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途径探析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aohu_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当前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作為一种社会活动、一种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工具,必须要有明确与正确的方向,核心素养就为未来教育提供了方向。本文主要对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途径展开了一系列地探讨。
  关健词:核心素养 教育改革 途径
  一.核心素养的涵义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各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国纷纷组织专家、学者制定核心素养模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OECD于1997年12月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2003年OECD出版了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建构了一个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三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它超越了直接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框架,包含了认知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以及态度、动机和价值观,同时认为反思性思考和行动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核心素养”就是在一定时期,能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超越了传统的行为主义教育目标,体现了全人教育理念;凸显了教育的本质意义;它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彰显个体与社会生命的活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途径
  1.课程内容结构的调整。从课程改革的实践路径来说,课程目标的落实必须通过课程结构与分布来得以完成。因此,在更新了课程目标之后,如何将其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分布在各学科课程之中,是所有改革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合理分配核心素养目标,各学科着重落实培养和实现某一或某两种核心素养,综合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与整体分布相较而言,这样的结构分布更能凸显学科课程的特色,也减轻了各学科所承担的目标任务。当然,它存在的不足就是核心素养目标本身的系统胜就相对被弱化了。
  2.逐步构建“因材施教”教学模式,获得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因材施教”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教育类课程学习要注重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具体教学中,各学科要根据不同专业、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兴趣、学习要求,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与能力,也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
  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改革给考试领域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重大挑战。传统的考试测验方法在内容和表现上过于单一,命题时不仅未能充分考虑学生问题解决、科学探究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纸笔考试方式本身也会存在诸多限制,难以在真实情境下测查学生问题解决、创新以及品德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素养与能力,因此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的需求。
  3.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改革。要创新考试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当前,许多新的评价方法逐渐应用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评价当中,这些方法对于我们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改革也有借鉴意义。总的来说,进行学生学业能力和素养的评价主要有以下两大类方法。一是基于大规模测试的评价方法,包括学生学业成就测验和相关的问卷调查,前者主要依照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考查;后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身心状态、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测查。二是基于日常数据积累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袋等方法。当然,除了这些方法外,探索其他更多行之有效的质性评价方式,并且有效利用评价结果,仍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重心。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突出强调在获取知识后形成的关键能力和人格发展。一定会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亦会促使我们思考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教育课程目标怎样确定、课程体系怎样建构、教学内容和方法怎样选择、评价方式怎样改进等诸多问题,适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目标的变化,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01)
  [2]辛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应注意几个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渡口区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图片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教学的三种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而不是三者简单的叠加。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与学生一起探讨怎样区分容易混淆的字,倡导合作学习,利用差异促提高,教给识字方法,拓宽识字途径,扩展读的数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体会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人的一生当中,小学阶段的识字量是最大的,大约要学会2500个常用汉字,要求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能正确地书写运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内容摘要:在新课标及全国教育体系改革的浪潮推动下,作为我们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在体现了汉语言文学的实用性以及综合性功能外,小学语文还担当着整个教育阶段母语启蒙的完善工作。通过新课标对小学语文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减负是一种势在必行的教育,而本文就结合实际的工作教学经验,来对小学语文作业如何在减负背景下进行设计进行探索,希望文中提出的一点建议可以为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健词:减负
数学实验教学是指恰当运用数学实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的数学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普遍采用的方法。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的直观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并未能真正体现,致使实验未能完全地发挥其教学作用。因此,把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弥补了其不足,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  一、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世界的窗口,是思维的前提,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会深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新课改的号召下,我们更应该注重在实验过
数学作业布置是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培养数学思维的有效手段。科学得当的数学作业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