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着重论述了运动员在参加重要比赛时经常出现的几个典型的心理问题和对比赛产生的消极影响,运动员赛时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需要在平时训练过程中通过针对性、个体化、系统化的心理能力训练提高运动员的综合心理调控能力。
关键词:比赛 心理状态 心理问题 综合调控
运动员比赛时心理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除了个体自身先天心理素质不过硬外,还与平时心理能力训练不足,心理能力不足有关,以致于到比赛时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心态,合理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应根据运动员的个体心理能力特征进行个体化的针对性训练计划设计与实施,提高其比赛过程中面对各种压力和困难保持良好心态的能力,促进形成较为理想的比赛心理状态,提高其在比赛中有效应对各种复杂问题,有效发挥技战术水平,实现提高运动员综合比赛能力。
一、运动员比赛时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
1.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比赛心理压力的产生具体涉及运动员行动的内、外环境和个人因素。领导、教练和亲朋好友期盼、金牌指标、不适应环境等给运动员带来外在压力,队员之间激烈竞争、过高估计对手实力、过分看中比赛结果重要性等带来内在压力,年龄、心理素质、文化水平等不同使其心理抗压能力产生差异。年龄大、经验丰富、文化水平较高、运动技术水平突出的运动员对自身竞技水平阶段性回落能够正确认识,会通过自我调整重新达到竞技水平最佳状态;年龄较小、缺乏大赛磨练、职业素养不高、文化水平较低的运动员很容易因竞技状态起浮、运动成绩下降产生消极想法,引起心理压力,而意志品质薄弱、认识和分析问题能力不强更容易使压力扩大化。运动员比赛压力产生过程归纳为如下流程:过强比赛概念——高目标——高动机——结果焦虑——过程焦虑——比赛压力——思想包袱重——过度紧张情绪。比赛概念强突出表现为比赛暗示、对手意识与成绩意识过强。
2.定向结果、想羸怕输。运动员赛前赛中注意焦点决定着运动员参赛状态。积极心理定向将注意力放在比赛过程、当前任务、自我控制、技战术上,有利于保持头脑清醒,稳定情绪,有效发挥技战术水平。具有目标任务定向人格特质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行为过程中重在努力和掌握,更倾向于选择挑战性很强的任务;而具有目标自我定向人格特质运动员更加注重社会比较和获胜,其参赛动力是嬴得比赛而又对自己信心不足。具有任务定向运动员比赛中更加关注自已努力过程,更有利于比赛操作行为,而自我定向运动员则更关注比赛结果对自己的影响,背上想赢怕输的思想包袱,影响比赛中的操作行为。很多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心理定向模式为结果定向而忽略比赛过程。对比赛结果的高预期产生结果焦虑,一旦比赛过程不顺利,则进一步强化这种焦虑并进一步产生过度紧张、压力增大、头脑不冷静、对比赛过程判断和合理应对能力下降,制约了自己技战术水平发挥。
3.情绪急躁、慌乱发懵。积极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解决,而消极情绪状态则反之。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情绪变化对其竞技表现起到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情绪稳定时运动员可以保持清醒头脑,有效应对各种复杂局面,良好情绪甚至可以导致运动员出现“流畅状态”,充分甚至超水平发挥技战术水平,而不良情绪或情绪波动太大,则影响运动员思维清晰度和动作流畅程度,甚至产生混沌状态,对场面判断和自己行为失去控制力,技战术水平发挥受到严重制约。一些运动员在比赛不顺时经常会发生急躁、愤怒、慌乱、气馁、沮丧、痛苦等负性情绪,直接影响清晰思维能力,出现慌乱发懵现象,判断、分析和决策能力下降,进而导致比赛行为混乱,失去对比赛局面有效控制。导致急躁等负性情绪出现主要原因是在比赛被动或与预期过程有差距而不能有效改变局面时自信下降,特别是对控制比赛局面自信下降。产生急躁发懵情绪的主要原因还包括自我定位偏高、结果定向、对困难估计不足、不能有效应对环境干扰等。
4.自信不足、思想保守。过去亲身经历的成败经验对自信形成影响最大,成功体验可提高自信,多次失败会降低人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运动训练中这一信息主要来自比赛表现和运动成绩;观看或想象与自己能力相当者的成功或失败操作会提高或降低自信判断。包括他人建议、劝告以及自我规劝的言语诱导会使人相信自己能力,在完成特定任务时付出更大、更持久努力;过度焦虑的人会低估自己能力,疲劳和烦恼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任务需要。有些教练习惯以“我比对手强”、相信自己一定能行”、“我一定能赢”等此类鼓励运动员建立自信,直接将运动员自信引导至对比赛结果的自信,其实这是一种关于自信的误导。合理自信不是直接指向结果而应指向过程自信,即“我对自己的真实实力做出合理评估并进行了充分准备,在比赛中我能正常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遇到困难时我能有效地应对”。前一种可能会提高運动员一定自信水平,但一旦比赛受阻或实力确实不如对手,比赛局面被动时,这种自信很容易垮塌,因为其自信基础是不稳定和自己难以控制的;而后一种在比赛遇到困难时仍能使自信不至于崩溃,因为其自信基础是能否有效发挥自己现有实力,其基础是比较稳定可靠的,因为每个运动员对于自己现有实力是有一定认识的,一旦比赛被动仍能保持一定自信有效发挥自己水平,合理应对比赛中各种困难。缺乏自信的内部原因是高估对手、低估自己以及对结果期望过高而心理没有把握。有相当部分运动员在比赛中面对强手时自信不足,未战先怯,思想保守,导致其平时训练水平在比赛中难以有效发挥。
5.注意涣散、敏感干扰。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其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以保证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更正确的反应和更有序可控的行为。注意结构包括注意范围和注意方向两个维度。注意范围是瞬间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注意方向是正在关注的外部环境信息(如对手成绩、赛场情况)。不同运动项目需要将注意范围和注意方向进行不同组合,最适组合产生最佳运动表现。要想在比赛中使得注意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建议注意指向的调节应遵从三个原则:(1)主位原则。这个原则要求运动员将注意集中于自身,而不要过多关注对手或环境中无关的因素;(2)当前原则。这个原则要求运动员关注场上正在进行的比赛而不要过多想已经产生的失误、从前比赛的成败或可能到来的比赛结果等;(3)程序原则。这个原则要求运动员将注意力集中在比赛具体程序和任务上,而不要过多考虑比赛结果甚至是结果所带来利益。 二、保持运动员比赛心理状态稳定的综合调控
1.运动员最佳比赛心理状态表现。淡化比赛意识、成绩意识、对手意识;目标适度,心理放松,压力适度;感觉完整、准确、清晰;思维纯净、敏捷、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当前任务;充分自信、乐观,比赛表现欲望强烈;战胜对手的勇气、决心与意志;摆正位置,立足于拼对手;抗干扰能力强,并能向对手施加压力与干扰;适度的唤醒应激水平;正确处理可控与不可控因素(可控因素:自己思维、情绪、合理注意集中与分配、自已技术执行发挥、自己行为程序;不可控因素:重要他人言行影响、比赛进程影响、对手发挥,观众、裁判、对手干扰、比赛场地、环境、组织过程、意外事件等)。
2.运动员比赛时心理状态综合调控。淡化大赛概念,把每场比赛视为在比赛场馆进行的技战术应用训练,只是针对不同选手进行的教学比赛;立足于拼每个对手,不考虑羸的结果而想怎么去打的过程,在每场比赛前、比赛中把注意力集中到针对不同对手的技战术应用方面,即全力以赴考虑比赛过程,越想有好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对比赛困难有充分心理准备,别奢望轻松拿下任何对手,要树立艰苦作战思想,要有打满全场的心理准备,先失分也是正常的,要认识到急躁只能把事情搞得更糟;比赛僵持阶段或疲劳时容易精力分散,要善于利用比赛暂停进行注意调整,强迫自己注意集中到对手和比赛过程;赛前训练要有目的进行抗干扰训练,比赛时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干扰有充分心理准备,受到干扰时自乱阵脚只能让自己失去理智和比赛智慧,失去对局面的控制;个别队员领先易于保守,总想守住优势,或一开始就战术保守,不敢果断应用技术。要认识到消极保守是守不来好结果的,只能让对手胆子更大。领先了要以攻为守,要通过进攻来掌握主动,控制局面。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优势,通过把拉控制和拉带甚至进攻性技术应用来制约对手的技术应用;遇到困难或先失分后有些队员易于慌乱发懵。要学会利用比赛暂停时间提醒自己冷静,考虑对策,如变换节奏、手法、路线和技术来处理困难问题,要提醒自己困难或暂时失利是比赛正常现象,必須以冷静头脑来处理问题,扭转局面,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智慧来处理困难局面,对手也会犯错误;合理自信应建立在“我有多年训练基础,有充分比赛准备,我能在比赛中有效发挥我的技战术能力和体能”而不是“我能羸”,相信只要把自己的东西打出来了,就能控制局面。自信与目标设置有较大关系,目标设置过高则会影响自信,目标设置过低则会影响比赛应激水平。合理的目标设置应本着如下原则:设置技术完成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设置具有挑战性而不是容易的目标;设置现实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目标;设置具体而不是一般化的、模湖的目标;设置短期而不是长期的目标;个人目标的重要性超过全队目标;设置具体操作性目标等。
关键词:比赛 心理状态 心理问题 综合调控
运动员比赛时心理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除了个体自身先天心理素质不过硬外,还与平时心理能力训练不足,心理能力不足有关,以致于到比赛时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心态,合理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应根据运动员的个体心理能力特征进行个体化的针对性训练计划设计与实施,提高其比赛过程中面对各种压力和困难保持良好心态的能力,促进形成较为理想的比赛心理状态,提高其在比赛中有效应对各种复杂问题,有效发挥技战术水平,实现提高运动员综合比赛能力。
一、运动员比赛时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
1.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比赛心理压力的产生具体涉及运动员行动的内、外环境和个人因素。领导、教练和亲朋好友期盼、金牌指标、不适应环境等给运动员带来外在压力,队员之间激烈竞争、过高估计对手实力、过分看中比赛结果重要性等带来内在压力,年龄、心理素质、文化水平等不同使其心理抗压能力产生差异。年龄大、经验丰富、文化水平较高、运动技术水平突出的运动员对自身竞技水平阶段性回落能够正确认识,会通过自我调整重新达到竞技水平最佳状态;年龄较小、缺乏大赛磨练、职业素养不高、文化水平较低的运动员很容易因竞技状态起浮、运动成绩下降产生消极想法,引起心理压力,而意志品质薄弱、认识和分析问题能力不强更容易使压力扩大化。运动员比赛压力产生过程归纳为如下流程:过强比赛概念——高目标——高动机——结果焦虑——过程焦虑——比赛压力——思想包袱重——过度紧张情绪。比赛概念强突出表现为比赛暗示、对手意识与成绩意识过强。
2.定向结果、想羸怕输。运动员赛前赛中注意焦点决定着运动员参赛状态。积极心理定向将注意力放在比赛过程、当前任务、自我控制、技战术上,有利于保持头脑清醒,稳定情绪,有效发挥技战术水平。具有目标任务定向人格特质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行为过程中重在努力和掌握,更倾向于选择挑战性很强的任务;而具有目标自我定向人格特质运动员更加注重社会比较和获胜,其参赛动力是嬴得比赛而又对自己信心不足。具有任务定向运动员比赛中更加关注自已努力过程,更有利于比赛操作行为,而自我定向运动员则更关注比赛结果对自己的影响,背上想赢怕输的思想包袱,影响比赛中的操作行为。很多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心理定向模式为结果定向而忽略比赛过程。对比赛结果的高预期产生结果焦虑,一旦比赛过程不顺利,则进一步强化这种焦虑并进一步产生过度紧张、压力增大、头脑不冷静、对比赛过程判断和合理应对能力下降,制约了自己技战术水平发挥。
3.情绪急躁、慌乱发懵。积极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解决,而消极情绪状态则反之。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情绪变化对其竞技表现起到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情绪稳定时运动员可以保持清醒头脑,有效应对各种复杂局面,良好情绪甚至可以导致运动员出现“流畅状态”,充分甚至超水平发挥技战术水平,而不良情绪或情绪波动太大,则影响运动员思维清晰度和动作流畅程度,甚至产生混沌状态,对场面判断和自己行为失去控制力,技战术水平发挥受到严重制约。一些运动员在比赛不顺时经常会发生急躁、愤怒、慌乱、气馁、沮丧、痛苦等负性情绪,直接影响清晰思维能力,出现慌乱发懵现象,判断、分析和决策能力下降,进而导致比赛行为混乱,失去对比赛局面有效控制。导致急躁等负性情绪出现主要原因是在比赛被动或与预期过程有差距而不能有效改变局面时自信下降,特别是对控制比赛局面自信下降。产生急躁发懵情绪的主要原因还包括自我定位偏高、结果定向、对困难估计不足、不能有效应对环境干扰等。
4.自信不足、思想保守。过去亲身经历的成败经验对自信形成影响最大,成功体验可提高自信,多次失败会降低人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运动训练中这一信息主要来自比赛表现和运动成绩;观看或想象与自己能力相当者的成功或失败操作会提高或降低自信判断。包括他人建议、劝告以及自我规劝的言语诱导会使人相信自己能力,在完成特定任务时付出更大、更持久努力;过度焦虑的人会低估自己能力,疲劳和烦恼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任务需要。有些教练习惯以“我比对手强”、相信自己一定能行”、“我一定能赢”等此类鼓励运动员建立自信,直接将运动员自信引导至对比赛结果的自信,其实这是一种关于自信的误导。合理自信不是直接指向结果而应指向过程自信,即“我对自己的真实实力做出合理评估并进行了充分准备,在比赛中我能正常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遇到困难时我能有效地应对”。前一种可能会提高運动员一定自信水平,但一旦比赛受阻或实力确实不如对手,比赛局面被动时,这种自信很容易垮塌,因为其自信基础是不稳定和自己难以控制的;而后一种在比赛遇到困难时仍能使自信不至于崩溃,因为其自信基础是能否有效发挥自己现有实力,其基础是比较稳定可靠的,因为每个运动员对于自己现有实力是有一定认识的,一旦比赛被动仍能保持一定自信有效发挥自己水平,合理应对比赛中各种困难。缺乏自信的内部原因是高估对手、低估自己以及对结果期望过高而心理没有把握。有相当部分运动员在比赛中面对强手时自信不足,未战先怯,思想保守,导致其平时训练水平在比赛中难以有效发挥。
5.注意涣散、敏感干扰。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其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以保证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更正确的反应和更有序可控的行为。注意结构包括注意范围和注意方向两个维度。注意范围是瞬间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注意方向是正在关注的外部环境信息(如对手成绩、赛场情况)。不同运动项目需要将注意范围和注意方向进行不同组合,最适组合产生最佳运动表现。要想在比赛中使得注意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建议注意指向的调节应遵从三个原则:(1)主位原则。这个原则要求运动员将注意集中于自身,而不要过多关注对手或环境中无关的因素;(2)当前原则。这个原则要求运动员关注场上正在进行的比赛而不要过多想已经产生的失误、从前比赛的成败或可能到来的比赛结果等;(3)程序原则。这个原则要求运动员将注意力集中在比赛具体程序和任务上,而不要过多考虑比赛结果甚至是结果所带来利益。 二、保持运动员比赛心理状态稳定的综合调控
1.运动员最佳比赛心理状态表现。淡化比赛意识、成绩意识、对手意识;目标适度,心理放松,压力适度;感觉完整、准确、清晰;思维纯净、敏捷、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当前任务;充分自信、乐观,比赛表现欲望强烈;战胜对手的勇气、决心与意志;摆正位置,立足于拼对手;抗干扰能力强,并能向对手施加压力与干扰;适度的唤醒应激水平;正确处理可控与不可控因素(可控因素:自己思维、情绪、合理注意集中与分配、自已技术执行发挥、自己行为程序;不可控因素:重要他人言行影响、比赛进程影响、对手发挥,观众、裁判、对手干扰、比赛场地、环境、组织过程、意外事件等)。
2.运动员比赛时心理状态综合调控。淡化大赛概念,把每场比赛视为在比赛场馆进行的技战术应用训练,只是针对不同选手进行的教学比赛;立足于拼每个对手,不考虑羸的结果而想怎么去打的过程,在每场比赛前、比赛中把注意力集中到针对不同对手的技战术应用方面,即全力以赴考虑比赛过程,越想有好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对比赛困难有充分心理准备,别奢望轻松拿下任何对手,要树立艰苦作战思想,要有打满全场的心理准备,先失分也是正常的,要认识到急躁只能把事情搞得更糟;比赛僵持阶段或疲劳时容易精力分散,要善于利用比赛暂停进行注意调整,强迫自己注意集中到对手和比赛过程;赛前训练要有目的进行抗干扰训练,比赛时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干扰有充分心理准备,受到干扰时自乱阵脚只能让自己失去理智和比赛智慧,失去对局面的控制;个别队员领先易于保守,总想守住优势,或一开始就战术保守,不敢果断应用技术。要认识到消极保守是守不来好结果的,只能让对手胆子更大。领先了要以攻为守,要通过进攻来掌握主动,控制局面。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优势,通过把拉控制和拉带甚至进攻性技术应用来制约对手的技术应用;遇到困难或先失分后有些队员易于慌乱发懵。要学会利用比赛暂停时间提醒自己冷静,考虑对策,如变换节奏、手法、路线和技术来处理困难问题,要提醒自己困难或暂时失利是比赛正常现象,必須以冷静头脑来处理问题,扭转局面,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智慧来处理困难局面,对手也会犯错误;合理自信应建立在“我有多年训练基础,有充分比赛准备,我能在比赛中有效发挥我的技战术能力和体能”而不是“我能羸”,相信只要把自己的东西打出来了,就能控制局面。自信与目标设置有较大关系,目标设置过高则会影响自信,目标设置过低则会影响比赛应激水平。合理的目标设置应本着如下原则:设置技术完成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设置具有挑战性而不是容易的目标;设置现实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目标;设置具体而不是一般化的、模湖的目标;设置短期而不是长期的目标;个人目标的重要性超过全队目标;设置具体操作性目标等。