师在教学《清澈的湖水》前,备课时把朗读训练的过程预设为四个层次,在品位语言的过程中让朗读不断提升。
第一个梯度,通过看课文插图引出生字,又在生字教学时,顺势引导学生读通读顺带有这几个生字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感受这些句子应有的情感和美感。有道是:“入境始为亲”,这样的铺垫在为接下来的朗读指导做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第二个梯度重点教学山石美。通过反复地朗读山石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跳起的青蛙是那样的有趣、可爱;展翅欲飞的雄鹰是那样矫健;石龟石兔是那样的趣味盎然。接着让学生通过想象,说说还有哪些奇怪的山石,让学生感受到这美丽的山石无穷无尽。
第三个梯度是体会湖水的静态美,是前两个梯度的一个提升。静静的湖水像一面镜子,里面藏着山石美、蓝天美、白云美、山峦美。让学生通过想象,明白“大镜子”中的美是没有限制的,大镜子的美就丰满了,于是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文中“入神”这个词,也读出了“入神”的感觉。
第四个梯度:创设情境,实现情境共融。阅读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特意创设了一条跟课文中一模一样的船,邀请学生同课文中的小洁一起划船欣赏美景,想象自己的船下也有那清澈的湖水,湖水里映着种种美丽的景象,让学生和文本充分地融为一体。课堂上,当学生一边摇船,一边尽情的朗读时,我仿佛自己也走进了那湖水中,一种由高效朗读带来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我想,能达到这样的朗读效果,和我课前精心的预设是分不开的。
四、巧妙预设朗读评价语,激发朗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在阅读速度、阅读兴趣和阅读接受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课堂上,如果我们能抓住学生朗读的差异,适时点拨,精心预设朗读评价语,让学生在老师和同伴的朗读评价中体验到成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也能提高朗读的实效。
如本校周老师在上《在金色的沙滩上》一课前,针对不同学生的朗读情况都做了精心的评价语预设。如在教学:“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海浪激起的泡沫像一堆堆白雪,美极了!”这句话时,周老师在教案中对学生的评价语做了这样的预设:
师:“那,谁能用朗读来表现大海的美丽呢?”
A.读得好的:你读得真好,海水美,你的朗读更美!
B.读得一般的:你要用心观察,这可是美极了的景色啊,脑子里想着这美景,再读读!(瞧!美起来了!)
C.读不流利的:不要紧张,多读读一定会更棒,再读一次,瞧,不是进步了吗?
D.齐读:瞧!海浪赶来为我们伴奏了!听,一起读!
课后,听课的老师为教师巧妙、机智的评价语所折服,学生更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越读越有味,参与面也很广,一些平时不敢举手的孩子也开始站起来大声朗读。
生成是精彩的,但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只有对朗读训练精心预设,我们教师才能在课堂上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与学生、文本进行对话,才有可能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当然,任何预设都应以学情为基础,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爱学生的基础上去预设朗读训练,才能让朗读更高效。所以,精心高质的预设,并不是机械、呆板地按照预设一成不变地演绎课堂。而只有精心高质的预设,我们才能在课中机智地选择预设、整合预设甚至放弃预设,从而收获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责任编辑:李敏)
【关键词】预设;高效朗读
【中图分类号】623.2 【文献标识码】A
在课堂上呈现出高效朗读,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正确制定朗读训练目标,力求具体形象
真所谓只有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把学生带到哪儿去,才能带着学生到达目的地。所以我们在教学前,也应正确制定朗读训练目标,力求具体形象。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朗读基调,我们在把握好整篇课文的朗读基调的前提下,应正确制定具体的朗读训练的目标。
如:在教学《七颗钻石》时,参考书上整篇课文的朗读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的目标太笼统,我把第一课时的朗读目标具体定位为:通过反复朗读小姑娘找水的句子,体会小姑娘找水的艰辛,及找到水后的惊喜。读出坚强、善良、孝顺的小姑娘形象及找到水后喜出望外的心情。此外,我还对每一句话的朗读目标进行了具体的预设。正因为我设计了非常具体且导向性很强的朗读目标,所以在教学时,才能沉着冷静,把学生的朗读一步步引向高效。
如果根据朗读的不同层次来分,阅读教学的朗读目标大致分成下面三个方面:
初读的目标:把“读正确”放在首位,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其次是读准词语,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做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美读的目标:不仅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分角色朗读的目标:首先要求学生理解课文人物性格特征,如想一想: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这话的时候,心里是怎样想的等。其次,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不可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可以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
二、精心选择朗读的切入点,渗透朗读方法
在阅读课中,如果朗读训练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那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句、段作为切入点展开训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从而实现高效朗读。
1.读在语感障碍处
这些句子一般指课文中的某些长句、复句、句群或段,停顿比较复杂,不易把它读流利,也很难读得有声有色。课堂上,可以把这样的句子确定为初读课文时需要重点训练的对象。
教学前,教师要对句字的障碍有充分的认识和敏感,抓住朗读障碍采用多种形式,一遍又一遍地读,如请小老师助读,跟老师读,赛读等,让学生通顺连贯地读好文本,如果在课堂上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就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读在意义丰满处
课文中的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主人公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这些句段时就要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走进人物的心灵。
如学校丁老师在执教《七颗钻石》中这句话时:
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水罐一看,罐子里竟然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
师:“想想清澈新鲜的水是什么样的?脑子里想着这样的水读读这个词,读读这句话。”学生有进步后,教师又及时总结:有时抓住重点词语朗读会让我们读得更棒。
当然这在朗读训练上只是浅层次的,于是老师又带领学生在体会了水的珍贵和找水的艰辛后,再次引导学生:
师:“爱能创造奇迹。当她醒来后,突然发现千辛万苦寻找的水竟然出现在自己的眼前时,这样的水还仅仅只是清澈新鲜吗?这时的水其实就是什么?
生:“水就是小女孩活下去的勇气!”“水就是希望!”、“水就是生命!” ……
师:“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女孩,当你看到这样的水,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惊喜”、“幸福”、“喜出望外”、“高兴得想飞起来”……
教师顺势引导:“那谁能代表小女孩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虽然朗读的是同一个句子,但朗读的效果却有了质的飞跃。
3.读在意义深刻处
课文中的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或者蕴涵了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
如学校冯老师所执教《中彩那天》一课中的结尾处:“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教学时,如让学生充分朗读,朗读这句话及和这句话有关的所有句子。引发思考:为什么不是中彩的那一刻,而是打电话的那一刻呢?富有在哪里?在学生深深地感悟到诚实才是最富有的基础上,再来朗读这句话,那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4.读在言辞经典处
课文中一些辞藻华丽、美文喷涌的材料,任何解释和分析都显得苍白,甚至可能破坏了那种圆融和谐的美。只有一遍又一遍地整体地读,才能整体地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所表达的景象。正如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所以,言辞经典之处,美文喷涌之处必然得读,而且要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当然读的切入点还有很多,如读在语意谬解处,读在文本留白处……,只要我们在教学前多深入地去解读文本,就能找到最佳的切入点。
三、合理预设朗读训练的过程,体现朗读的层次性
1.局部训练要遵循整篇课文的朗读基调,体现整体性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总是遵循着“整体——部分——整体”的一般认知规律学习课文。也就是说个别语句的朗读指导要遵循整篇课文的朗读基调。 2.朗读训练和品位语言紧密结合,体现层次性
学生在品位语言时,总是借助于反复的读去触摸语义,体会思想情感,逐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在品读某些典型句、段时,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主人公的心里,同主人公同喜同悲。在品位语言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情感的把握,变纯粹的朗读为学生情感表达的一种需要,那么离高效朗读也就不远了。
例如学校丁老师在教学《清澈的湖水》前,备课时把朗读训练的过程预设为四个层次,在品位语言的过程中让朗读不断提升。
第一个梯度,通过看课文插图引出生字,又在生字教学时,顺势引导学生读通读顺带有这几个生字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感受这些句子应有的情感和美感。有道是:“入境始为亲”,这样的铺垫在为接下来的朗读指导做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第二个梯度重点教学山石美。通过反复地朗读山石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跳起的青蛙是那样的有趣、可爱;展翅欲飞的雄鹰是那样矫健;石龟石兔是那样的趣味盎然。接着让学生通过想象,说说还有哪些奇怪的山石,让学生感受到这美丽的山石无穷无尽。
第三个梯度是体会湖水的静态美,是前两个梯度的一个提升。静静的湖水像一面镜子,里面藏着山石美、蓝天美、白云美、山峦美。让学生通过想象,明白“大镜子”中的美是没有限制的,大镜子的美就丰满了,于是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文中“入神”这个词,也读出了“入神”的感觉。
第四个梯度:创设情境,实现情境共融。阅读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特意创设了一条跟课文中一模一样的船,邀请学生同课文中的小洁一起划船欣赏美景,想象自己的船下也有那清澈的湖水,湖水里映着种种美丽的景象,让学生和文本充分地融为一体。课堂上,当学生一边摇船,一边尽情的朗读时,我仿佛自己也走进了那湖水中,一种由高效朗读带来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我想,能达到这样的朗读效果,和我课前精心的预设是分不开的。
四、巧妙预设朗读评价语,激发朗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在阅读速度、阅读兴趣和阅读接受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课堂上,如果我们能抓住学生朗读的差异,适时点拨,精心预设朗读评价语,让学生在老师和同伴的朗读评价中体验到成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也能提高朗读的实效。
如本校周老师在上《在金色的沙滩上》一课前,针对不同学生的朗读情况都做了精心的评价语预设。如在教学:“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海浪激起的泡沫像一堆堆白雪,美极了!”这句话时,周老师在教案中对学生的评价语做了这样的预设:
师:“那,谁能用朗读来表现大海的美丽呢?”
A.读得好的:你读得真好,海水美,你的朗读更美!
B.读得一般的:你要用心观察,这可是美极了的景色啊,脑子里想着这美景,再读读!(瞧!美起来了!)
C.读不流利的:不要紧张,多读读一定会更棒,再读一次,瞧,不是进步了吗?
D.齐读:瞧!海浪赶来为我们伴奏了!听,一起读!
课后,听课的老师为教师巧妙、机智的评价语所折服,学生更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越读越有味,参与面也很广,一些平时不敢举手的孩子也开始站起来大声朗读。
生成是精彩的,但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只有对朗读训练精心预设,我们教师才能在课堂上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与学生、文本进行对话,才有可能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当然,任何预设都应以学情为基础,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爱学生的基础上去预设朗读训练,才能让朗读更高效。所以,精心高质的预设,并不是机械、呆板地按照预设一成不变地演绎课堂。而只有精心高质的预设,我们才能在课中机智地选择预设、整合预设甚至放弃预设,从而收获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责任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