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费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与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一起发起了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强烈抨击,作为一个试图将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相结合的学者,费洛姆主要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应用于社会研究,对社会中异化消费的现象与成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消费社会、女性、消费异化
1弗洛姆消费异化观念概述
弗洛姆指出:“从19世纪到当代的资本主义的另一个根本变化就是国内市场的重要意义的提高,我们整个经济机器建立在批量生产和批量消费的原则的基础上。”在现行的社会体制下,每个企业都极力去开发新的消费需求和欲望,资本主义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的支撑。消费并不意味着幸福,仅仅是人们暂时逃避痛苦,麻痹自己的避难场所,消费者充其量是社会生产和消费机器上的润滑剂。因此弗洛姆主张消灭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消费,建立起人道健康的消费方式和健全社会。
2 女性异化消费的特征
2.1女性与消费品之间相异化
在费洛姆看来,没有什么束缚去阻止人们去购买他们想要的东西,这便是现代消费的奇迹。因此,按照弗洛姆的理解,金钱可以买到人类任何想要的东西,假如我不再需要这件我购买的物品,我可以随意将他们丢弃,因为人们除了陪一点钱外,并没有其他的损失。这样就造成了人与消费物之间的亲密情感的丧失,人的主体性发生了沦陷。
这样的现象在现代女性的消费中显现的淋漓尽致,由于个人对商品主体性的消失,女性本身不再去追求性质、来源等内在性质,而更多的去关注商品表面上给自己带来的种种好处。例如商品的“符号价值”。商品的符号化就是商品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获得了超出其原本属性的符号意义,从商品的本 质属性来看,就是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获得了新的符号意义。
2.2消费中女人的商品化
弗洛姆指出,对于消费社会中的个人来说,使他确信自己有价值的并不是他自己,而是声望及其在市场上的成功。个人不但要具有从事特定功能工作的技能和资质,还必须要有能在市场上和竞争中取胜的人格:博人欢心、精力充沛、有创造性等等。如果他受人追逐,有声望,那他便有价值;否则他默默无闻什么也不是。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体验到自己作为商品而存在,更确切的说是销售着或者被销售着的商品。由此一来,交易型人格成为了典型的人格,并跃升为现代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主要条件。
针对弗洛姆的观点, 在消费社会中,女性自身的主体性也是常常被忽视的,一些女性把自己人生的过程被看作一笔有利可图的投资,生命和人格成为用来投资的资本。在整个过程中,女性体验到自己作为商品而存在。因此女性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价值”目的是为了成功和吸引更多的人,从而形成了与她自己相异而由别人去评判和利用的东西。这样一来,女性自身作为主体被忽略了,使女性之間相互联系的不再是女性本身而是可以交换的商品。这是女性消费异化的又一重要表现。
2.3消费由手段变成了目的
根据弗洛姆的观点,女性的消费的目的在于通过满足各种需要,维持自身生命的存在,从而实现自我的完善。但是,在消费社会中,购买本身去取代了对商品的使用,从而成为了人们的乐趣,女性消费的目的发生了严重的异化。女性通过以目的为目标的消费,获得的更多的是真实与个体相分离的幻觉,在这种幻觉的驱使下,女性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虚假消费的需求,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3 异化消费对女性的影响
3.1异化消费消弱了女性的判断能力
弗洛姆认为,异化消费消弱了人们的判断能力,现代广告的运作方式更是加剧了这一后果。这些的现象在当代女性消费的现象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以前的商人总是在了解商品和顾客需求的基础上以理性的方式来销售商品,广告也总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在商品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商家为了个人利益的实现,努力创造着不同的新的需求来刺激人们的消费。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相信她们的美丽是可以购买的,同时商家用各种各样的广告对女性美进行定义,使越来越多的女性对自身美的定义为白皙的皮肤,苗条的身材等等。如果自我本身达不到这种定义中的美,则可以通过购买相应的产品来实现自我对美的需求。马克思认为,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世界,从而能够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然而,女性在商家的操控下进行的购物并没有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女性对美丽的需求是一种状态而不是商品,商品创造的是女性的消费需求,而不是美的状态,女性的消费就是在这样的交易过程中逐渐被异化了。
3.2异化消费加剧了女性消极的人格和内心体验
弗洛姆认为,在消费社会里人只不过是广袤空间里的一粒尘埃,他所能做的一切就是像一个长途跋涉的士兵或流水线上的工人那样随波逐流。这说明,异化消费加剧人们消极的人格和内心体验。根据斯宾诺莎对快乐幸福的定义,真正的快乐是一种强烈的内心体验,它只有在人与世界的创造性关系中才能产生出来并释放出持久的能力。而消费社会,把女性的自由和快乐降格为不断的购买和消费,从而使女性抛弃了实现自由快乐的真正的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压力会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利用消费去释放压力,这就使她们逐渐丧失了客观世界和自我主观世界的真实联系,在消费带来的幻觉中迷失自己,这种异化消费最终会导致女性精神的麻木和自我人格的丧失。
4 女性异化消费的成因
4.1异化消费建立在人们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上
弗洛姆区分了重占有和重生存这两种根本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而认为人生的目的应该是生存而非占有。在当今消费社会,女性的占有心态和以前截然不同。以前女性购买一件物品的目的是为了保留它,总是要把自己占有的物品保存得越来越好。但在当今社会,流行的口号是“消费,别留着”“这个已经过时了”,现代消费社会鼓励女性频繁的更换自己已经拥有了的商品,并使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享受。 4.2异化消费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逃避心理机制作用的产物
弗洛姆认为,人类具有两种需求:一类是生物化即物质化的需求,包括吃、喝、睡、保护自己免受敌人侵害等。这些需求根植于人类的物质体制之中,必须永远得到满足;除此以外,人类还具有另一种刻不容缓的需求,即人需求与自身之外的世界保持联系以免孤独。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在观念、价值或社会模式上与外界保持相连,从而得到一种共同感和归属感。
在当今的消费社会中,女性很难沿用“积极自由”的道路在劳动中与世界相连,更多的女性选择的是逃避机制,简单来说,她们为了避免自身与周围群体的疏离感,采取了趋同化和从众化的消费方式,在时尚和潮流的引领下进行非理性的消费,消费成为越来越多的女性消费者逃避孤独感的避难所。
5女性消费异化的消解途径
弗洛姆认为在具体方面,弗洛姆认为,单纯的从“消费”本身入手,并不能消除人的异化状态,必须对人类社会进行综合的整治。
5.1实现人道化的消费
所谓人道化的消费是指,消费必须服从女性本身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相反,要利用这样的消费激励女性发展其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人道化的消费是一种手段,它应该以满足女性基本物质需求为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遏制那种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无限制的刺激人的消费需求的做法。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女性的消费观念发生错误,不利于女性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人道化的消费,就需要从产生某些不必要的私人的消费转向生产更为人道的社会性消费,例如扩充和改善公共教育和健康,兴建各种娱乐设施,利用健康向上的戏剧、舞蹈、电影等丰富女性的文化生活。
5.2要实现健康的消费
具体来说,要实现健康的消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政府要承担责任,国家应该针对女性这种病态的消费制定一系列关于保障其健康消费的规范和标准,通过对女性的需求进行基础性研究,确定女性的哪些需求是积极向上的,哪些需求是消极的病态的,从而帮助女性正确的认识自己的需求并选择性的进行消费。要达到这个目的,政府可以通过对女性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使女性的消费行为发生改变。其次,要限制大企业股东和经营者的权力。由于,在当代社会,主动啊女性消费选择的一个主要控制者就是生产商们,因此根据弗洛姆的观点,要通过立法来限制这些大企业的权力从而使这种企业不断刺激人们消费的情况得到改变。
参考文献:
[1] 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蒋重跃等译,国际文化出版社2003版[M],第93页。
[2] 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蒋重跃等译,国际文化出版社2003版[M],第114页。
[3] 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蒋重跃等译,国际文化出版社2003版[M],第146页。
[4] 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刘林海等譯,国际文化出版社2002版[M],第92页。
[5] 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刘林海等译,国际文化出版社2002版[M],第12页。
[6] 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刘林海等译,国际文化出版社2002版[M],第227页。
作者简介:张苹(1990—),女,山东菏泽人,硕士。
【关键词】消费社会、女性、消费异化
1弗洛姆消费异化观念概述
弗洛姆指出:“从19世纪到当代的资本主义的另一个根本变化就是国内市场的重要意义的提高,我们整个经济机器建立在批量生产和批量消费的原则的基础上。”在现行的社会体制下,每个企业都极力去开发新的消费需求和欲望,资本主义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的支撑。消费并不意味着幸福,仅仅是人们暂时逃避痛苦,麻痹自己的避难场所,消费者充其量是社会生产和消费机器上的润滑剂。因此弗洛姆主张消灭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消费,建立起人道健康的消费方式和健全社会。
2 女性异化消费的特征
2.1女性与消费品之间相异化
在费洛姆看来,没有什么束缚去阻止人们去购买他们想要的东西,这便是现代消费的奇迹。因此,按照弗洛姆的理解,金钱可以买到人类任何想要的东西,假如我不再需要这件我购买的物品,我可以随意将他们丢弃,因为人们除了陪一点钱外,并没有其他的损失。这样就造成了人与消费物之间的亲密情感的丧失,人的主体性发生了沦陷。
这样的现象在现代女性的消费中显现的淋漓尽致,由于个人对商品主体性的消失,女性本身不再去追求性质、来源等内在性质,而更多的去关注商品表面上给自己带来的种种好处。例如商品的“符号价值”。商品的符号化就是商品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获得了超出其原本属性的符号意义,从商品的本 质属性来看,就是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获得了新的符号意义。
2.2消费中女人的商品化
弗洛姆指出,对于消费社会中的个人来说,使他确信自己有价值的并不是他自己,而是声望及其在市场上的成功。个人不但要具有从事特定功能工作的技能和资质,还必须要有能在市场上和竞争中取胜的人格:博人欢心、精力充沛、有创造性等等。如果他受人追逐,有声望,那他便有价值;否则他默默无闻什么也不是。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体验到自己作为商品而存在,更确切的说是销售着或者被销售着的商品。由此一来,交易型人格成为了典型的人格,并跃升为现代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主要条件。
针对弗洛姆的观点, 在消费社会中,女性自身的主体性也是常常被忽视的,一些女性把自己人生的过程被看作一笔有利可图的投资,生命和人格成为用来投资的资本。在整个过程中,女性体验到自己作为商品而存在。因此女性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价值”目的是为了成功和吸引更多的人,从而形成了与她自己相异而由别人去评判和利用的东西。这样一来,女性自身作为主体被忽略了,使女性之間相互联系的不再是女性本身而是可以交换的商品。这是女性消费异化的又一重要表现。
2.3消费由手段变成了目的
根据弗洛姆的观点,女性的消费的目的在于通过满足各种需要,维持自身生命的存在,从而实现自我的完善。但是,在消费社会中,购买本身去取代了对商品的使用,从而成为了人们的乐趣,女性消费的目的发生了严重的异化。女性通过以目的为目标的消费,获得的更多的是真实与个体相分离的幻觉,在这种幻觉的驱使下,女性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虚假消费的需求,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3 异化消费对女性的影响
3.1异化消费消弱了女性的判断能力
弗洛姆认为,异化消费消弱了人们的判断能力,现代广告的运作方式更是加剧了这一后果。这些的现象在当代女性消费的现象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以前的商人总是在了解商品和顾客需求的基础上以理性的方式来销售商品,广告也总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在商品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商家为了个人利益的实现,努力创造着不同的新的需求来刺激人们的消费。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相信她们的美丽是可以购买的,同时商家用各种各样的广告对女性美进行定义,使越来越多的女性对自身美的定义为白皙的皮肤,苗条的身材等等。如果自我本身达不到这种定义中的美,则可以通过购买相应的产品来实现自我对美的需求。马克思认为,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世界,从而能够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然而,女性在商家的操控下进行的购物并没有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女性对美丽的需求是一种状态而不是商品,商品创造的是女性的消费需求,而不是美的状态,女性的消费就是在这样的交易过程中逐渐被异化了。
3.2异化消费加剧了女性消极的人格和内心体验
弗洛姆认为,在消费社会里人只不过是广袤空间里的一粒尘埃,他所能做的一切就是像一个长途跋涉的士兵或流水线上的工人那样随波逐流。这说明,异化消费加剧人们消极的人格和内心体验。根据斯宾诺莎对快乐幸福的定义,真正的快乐是一种强烈的内心体验,它只有在人与世界的创造性关系中才能产生出来并释放出持久的能力。而消费社会,把女性的自由和快乐降格为不断的购买和消费,从而使女性抛弃了实现自由快乐的真正的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压力会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利用消费去释放压力,这就使她们逐渐丧失了客观世界和自我主观世界的真实联系,在消费带来的幻觉中迷失自己,这种异化消费最终会导致女性精神的麻木和自我人格的丧失。
4 女性异化消费的成因
4.1异化消费建立在人们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上
弗洛姆区分了重占有和重生存这两种根本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而认为人生的目的应该是生存而非占有。在当今消费社会,女性的占有心态和以前截然不同。以前女性购买一件物品的目的是为了保留它,总是要把自己占有的物品保存得越来越好。但在当今社会,流行的口号是“消费,别留着”“这个已经过时了”,现代消费社会鼓励女性频繁的更换自己已经拥有了的商品,并使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享受。 4.2异化消费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逃避心理机制作用的产物
弗洛姆认为,人类具有两种需求:一类是生物化即物质化的需求,包括吃、喝、睡、保护自己免受敌人侵害等。这些需求根植于人类的物质体制之中,必须永远得到满足;除此以外,人类还具有另一种刻不容缓的需求,即人需求与自身之外的世界保持联系以免孤独。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在观念、价值或社会模式上与外界保持相连,从而得到一种共同感和归属感。
在当今的消费社会中,女性很难沿用“积极自由”的道路在劳动中与世界相连,更多的女性选择的是逃避机制,简单来说,她们为了避免自身与周围群体的疏离感,采取了趋同化和从众化的消费方式,在时尚和潮流的引领下进行非理性的消费,消费成为越来越多的女性消费者逃避孤独感的避难所。
5女性消费异化的消解途径
弗洛姆认为在具体方面,弗洛姆认为,单纯的从“消费”本身入手,并不能消除人的异化状态,必须对人类社会进行综合的整治。
5.1实现人道化的消费
所谓人道化的消费是指,消费必须服从女性本身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相反,要利用这样的消费激励女性发展其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人道化的消费是一种手段,它应该以满足女性基本物质需求为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遏制那种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无限制的刺激人的消费需求的做法。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女性的消费观念发生错误,不利于女性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人道化的消费,就需要从产生某些不必要的私人的消费转向生产更为人道的社会性消费,例如扩充和改善公共教育和健康,兴建各种娱乐设施,利用健康向上的戏剧、舞蹈、电影等丰富女性的文化生活。
5.2要实现健康的消费
具体来说,要实现健康的消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政府要承担责任,国家应该针对女性这种病态的消费制定一系列关于保障其健康消费的规范和标准,通过对女性的需求进行基础性研究,确定女性的哪些需求是积极向上的,哪些需求是消极的病态的,从而帮助女性正确的认识自己的需求并选择性的进行消费。要达到这个目的,政府可以通过对女性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使女性的消费行为发生改变。其次,要限制大企业股东和经营者的权力。由于,在当代社会,主动啊女性消费选择的一个主要控制者就是生产商们,因此根据弗洛姆的观点,要通过立法来限制这些大企业的权力从而使这种企业不断刺激人们消费的情况得到改变。
参考文献:
[1] 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蒋重跃等译,国际文化出版社2003版[M],第93页。
[2] 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蒋重跃等译,国际文化出版社2003版[M],第114页。
[3] 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蒋重跃等译,国际文化出版社2003版[M],第146页。
[4] 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刘林海等譯,国际文化出版社2002版[M],第92页。
[5] 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刘林海等译,国际文化出版社2002版[M],第12页。
[6] 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刘林海等译,国际文化出版社2002版[M],第227页。
作者简介:张苹(1990—),女,山东菏泽人,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